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香港的當務之急并非重啟政改,因為,在沒有形成共識的前提下重啟政改,等于重啟政治爭拗,再次撕裂社會。如果香港不聚焦經濟,將錯失機遇。如果香港不聚焦民生,難以紓解民怨。香港的當務之急是聚焦經濟民生。
經過三年的紛爭,香港市民越來越厭倦政治爭拗,反對派于4月組織的示威游行僅有300人參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人心思定,是大勢所趨。然而,反對派仍有人執意要求盡快重啟政改。誠然,推動民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是香港不變的四大主題,但當務之急絕非重啟政改。凡事應分輕重緩急,重啟政改,急不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則慢不得!凡有識之士應看到,香港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是聚焦經濟民生。
不聚焦經濟 將錯失機遇
當下,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機遇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由廣東9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及港澳兩個特區組成,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765萬,GDP超過1.3萬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超過1.5萬億美元。是美國舊金山灣區的兩倍,接近紐約灣區。
為什么說大灣區建設是香港的最大發展機遇?先分析一下香港經濟的瓶頸。香港地域狹小,土地供應嚴重不足;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喝丝诶淆g化,創新能力不足;經濟增長緩慢,正在被許多內地城市超越。如果香港不突破這些瓶頸,發展之路將越走越窄。怎么突破?“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為香港提供了突破瓶頸的機遇。其一,解決土地短缺難題,拓展發展空間。香港郊野公園土地“神圣不可侵犯”,建設公屋又需要大量土地供應,那么,發展經濟的土地從哪里來?填海造地固然是選項之一,但誰都清楚這個成本很高。澳門借助珠海橫琴的土地發展,堪稱聰明做法。大灣區戰略啟動,香港完全可以仿照澳門的做法,在大灣區范圍內覓得土地,大大減輕自身的土地壓力;其二,與區域內城市形成互補格局,避免內耗。香港一些人看到廣州、深圳發展很快,在有些領域與香港競爭,頗有微詞。那么,隨著大灣區戰略啟動,9市“一盤棋”,進行合理的產業分工,彼此形成互補,大家一致對外,將大大提升香港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其三,推動人才流動,破解老齡化難題。人是最活躍的生產要素,老齡化問題不解決,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大灣區戰略啟動后,區域內的人才流動更加便捷,內地人才必將為港所用,香港經濟活力將大幅增強。
香港的國際地位來自經濟地位,如果香港不聚焦經濟,面對大灣區發展機遇無動于衷,拖拖拉拉,整天拉布,將是莫大的悲哀!
不聚焦民生 難紓解民怨
誰都清楚,香港的民怨,源于民生難題長期積累、久拖不決、集中爆發。如果林鄭掛帥的下屆政府在改善民生上沒有起色,很難消除民怨,難以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因此,香港的當務之急,除了經濟,就是民生。
平心而論,改善民生的難度很大。比如,推動“市民上樓計劃”,建設公屋需要大量土地供應,政府關于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立法會能夠放行嗎?比如,政府有心幫助年輕人就業創業,需要加強與內地交流,會不會引來反對派的“政治解讀”?比如,政府有心加大教育投入,同時加強中史教育,會不會被反對派污為“洗腦”,等等。總之,從過往經驗判斷,只要你埋頭做事,總有人站在旁邊指指點點,甚至罵罵咧咧,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無論改善民生的難度有多大,相信以林鄭為首的下一屆特區政府都會堅定不移地推動,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應該全力支持政府。應該認識到,不聚焦民生,將危及香港繁榮穩定大局。第一,香港社會的挫敗感將持續蔓延。貧富差距拉大、階層固化、底層社會向上流動困難、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在任何社會,這些現象都是社會不穩定的動因。如果香港不集中精力改變這些現象,無異于置身于火山口上,社會成員挫敗感蔓延、聚集,遲早會釀成大事。第二,外部勢力插手香港事務有了可乘之機。民生難題催生民怨,民怨越多,攪局者的機會就越多。通過香港圍堵中國內地,是某些國家的長期戰略,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尋找搞事的機會。因此,改善民生、消解民怨,也是構筑“防護墻”的戰略需要。
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如果不聚焦民生,港人的幸福指數得不到提升,甚至一再下降,總歸是一種隱患。香港各界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不形成共識 勿重啟政改
反對派現在很急,一有機會就要求重啟政改,宣稱行政長官普選是寫進基本法的,不重啟政改就是違法。這一說法根本站不住腳,說明他們對基本法或一知半解、或刻意斷章取義?;痉ǖ?5條第2款規定:“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的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選產生的目標?!闭堊⒁庖粋€關鍵詞:“循序漸進”。也就是分步實施,并非反對派主張的“一步到位”。再注意一句表述:“最終達至……普選的目標”。也就是“一人一票選特首”大方向是確定了的,至于什么時候實現,并沒有規定明確的時間表。人大“8·31”決定正是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按照“五部曲”的節奏,分步推進,最終要達到普選目標。這何錯之有?
重啟政改必須有個前提,即必須遵循人大“8·31”決定,而不是否定之。反對派所主張的重啟政改,是要在否定人大“8·31”決定的基礎上搞政改,這條路顯然走不通。再從操作層面看,按照基本法規定,政改方案須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通過,本屆立法會中,反對派議員占三分之一多。也就是說,符合建制派主張的政改方案,反對派將否決;符合反對派主張的政改方案,建制派將否決。無論哪一種方案,都不會贏得三分之二的支持票。這不是明擺著辦不成事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會浪費人力財力,制造社會對立,讓香港再次陷入政治爭拗的泥潭。
記得鄧小平先生當年力推深圳特區建設,在面對姓“資”姓“社”爭論時,他定調:不爭論,埋頭干,發展起來以后讓事實來說話。這是一種何等高超的政治智慧!當前的香港,究竟是整天叫嚷重啟改改,還是放下爭拗、全力聚焦經濟民生,鄧公的政治智慧,當給所有港人以啟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