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概念炒作,智能家居行業終于在這兩年感受到了“春意”:除了資金關注之外,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以及各大智能家居創業園的成立,也為創業者送來了陣陣暖風。然而,盡管智能家居、物聯網等概念在一波波的推廣下已經耳熟能詳,但在很多消費者心中,空調、冰箱等家電能否智能聯網并非廠商想象的那么重要,在家中使用手機控制家電,似乎也不是剛需。智能家居為何無法引爆?落地難的真相是什么?
困境一:民眾知曉程度不高,高價格降低消費意愿
調查顯示,有40.43%的被調查人員選擇“不了解智能家居”。針對“您家里有哪些智能產品”的問題, 56.91%的被調查人員選擇回答“家中沒有任何智能家居”,說明大部分消費者對智能家居了解甚少。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占比極小。歐美等發達國家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占比均超過了34%,而我國僅為4.45%,市場潛力巨大。在國內,智能家居消費者并不多,一般集中在愛好科技、認同服務價值、具備一定消費能力的中高端用戶中。
“高價格”是智能家居的另一標簽,不少消費者在看到產品的售價后,可能都沒有了解產品功能,就已經在心中Pass掉這款產品了,原因就是價格太高不適合普通消費者使用。主流的智能家居企業,單個產品的售價上千元,置辦一整套普通的智能家居系統需要花費好幾萬元。智能家居設備并非奢侈品,高價格無疑阻礙了產品覆蓋面,讓不少感興趣的用戶無法即時體驗科技潮品,同時廠家也難以擴大產品的售賣渠道,雙贏無從談起。
困境二:企業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
在智能家居領域廣泛應用的藍牙、WIFI、射頻、ZIGBEE等技術,并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因此,許多企業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均采用自己的技術標準。各企業生產的軟硬件設備不能兼容,直接導致智能家居的生產成本提高,間接導致消費者后期承擔的維修成本居高不下。
當前,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家電家居企業,都打著成為智能家居平臺或者入口的主意,誰都不想成為被控制的一方。
BAT等互聯網公司有平臺思維早已見怪不怪,如今連海爾、美的也都有一顆“平臺心”。從市場競爭層面來看,BAT等互聯網公司之間相互排斥,海爾、美的、TCL等家電企業互相怨懟,整個市場的競合關系十分復雜。這種競爭環境導致智能家居產品之間欠缺協調性,使用的樂趣大打折扣。
困境三:信息安全缺乏,隱私顧慮影響消費
“便利”向來是把雙刃劍,在物聯網中你傳輸的數據越多,信息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安全隱患也因此而劇增。
從目前來看,智能家居產品比PC和手機更容易被入侵。當前,也沒有公司研發智能家居安全軟件。智能家居帶來的安全威脅,或許遠超互聯網時代其他的安全威脅,因為它們可能帶來身體上的某種傷害。
通過智能家居APP,可方便操控家里所有的智能設備。但是,一旦智能家居APP被病毒感染,相應的麻煩也將使人焦頭爛額。通過盜取用戶智能家居APP的賬號和密碼,登錄用戶家的網關,黑客可輕松“接管”整個智能家居系統,實現門窗、電視、空調、燈具等各種設備的開關。換句話說,你的遠程控制權已移交至黑客的手中。更讓人防不勝防的是,黑客通過竊取的用戶隱私數據,可輕松獲得用戶的家庭住址,并通過智能家居APP打開用戶家的智能鎖。
除了軟件漏洞之外,智能家居產品與之前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軟件應用產品不同,硬件方面如芯片、傳感器等模塊漏洞的修補并不容易。所以我們不應該奢望亡羊補牢的行為,因為一旦出現安全問題,智能家居產品想要重獲用戶信任就很難了。
困境四:技術不夠成熟,廠家為了智能而智能
科幻大片看多了的人,對智能家居的生活充滿期待。為了迎合這種心理,各大廠商使出渾身解數,在“智能”設置一花了不少心思,推出不少看似“智能”的產品。不過,廣大用戶對此并不買賬,認為智能家居其實是廠商YY出來的“偽需求”。
給各種家電產品加入網絡模塊,之后再通過APP實現手機遠程超控,說起來這么炫酷,但在實際運用當中卻華而不實。例如某智能冰箱,對智能操控的描述是“移動終端遠程調節溫度,開啟功能,更有故障提醒并智能報修”;某智能洗衣機是“通過APP或微信綁定手機,即可實現遠程操控,隨時觀察洗衣運行狀態,實時調整;更有故障自動報修等,讓您不在家也能隨時享受潔凈科技”。請問,誰家冰箱會沒事調個溫?誰會沒事看下洗衣機的運行狀態?這些功能為用戶帶來便捷了么?值得用戶花更高的價格購買么?
