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俊
“鏈”狀的電影產業
從業務流程來看,中國電影產業分為電影制片、發行、院線、影院放映等流程。影視制作機構依托前端行業提供的各要素,投資、生產并提供國產電影片源,進口影片專營商則向境外電影制作、發行機構獲取進口電影片源;電影發行機構獲得片源后,向合作院線供片;院線對旗下連鎖電影院進行統一排片;影院負責安排電影放映,最終為消費者提供觀影服務。
從收入分配來看,我國目前仍是以票房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主要收入均為票房分賬收入。其中,影院通過放映服務率先取得票房收入,之后,在扣除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及適用的流轉稅和附加后,定期或者按照單部影片,由影院開始按照產業鏈各業務環節由下至上進行票房分賬。
在電影產業這個“鏈條”上,各個環節的職能非常清晰。
制作公司:前期IP開發、創作、劇本、拍攝、及后期制作(特效、軟件)等。
發行商:通過買斷或分賬的方式與制作公司合作,負責影片宣傳,與所簽約院線排片,協調。
院線:通過協議簽約從發行商處獲得放映權,與所簽約的影院排片、協調。
影院:通過與院線資產結盟(例如萬達院線在萬達商業地產內自建影院進行放映)或者簽約加盟(大地院線自身沒有影院,通過和各地商業地產內的影院進行簽約加盟,15-20年期)的方式進行電影放映。
行業整合趨勢
近年來,無論是核心業務環節,還是在上下游產業鏈,電影業的行業整合顯示出無限生機。
就電影制作放映本身而言,電影公司打通產業鏈,可對投拍影片、排片、院線品牌提升等產生綜合性的把控力,增強電影公司的話語權。
如華誼兄弟聯手騰訊,以1.3億人民幣投資韓國HB娛樂公司,通過收購獲得了影視制作的上游資源,如技術、IP等。傳統發行商收購新媒體票務公司,則是從中游進入,如光線傳媒收購貓眼電影38.4%的股權,開始涉足新媒體發行領域。下游院線整合影院,通過院線渠道下沉,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達到了擴大規模經營的目的,同時非票收入占比提升,盈利能力提升,業績更穩定。
上下游全產業鏈的整合,社會影響力更大。例如,萬達院線收購了美國第二大院線AMC、澳洲院線Hoyts集團、歐洲第一大院線Odeon & UCI以及北歐電影集團,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院線商,萬達同時收購好萊塢電影娛樂整合營銷公司Propaganda GEM等,買下了美國傳奇影業公司。整合完成后,萬達院線業務覆蓋電影投拍、電影宣發、電影放映、影迷經濟(游戲、衍生產品等)的全產業鏈業務。
衍生品市場的放大效應
電影帶動衍生品,在美國好萊塢已經形成完整體系,其前端包括電影投資融資,后端包括旅游、玩具、服裝、軟件、音像等等。在一系列相關產業中,電影票房只占據其中不足20%的收入。
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且隨著科技創新的發展,電影衍生品將和游戲、動漫、VR、互聯網等其他產業有越來越多的融合,從面產生更多的投資機會。
電影衍生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電影相關音像制品、電影投融資的金融衍生品、以電影題材為拉動因素的主題旅游、主題公園、電影周邊玩具等。
并購趨勢與風險分析
自2016年1月起至2017年1月,中國在娛樂休閑領域的對外收購總額度達到了75.7億美元,比起2015年同期的19.6億美元翻了整整4倍。影視產業的收購額以63.9億美元獨占鰲頭,相較2015年同期的4.13億美元而言,增長將近13倍。這些海外投資并購的案例,主要分布在票房分賬比例較高的上游制作和下游院線。
制片成本由浮動成本主導,如演員、導演等人力成本,后期制作成本等,所以一部電影的上映,上游的制片公司承擔的風險最大。對于上游制片公司,IP仍然是市場成敗的關鍵之一,擁有大量優質IP的制片公司更有希望殺出重圍。近年來,魔幻、冒險類題材廣受好評,此類IP爭奪也更加激烈。
由于可同時上映多部電影,且可自主調節排片比例,因而影院的業績受電影品質不確定帶來的風險較小。除票房收入外,影院的收入還包括周邊產品的銷售,如爆米花,飲料等。
以城市人口計算,我國每萬人銀幕數已達0.5塊,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雖遠低于北美的1.4塊,但已趕上韓國的0.5塊,超過日本的0.3塊和香港的0.3塊。截至2015年,全國共有6484座影院總計31930塊銀幕,其中銀幕增速已連續六年超過30%。預示著院線的增速將逐漸平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