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歷練、起航
孟水強,1989年6月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隨后就職于國家職能部門水文地質勘察院,優越的國企鐵飯碗讓人羨慕,但孟總并沒有安逸地享受當時的待遇。1992年,中國進入改革時期,國企公職人員紛紛下海,孟總就是其中一位。隨后進入河北威遠,就此與農藥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開始時,孟水強在農藥生產一線做工段長,期間并不是一帆風順,遇到過工人罷工等突發事件,他都沉著應對、一一解決,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在企業上升到處長的位置。而這時的孟水強卻做出了一個意外的決定,他選擇了業務部這個艱苦的崗位,于是又從銷售開始做起,在市場的大浪中不斷磨礪,這一做就是11年。
2008年,孟水強創立國內農化貿易企業——河北艾林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從此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
敢為人先,走中國農藥創制之路
當前,中國農藥創新水平得到長足發展,一批代表性農藥專利產品被創制出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數產品往往沉寂在研發階段,并未推廣到市場中應用。實現創制農藥產學研結合,缺乏推廣中國人自己創制的農藥,成為制約農藥行業創新發展的瓶頸。
據了解,2014年以來,為實現企業由貿易型向產品推廣型、研發型和生產型轉變,艾林與多家研發單位簽訂了新研發的專利產品的推廣協議,如氯氟氰蟲酰胺、丁香菌酯和導向型農藥阿維等系列中國創制農藥產品。兩年來,艾林在新藥研發上的投入高達1300萬元,并申請了5項農藥專利,為實現中國創制農藥打出品牌、闖出國門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孟水強分析:“中國農藥行業的化學合成技術在全球是最強的,但是并沒有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強勢的地位,反而近幾年,國外產品在中國的占有率一直上升。究其原因,是我國企業的營銷和品牌競爭力不夠,且制劑加工能力也存在差距,這些都是深層次的原因。因此,中國智造農藥崛起是一個系統的競爭。我們希望通過推廣創制農藥產品,在專利保護下,提升中國農藥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不忘初心,海外推廣初見成效
俗話說“好產品,源自好成分”, 艾林國際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國內創制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工作,旨在打造國內農藥新產品第一推廣平臺,從之前 的氰氟蟲腙、唑蟲酰胺、氯氟氰蟲酰胺到近年的丁香菌酯、咯菌腈等,“中國創制,艾林推廣”的理念己深入人心,得到同行業的廣泛認同。越來越多的企業、科研院所主動尋求與艾林推廣平臺展開合作。
2014年,艾林開始在海內推廣氯氟氰蟲酰胺。孟總說:“現在由于氯氯氰蟲酰胺國內的正式沒批下來,所以影響了其在海外的登記進度,目前國外的客戶一直在等待國內的正式登記。國內登記的流程已經進入后期的審批,相信很快將會完成。”丁香菌酯是一種源于自然的仿生產物,獨有兩個功能基團,一個是甲氧基丙烯酸能有效抑制線粒體的呼吸作用,具有預防、治療、調節營養、顯著增產等特點,殺菌譜廣,對于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效果顯著;另一個是香豆素,香豆素在紫外光、可見光作用下,能產生藍色熒光,具有調節植物生長、抗菌抗病毒、抗衰老、防氧化等特點。而且丁香菌酯還是一種醫藥,有抗腫瘤活性。艾林已經與吉林八達簽署協議,獲得丁香菌酯海外全球獨家代理(國內部分市場)。天然低毒、光譜高效的丁香菌酯,在注重環保的海外某些地區潛力非常大。
談到企業合作,孟總強調:“我們以‘做大、做精、做強企業為目標,突出品牌以及誠信經營,深剖客戶對產品的需求點與渴望點,通過市場細分,對產品特性、市場定位等方面做好市場調研與精心策劃,以確保客戶在各自的市場和領域能夠占據制高點。” 2017年,艾林的主打產品包括目前全球獨家代理的氯氟氰蟲酰胺以及丁香菌酯,據孟總介紹,這兩種產品均為環保類產品,符合當前政策及市場的要求。
“給客戶提供多、快、好、省的服務與產品”是艾林對客戶的承諾。據了解,艾林的業務覆蓋全國30多個省份,且海外市場拓展也初見成效,主要出口到美洲、東南亞、阿拉伯國家以及韓國、日本等國家。
市場萬變,積極做好應對措施
“得失之道,利在先知!”“知勝”是古代兵家預測戰役進程及其結局的重要步驟。古代兵家強調“得失之道,利在先知”,要求在戰前預測的基礎上,達到“謀勝于未勝,慎失于未失”的程度。市場行情是一套龐大而復雜的理論,而孟總認為通過行情分析和預測,可以尋找到市場機會。此外孟總通過多年來的經驗總結了一套農藥原藥行業的特點:
1.季節性強;
2.受天氣和氣候因素影響大;
3.市場總量增長緩慢,產品因抗性因素引起的產品間需求變化比較頻繁;
4.產品因抗性因素引起性價比下降是產品需求變化的主要因素;
5.使用范圍、性價比、抗性、替代品性價比、安全性、需求總量的增長影響周期長短。
孟總分析道:“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周期劃分,作為一種貿易市場行情分析方法,更注重中短供需、庫存、訂單與替代品、氣候、原料的變化,依據這些判斷市場需求與價格的變化。由于農藥原藥價格變化有很強的季節性,一般情況下,年度周期劃分從上一年的十月一日開始到下一年的九月底結束。”
據了解,艾林2010年開始從事原藥價格趨勢分析項目,公司目前已經形成一整套完備的集信息收集、產品生命周期、行業政策、數據提煉于一體的農藥原藥行情分析理論體系。經過多年實踐檢驗,行之有效且準確率很高,得到了行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
在環保問題方面,孟總表示:“生產企業需要加大環保方面的投入,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擁有競爭的機會。”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原藥市場出現上漲的趨勢,除了環保的因素,原藥市場連續兩年的低迷,也是近段時間原藥價格反彈的一個因素。
市場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前期市場供過于求,主要以消化庫存為主,市場低迷,原藥價格下跌;后期淡儲基本結束,在環保壓力的驅動下,部分不達標的企業放棄生產,而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面對市場緊張、利潤趨高的形式,勢必會擴充產能,市場又會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原藥價格下跌。
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核戰略
談及未來,孟總對中國創制農藥信心滿滿。他透露,公司未來的目標是向科、工、貿一體化發展。經濟學者郎咸平有一個理論:“6+1”產業鏈。6指的是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1指的是產品制造。前6個環節能創造的價值是90%,中國企業只是負責產業鏈中的創造環節,只有重新整合這些產業鏈才能改變現狀,才能更好地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摘編自《農化市場十日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