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祖昱
2009年,綠城的前掌門人宋衛平就曾揚言3—5年要超越萬科,成為行業第一,也在不同場合提過千億目標。時隔七年,千億目標終于實現,這比曹舟南在2015年提出的2017年突破千億目標還提前了一年。
這一成就還應歸功于當年宋衛平提出的代建戰略,也正是因為2016年藍城的代建全面并入到綠城中國,才使其全年的銷售一舉超過千億,達到1139億元。雖然三年的復合增長率僅為22%,但2016年金額同比增長達到了58%,綠城順利達成千億夙愿。
綠城在2016年基本完成了重組之后的架構梳理,也并未像許多市場人士所預測的那樣,“中交會占據新綠城的主導地位”。除了宋總把精力主要放在小鎮事業上之外,目前綠城的核心班子仍以原班人馬——曹舟南、應國永、杜平、馮征、王科、樓明霞、楊薇、肖力為主,他們正是今天新綠城真正的操盤者。原先宋總遵循的文化,今天也被很好的繼承和發揚。而中交給綠城帶來的,更多的是資金和資源上的支持。在中交的協助下,綠城的債務指標有了明顯改善:2016年中期凈負債率為70%,較2015年末下降了3個百分點;平均融資成本由2015年末的7.3%,進一步壓縮至6.3%。
就綠城的優勢來看,綠城的運作模式——“開發+代建”已經比較成熟,特別是代建這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16年銷售規模也已達到958億元。綠城代建主要分為商業代建、政府代建、資本代建,其中政府代建占據了主導地位,在一些二三線城市接受度也比較高。此外,盡管多家房企都在開展產品研究,但是綠城的產品今天還是能夠保持一定的領先,這個也與從宋衛平一直堅持的企業文化密不可分。企業文化產生的核心價值和競爭能力如果繼續能夠保持的話,可使綠城在千億公司中獨樹一幟。
目前綠城存在的發展隱憂主要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綠城未來發展可能還是會受到整體大中交戰略的影響,中交下屬的各個房產板塊各自為戰,統一運營模式尚未最終確定,但不管用哪種模式,都可能對綠城中國的運作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不確定性將是綠城面臨的最大風險。
另一方面,綠城的投資速度比較慢,在招拍掛市場,2016年幾乎沒有聽到綠城的聲音。據CRIC監測,綠城在一二線的公開招拍掛市場獲取的地塊非常少,只有在北京、杭州、佛山有零星的幾幅地塊入賬。作為一家千億房企,拿地速度和整體運行規模完全不匹配。截至2016年中期,綠城的總土地儲備為2976萬平米(權益面積為1748萬平米),還在吃老本。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