1. 智能家居不是以科技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
智能家居是一個系統概念,它涵蓋了在建筑環境層次能夠影響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就實際應用而言,往往有以下系統:可視對講、家庭安防、網絡通訊、互動娛樂、智能照明、空調控制、家電控制等。但如果上述系統只是單獨配置或孤立運行的話,那并不符合“家居智能化”的真正意義。
歸根結底,智能家居不是以科技為中心,而是以人中心。這就要求我們面對紛繁蕪雜的系統時,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必提出不符合生活習慣的超前訴求,而要追求一種輕松、簡單、人性、個性、藝術家居環境。
例如,網絡家電雖然提出多年,但始終停留在概念上,因為沒有人會在辦公室遙控自己家中的電視機;也沒有人習慣早上出門把米放到電飯煲,下班前再遙控做飯。
目前國內多數智能家居產品往往同質化嚴重,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徘徊。例如,作為人機界面的開關面板,所有場景由于沒有圖型,或只是簡單的數字標識,系統的功能難以記憶,除了主人外,老人、小孩、客人都無法使用。endprint
“科技以人為本”,應是智能家居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智能家居廠商不僅要盡量采用開放式現場總線技術的系統,而且還要進一步考慮產品所應具備的人性化、藝術等要素。
2. 培養消費意識為主
培養消費意識的關鍵在兩個方面,即擴大智能家居的影響面和加強智能家居的影響度。目前,很多想要購買智能家居的人都無從了解到智能家居,這些潛在客戶并沒有“智能家居”的概念,只能描述自己的某種需要,一旦發現適合自己需求的智能家居產品,便會產生驚喜交加的感情,這些說明智能家居的影響面還太小。
那么,我們如何主動去吸引顧客呢?最好的辦法是與地產商攜手打造智能化樓盤,對于用戶來說,智能家居不再遙遠,因為它已經依附在建筑里。
另一方面就是智能家居的影響度。智能家居能影響人們幾次呢?這種影響又會持續多久?設想一下,當某人想買房時,在選房、看房過程中就能經常看到“智能家居”、“智能化”等字眼,甚或演示;如果在他要裝修時,裝修公司可以給用戶提供一種智能化裝修效果設計;在裝飾材料城選材時,有智能家居產品的經銷點,等等。這樣一來,用戶就會產生一個智能家居無處不在的印象,此時,讓他做出購買決定就相對容易了。
3. 規范統一行業技術標準
過于凌亂的標準,影響了整個智能家居市場的發展。廠商們也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給出一些解決方案。
從底層連接性來說,WIFI聯盟主推的802.11ah標準,旨在讓智能家居設備可以獲得更低功耗的無線連接,顯然要比藍牙LE具有更廣泛、更出眾的性能。其次,廠商方面在不放棄自我標準的同時,開始添加其他平臺的兼容性,如飛利浦Hue,除了支持ZigBee,也逐漸開始支持蘋果HomeKit。谷歌Nest,也開始開放API,這讓更多設備可以與Nest產品協同合作。三星負責人曾在三星歐洲論壇中表示,通用標準將是智能家居市場的未來。
統一智能家居行業標準,可能最終需要從政府層面予以解決。以政府為主導,制定全國統一的智能家居產品的行業標準。一方面可以擴展相關行業交流,集中智能家居行業人才智慧,加大智能家居產品的研發力度,推動智能家居技術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統一產品技術標準,可以細化社會分工,減少企業的負擔,實現企業規模化生產,進而降低智能家居產品的生產成本和維修成本。
4. 調整生產戰略,研發多元化產品
根據目前消費市場情況,可以把智能家居用戶群體分為高端用戶、年輕技術愛好者、老弱病殘人士、普通消費者四大類,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研發相應的智能產品。
高端用戶,是智能家居的傳統目標消費群體,他們追求品質、視覺享受,注重產品的外觀及造型設計,同時滿足經濟優越感、身份象征等心理需求,一直占據著智能家居市場的主要位置,是各大智能家居品牌爭相搶奪的目標。可以針對性地研發ZigBee、總線組網等大型、信號穩定的產品。
年輕技術愛好者,思想前衛,是科技產品的狂熱粉,消費力及消費意識較強。他們受教育程度比較高,追求時尚、潮流,對智能家居的關注度和渴望度高。但因其收入有限,消費理性,對產品的性價比和體驗度要求高。針對這類群體,選擇小戶型、小集成化、高性價比的產品,同時,需重視用戶體驗和時尚的外觀設計。
老弱病殘人士,目前既不是智能家居消費的主力軍,也不是智能家居企業的重要目標群體,但因為身體及年齡的原因,他們對智能家居產品的需求更為強烈。目前市場上的智能家居產品,在智能化控制方面還不能滿足這類人群的實際需求,在智能家居產品成熟之后,以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老齡化的趨勢,這類消費人群剛性需求前景可觀,智能家居產品應側重醫療健康方面。
普通消費者,用戶數量龐大,但對新事物接受度一般,收入也一般,沒有強烈的超前意識。針對這一類的消費群體,可以研制“微智能”產品,只需購買一個智能插座就能夠獨立操作和運用。“微智能”使智能家居從曾經的高端奢侈品,轉變成了一種適合各個群體的時尚產品,滿足了各個階層的需求,可極大地降低智能家居的消費門檻,讓智能家居大門真正向普通群眾敞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