郭晨
蔣介石指定蔣經國操縱的“中央改造委員會”正式接掌“中央黨部”后,國民黨的改造運動便大張旗鼓搞起來了。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整個改造運動期間,蔣介石還經常與兒子經國討論一個敏感問題:共產黨究竟是怎樣治黨的?這個問題蔣經國是有發言權的。他長期留蘇當過聯共(布)黨員,做過黨的基層工作,對共產黨怎樣治黨,共產黨的一套理論、政策、工作方針十分熟悉,他還特別注意研究中共的延安整風。如今父親“不恥下問”,他便認真而大膽地向父親建議:不妨認真研究共產黨延安整風的文件,特別是毛澤東的一些著作,里頭有真經。
丟掉大陸政權的蔣介石“虛懷若谷”,聽取了兒子有“通共”之嫌的建議,通過公開或秘密的手段,從各個渠道搞到了一批中共的整風文件和毛澤東的著作,抽時間“拜讀”起來。有意思的是,蔣介石不護短,愈是認真研討毛澤東的著作和延安整風文件,就愈發對國民黨的腐敗深惡痛絕,尖銳痛斥。他大罵國民黨軍隊“表現出的貪污腐敗,真是無奇不有,簡直難以想象。這樣的軍隊就不能不走向失敗”。他又十分冷靜地指出,國民黨軍隊的腐敗,根源又在國民黨這個黨的腐敗:“我們的力量完全流于表面形式,而實際內容卻空虛到了極點。古今中外任何革命黨都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沒有精神,沒有紀律,更沒有是非標準,這樣的黨早就應該被淘汰了。”
更有趣的是,蔣介石那時候挺有胸懷,他讀的毛澤東著作越多,就越對他的老對手毛澤東和共產黨表示出欣賞,不像他過去只知道“匪匪匪”地痛罵,現在居然由衷稱贊起來。他毫不避諱地說,共產黨“不容有一絲含糊籠統的觀念,絕不允許嘩眾取寵,半途而廢”。蔣介石還總結道,共產黨的特點就是堅持“科學方法”,而且獨到地指出,共產黨的科學方法及組織性、紀律性與精神道德,是通過延安整風運動慢慢教育培養起來的。他希望國民黨的改造運動能仿照政敵的延安整風運動,不要怕向敵人學習好東西。
因此,國民黨在改造運動當中,其改造內容及有關文件所用的術語,都會使人聯想到共產黨的延安整風運動,想到毛澤東的建黨思想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比如,“中央改造委員會”頒布了《農民運動指導方案》《勞工運動指導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要求青年、勞工、婦女、農民運動全面鋪開,吸收工農知識分子入黨。到了1952年8月,國民黨黨員構成中,“農工分子”占49.31%,高中以上“知識分子”占29.77%,25歲青年占35.29%。黨員人數由四百萬降至二十八萬。
其實蔣介石學“毛選”有些日子了,那是從他的“土改”搞不下去時開始的。1948年,蔣介石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共產黨的部隊怎么打仗很勇敢,每戰必勝,我們國民黨部隊打仗都不想打,每戰必敗,怎么回事呢?蔣介石就學“毛選”,從毛澤東著作中找答案。他看了毛澤東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看了以后,他恍然大悟:共產黨的部隊為什么能打仗,因為共產黨給農民分了地,那個農民出身的士兵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就要打仗,所以他勇敢不怕死。蔣介石覺得這好辦,我們國民黨也可以學,孫中山也說過要“耕者有其田”嘛。
所以,蔣介石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共產黨給農民分了地的那個地方,在國民黨收回以后,要承認中共的土改成果,就是不能讓地主再收回去。蔣介石在江蘇北部找了四個縣,在這四個地方試驗共產黨的土改政策,當年共產黨的土改國民黨承認,這個地是共產黨分給你的,現在我還給你。這個試驗區剛剛成立,貧下中農自然高興,地主就不干了,地主就給蔣介石、給南京國民政府寫信、請愿,說我們這些地主八年抗戰,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三年內戰之后,我們這些地主又飽受共產黨斗爭之苦,中共搞暴力土改,我們好不容易把你盼回來了,你還要我們承認共產黨的土改,你憲法怎么寫的?你憲法說保護私有財產嘛。這些地主一叫一鬧,國民黨的這個試驗搞不下去了,蔣介石學毛澤東的嘗試也就告吹了。
蔣介石到了臺灣以后,痛定思痛,認定不改革無以救黨救國,他一個是搞土地改革,另外一個就是搞國民黨的改造。
土地改革的進展順利,收獲很大。國民黨的土改在大陸搞不下去,到了臺灣怎么搞下去了呢?道理很簡單,國民黨在大陸搞土改,要動的是大陸的地主,這些大陸的地主往往或者是國民黨員,或者是國民黨官員的三姑六姨等親戚,等于割自身的肉,他怎么下得了手?在臺灣實行贖買政策,就不會觸犯統治集團的利益,又能讓農民嘗到甜頭。
改造國民黨就沒有那么順利了,國民黨是一個“百年老店”,哪是說改就能改好的?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改造,并沒有使國民黨在性質上發生什么變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革新和整頓的作用,使處于危殆中的國民黨,通過調整人事、重新分配權力,以及整頓作風、振作精神,穩住了陣腳。
整頓了國民黨各級組織,實行了一些新的措施和制度,加強了黨組織對黨員的約束力,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員,促進了領導層的新陳代謝,使國民黨的組織狀況和工作作風都較大陸時期有所改善。不但使遭遇慘敗的國民黨起死回生,還確實提高了國民黨的執政能力。國民黨的穩定對于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蔣氏父子用“毛選”改造國民黨是有成效的。后來有臺灣人戲稱,60年代大陸廣泛評選“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居然不評蔣氏父子,有失公允,蔣介石才是最早的“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
(摘自《統一大業》天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