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武
【摘要】目的 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16年04月~2017年04月在我院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有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將其分為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各50例。分析兩組與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的相關性。結果 統計兩組LDL-C、TC,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明顯高于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P>0.05)。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紅細胞聚集指數、低切黏度、纖維蛋白原均顯著高于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P<0.05)。結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出現,與LDL-C、TC升高相關,與血液流變學反常有關。
【關鍵詞】頸動脈;脈粥樣硬化斑塊;血脂;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R3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1..02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中比較常見的類型,由于動脈壁變厚而缺失彈性,同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頸動脈作為心臟與腦部最主要的通道,極易遭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累及[1]。相關實驗發現,動脈粥樣硬化存在脂質代謝異常、局部非特異性炎癥反應、血液流變學紊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04月~2017年04月在我院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有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為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各50例。其中,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52~77歲,平均(68.77±6.43)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男35歲,女15例,年齡53~79歲,平均(67.99±6.55)歲。兩組的基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頸動脈超聲檢查:使用我院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設置為10 MHz,患者保持仰臥位,頭偏向一側,頸部完全暴露。選擇患者胸鎖乳突肌外緣部位,實施縱切掃描檢查,顯露頸總動脈中部、近端、遠端到分叉部位,同時對頸外動脈、頸內動脈予以詳細探查。旋轉探頭90°后,行軸切面掃描檢查,而后以相同的方法,檢查對側,將雙側頸動脈的掃描結果作對比。測定IMT,若IMT厚度超過1.2 mm則視為斑塊。
血液檢查:檢查前保持空腹>12 h,在隔日晨間采集肘靜脈血5 mL,檢查時間為4 h。所采集的血液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使用血液粘度儀對血液流變學進行指標的測定,主要有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沉。另外一份則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脂指標進行測定,包括TG、TC、LDL-C、HDL-C。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觀察并對比兩組血脂指標
統計兩組LDL-C、TC,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明顯高于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P>0.05)。HDL-C與TG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觀察并對比兩組血液指標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紅細胞聚集指數、低切黏度、纖維蛋白原均顯著高于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P<0.05)。
3 討 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整個行程的過程比較緩慢,早期表現呈內膜高通透性以及血管內皮細胞損害,血液中大量脂質沉積在損傷局部,進而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血脂代謝異常較為明顯,以TG、TC、LDL-C水平提升、HDL-C水平減低為主要表現[2]。而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組的患者,TC水平較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更高,提示LDL-C與TC水平升高異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有著較大的相關性。
綜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出現,與LDL-C、TC升高相關,與血液流變學反常有關。改善血脂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而言,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雷 虹.高原地區中老年人血脂增高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相關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3,01:22-23.
[2] 吳建峰.腦心通膠囊和瑞舒伐他汀對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08:959-962.
[3] 黃錫亮,陳 倩,余耀鳴.三參通脈合劑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脂和頸動脈斑塊的影響[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5,19:3306-3308+3311.
本文編輯:劉欣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