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華
【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合理治療方法同時觀察其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確診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接受肝素、藻酸雙酯鈉等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硝酸酯類藥物。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P<0.05)。
結論 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硝酸酯類藥物,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慢性肺源性心臟?。还谛牟?;硝酸酯類藥物;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1..01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在老年人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由于肺心病與冠心病的臨床癥狀非常相似,當合并其癥狀會時會互相掩蓋,對于醫生來說要想進行明確的臨床診斷是有一定難度的,一個疏忽就會有很容易發生漏診和誤診,因此對于此病必須要綜合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確定患者患病類型并采用綜合治療方式進行治療[1]。本文分析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確診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56.8±6.2)歲。將其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5例。要求所有選取的患者必須符合《實用肺臟病學》中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另外,患者均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知情同意本研究[2]。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使用藻酸雙酯鈉、肝素以及復方氨基酸治療,分別為15 mg、20 mg、25 mg,添加到300 mL的葡萄糖當中,靜脈滴注給藥,1次/d,持續治療2周。
1.2.1 研究組治療方法。聯合應用硝酸酯類藥物治療,靜脈注射給藥,60 mg多巴酚丁胺+10 mg酚妥拉明+300 mL葡萄糖,1次/d,持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顯效:患者咳嗽情況減輕,痰液白色稀薄并且極易咳出,檢測心肺功能為二級,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基本無不良反應。有效:患者咳嗽情況持續,痰液濃稠不容易咳出,檢測心肺功能為一級,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基本無不良反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的改善且有加重的趨勢,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較多[3]??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數據采用“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2 結 果
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因此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在漸漸地發生改變,許許多多不健康的飲食方式造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種病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患有此病的人呼吸都極為困難,沒有正常呼吸系統的運作導致患者長久的處于缺氧狀態,隨著缺氧程度的增加紅細胞的數量也就隨之不斷增加,直接造成患者冠狀動脈的血液流速減慢,同時血液粘稠度增加,所謂的血栓就這樣形成。在血栓形成過程中,嚴重的缺氧環境不利于心肌細胞的生存代謝,因此缺氧師心肌細胞的敏感度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漸漸的細胞對缺氧環境的耐受程度逐漸增高。另外,心肌細胞受到的損傷不僅僅來源于缺氧環境,還有一些微生物的感染和高碳酸血癥的影響,都會造成細胞的損傷,因此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會有一些臨床癥狀表現為缺氧,主要原因就是心肌缺氧所造成的,例如心絞痛、胸悶、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的出現[4]。
在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過程中使用硝酸酯類藥物,目的是利用此藥物達到擴張血管的目的,從而降低患者肺動脈壓力,進而讓心臟的壓力負荷大大降低,擴張冠狀動脈。同時,利尿劑、洋地黃和鎮靜類藥物也可以合理的在治療過程中使用,可以有效的幫助減輕患者病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療一般采用綜合式治療,硝酸酯類藥物的合理正確的使用,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對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好處。
綜上所述,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硝酸酯類藥物,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小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臨床治療體會[J].人人健康,2016,7(18):113-115.
[2] 葉 曦.34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臨床治療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1):1998-1999.
[3] 郭永輝.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臨床治療體會[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3):69-70.
[4] 趙秋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臨床治療探討[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3):38-39.
本文編輯:劉欣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