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法暉
摘 要: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各個領域都在充分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快速地進行自身發展。目前高校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多,覆蓋面廣,學生的起點不同,與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緊密相連,注重對多樣教學資源的應用,與其他課程緊密相連,但是與當下的信息技術應用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并且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前準備、課上教學和課后反饋的傳統模式,針對改進信息技術教學方法,首要是明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 教學模式
一、引言
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起著基礎性、綜合性和先導性的作用。但是學生基礎良莠不齊,教學目標不明確,內容繁雜且課時有限,這些問題在制約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對此,劉紅梅[1]提出任務驅動的信息技術教學改革,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手操作能力。高嵐嵐[2]對信息技術教學是否適用于所有課程,提出一組某高校內部調查:14%的學生和44%的教師認為都合適,86%的學生和56%的教師認為并不是都合適。劉健[3]則指出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核心,面向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從大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教學模式以及如何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闡釋,以期提出一條可行之路。
二、大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
(一)內容多、覆蓋面廣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幾乎已經覆蓋到各個學科,大學生每個人都會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從而保證這一有利的現代化工具可以被充分的利用,但是,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內容涉及的方面多,內容繁雜,課時有限,無法面面俱到,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未知的知識。
(二)起點不同
大學入學前,不同的學生基礎差距比較大,有的同學可能自學已經可以進行模型的構建,并且取得較好的成績,還有一些同學處于零基礎層次,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差別的授課,同時,需要發揮小組合作的精神,同學之間協助學習,縮小差距。
(三)緊扣計算機等級考試
大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很大部分與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內容重合,考核內容分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結合國家對于基礎教育的考核。考試包括基礎知識和操作兩部門,既要求對知識的掌握,也要求靈活運用到實際中,確保計算機應用素養的提高。
(四)多樣的教學資源利用
在信息時代,學生學習的方法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老師教授,學生可以利用網課、學校的學術資源平臺等進行自主學習。同時,伴隨著筆記本電腦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學生自己課下學習的時間更加靈活,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所在,進行專題學習和延伸性學習。
(五)與其他課程緊密相關
計算機的應用滲透到各個專業,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常用的Word、Excel和PPT的應用等,都要求計算機的靈活運用。統計數據等學術性應用對計算技術的發揮有更高的要求,從而在文科的定量研究中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教學模式探討
本文主要探討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學目標的設立、課前調研、課前準備、課上教學、實驗教學、課后反饋的模式。對于教學目標的設立,此處不做贅述。主要介紹調研、教授課程以及課后反饋。
(一)課前調研及準備
由于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他們對于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有自己的觀點,如何才能更好的展開教學,需要作相關方面的調研。可采用網上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結合教學目標,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更好開展教學。
(二)教學與課后反饋
任課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對各個知識點已經掌握的情況進行講授。課堂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演示、實際操作演示、不間斷提問等環節組成。對于經典的計算機實驗,要反復琢磨,掌握其中的精髓和操作要領。設計相應的作業反饋,了解實際掌握情況,確保基礎扎實。
四、大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進方法
(一)明確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
大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的計算機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面的教育,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夯實計算機使用的基礎操作,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及其它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學會充分利用計算機這一工具,從而在互聯網時代更好的獲取資源。
(二)改良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的教師在教課的過程中,首先要制定符合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相符合的課程目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既定的目標。對于計算機教學,可以采用結果導向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明確課程的結果,學生自己學習整個過程,并以一定的作業的形式檢驗自學結果,針對其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進行相應的講解和輔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剖析和理解,更能有效的吸收教師講解的課程內容,事半功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與各學科進行合理整合
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滲透到各個方面,在大學中,單純的學習信息技術而不對其應用進行思考無疑是閉門造車。比如將信息技術與高校英語課程相結合,實行人機對話,促進英語口語的提高,加強校園網的建立,為教學提供了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同時,在具備互聯網和局域網的環境下,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興趣,利用網絡開發課程專用軟件,儲備課程資源,設置教師答疑APP,提供學生在任何時候學習的便利,從而加強對知識進行全面理解。學習方式的變革,無不昭示著教學的改革,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五、結語
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普遍,互聯網時代對于計算機應用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挑戰。當前,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差距大,計算機的知識繁雜但課時有限,這些弊端與信息技術應用的普及形成沖突。如何解決這些矛盾,一方面要注重教學模式的改變,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明確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也要注意信息技術應用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從而為大學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和信息技術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劉紅梅.任務驅動的大學信息技術教學改革[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2(19):34-35+50.
[2] 高嵐嵐.加強大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硅谷,2009(18):178+183.
[3] 劉健.淺談大學信息技術的教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8(1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