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昭
摘 要:新形勢下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國家進步,并且滲入到各行各業,因此,信息技術的教學也面臨更大的壓力。但是,職業技術院校中這一學科的教學存在學生差距大、課時安排有限、教學與專業脫節、課程的考核方式單一、教學手段和教學深度的不恰當等問題,對此,要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將教學與實際相結合整合學習資源,采用任務驅動形式教學等,推動職業技術院校信息技術教學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 信息技術
一、引言
無紙化辦公等新形勢的改變推動計算機的應用更加普及,雖然職業技術院校已經將信息技術作為基礎課程納入教學體系,但多年不變的教學內容和陳舊的教學方法已經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軟件版本的升級課堂教學也要跟上形勢, 教學內容也應結合各專業后續課程及未來崗位辦公軟件的應用進行適當調整, 真正為學生未來打基礎。對此,徐新艷等指出雖然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早在90年代就在我國開始普及, 但是到目前為止該課程[1]的教學卻并未完全達到目的。呂俊[2]針對存在的問題,創新性的提出任務驅動教學和分層教學等觀點。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簡要分析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應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措施。
二、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差距大,課時有限
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由于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以國家一級計算機考試為大綱,內容繁雜,但是,作為基礎課程,一般職業技術院校內安排的課時較短,倉促上課的結果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機能力,難以培養信息技術科學素養,教師和學生的壓力都很大。
(二)教學與專業脫節
職業技術院校信息技術基礎教學對象為全校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 教師上課教材的選用、教學內容的安排均一致, 缺乏教學對象所屬專業特色, 大家千篇一律,考核難度趨于一致,難以有區分度。對于專業為信息技術的學生,基礎不牢將會有很大的隱患。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意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 更無法提前預知到該課程與其所學專業的重要性。一些專業性的課程需要甚至需要自學完成,浪費學習資源。
(三)課程考核的單一性
目前的信息技術的考核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知識的理論考核,一部分是對于課程的實踐操作。目前很多學校以期末考試的筆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忽略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違背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初衷。單純的筆試會使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應試模式,循環高中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創設不同的考核標準和考試方式,確保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四)教學手段和教學深度的不恰當
老師在講解環節控制計算機,確保所有的同學處于連線狀態,進而聽講,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趕進度,老師的講解貫穿課堂始終,學生缺乏實際操作的時間,多媒體的過度使用,學生與老師之間缺少指導與溝通,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面,教師把握不好教學深度,過度拓廣和流于表面都不能實際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體系,把握學習力度,及時與老師溝通,最大限度的完善學習條件。
三、應對信息技術教學措施
(一)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上課前,通過進行預調研的形式了解學生的需要。主要目標在于學生掌握基礎的計算機知識,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進行深入學習,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核心素養。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到整個小組的學習任務中,真正做到學習的主人,掌握自己學習的進程和程度。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要負責引導和加以糾正,不做強制性的干涉,著重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任務驅動進行教學
教師依據開放性、整體性、可操作性等任務設計原則,對于教學目標中學生應該掌握的相關知識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并有適當梯度關系的“任務”。這個任務同時兼具挑戰性和基礎性,使得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可以發揮各自的作用,并且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攻堅克難,短時間內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動機驅動下, 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任務進行修改和反思復盤,察覺自己的錯誤,真正提高自身能力。
(三)與實際生活結合
基于學生喜歡的且具有挑戰性的真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項目, 根據此項目中的多項要求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 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習, 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學習到的知識付諸實際,比如搭建網站,進行圖書館數據庫的維護等,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實用性。
(四)整合教學資源
目前的慕課、網易課堂、云教學系統等平臺上的資源特別豐富, 可以整合現有的各種資源到課堂教學中, 提升教學的品質, 目前有些職業技術院校開展了聯合課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堂,針對自己的喜好和學力進行深造,進而節約資源。借助已有的教學資源,學生自學基礎部分,教師結合已有的視頻資源等進行講解。針對不同專業的設置不同的學習標準,儲備公共資源。推進不同專業的合作學習,提高信息技術學習效率。
四、結語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是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對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是提高科學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必將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從信息技術教學的角度看,信息技術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成果。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而且要使學生能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主動對信息技術進行探索和研究,基礎的信息技術教學很難滿足高需求的學生,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樂于探索的品質,提高信息技術的科學素養,從而為終生研究信息技術打下基礎,并增強他們對當代信息社會的理解和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新艷,楊慧.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02):145-146.
[2] 呂俊.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9(2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