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毅
語文難學,但難學好;語文難教,但難教精。改進語文學習思路和方法,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是中學語文教師和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拓展思路,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尋求突破,提升學習效率。
一、走向生活,開拓視野,引發思路。
社會即課堂,教育即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時間不應只被限制在上課時。可利用各學科的發展豐富語文知識,可在與親友、師長、同學、伙伴日常交往時強化語文表述能力。語文學習空間也不應該被縮小在狹小的教室里和手中的課本上,它可以延伸到圖書館、閱覽室、市場、田野、游覽勝地、報刊雜志、電視、因特網。我們要讓學生超越課本課堂45分鐘,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門,投身于廣闊豐富的生活天地中。可以有意識組織學生觀看電視節目,如《挑戰主持人》,《對話》等。我教的語文課模仿《對話》的形式,就作文是否要精批細改問題展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有60%的學生向老師提出,作文不可精批細改,理由是:首先精批細改會壓抑學生的創新和感情,會讓學生的作文過于符合老師的要求和喜好;其次精批細改需要花費老師大量的時間,反饋不及時,學生收效甚微,效率低。40%的學生向老師提出作文需要批改精細,體現著老師對學生創作的尊重,這種尊重的感覺,使學生創作熱情高漲等。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思路。
二、豐富實踐,鍛煉技能,積累知識。
過去,我們認為學語文就是讀讀課本,背背筆記答案,寫寫模式化的作文。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生,教師是教師,上課是上課,學校是學校。現在看來,這種學習語文的方式是落后的,消極的,拙劣的。而學語文的方法應該是靈活的,多元的,開放的。學習的本質是參與實踐,是在活動實踐中嘗試發現,體驗感悟,獲得新知,實現超越與發展。因此要求每位學生都應有在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的思想準備。首先鼓勵學生參與生動活潑的課堂聽說讀寫活動,把聽說讀寫落實為具體實在的行為。比如讀,就得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默讀,吟誦,檢索,圈點勾畫,批注質疑,善于發現,相機點撥,因勢利導,使讀取得實效。其次,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如組織辯論,演講,書法,征文競賽活動,開展參觀訪問,調查宣傳活動,創辦黑板報,宣傳攔,手抄報等。開展每項活動都是獲取知識,提高學生自我的良機,放棄也就錯過了進步提高的機遇。如教學《羚羊木雕》一文,由學生自行編排課本劇,親手制作道具,自由分配角色,在表演過程中用心揣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通過語言、神態運用等方面,表現出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作品的思想感情。在劇中,同學們無拘無束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情感,從中體會到朋友真誠的友愛,同時也明白了真正的友誼是“一種理智的友誼”。課本劇的表演讓每位學生都能破除狹隘的學習觀,以極大熱情使自己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在親身實踐中感悟語文的魅力,在親身實踐中積累生活經驗,鍛煉技能,在親身實踐中磨練意志品質,情感心理。
三、質疑問難,培養個性,主動學習。
語文教學不應拘泥于已有觀點和現成的結論。應該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不同書本,不同于教師,不同于其他同學的見解與主張。如在教學《三峽》一文的過程中,就文章的結構有不少同學通過自學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季節順序描繪三峽四季景致?作者為何將冬春兩季放在一段描寫?這樣寫的用意何在?還有學生提出文章描寫的不飽滿,有的同學提出文章可以修改,文章末尾寫漁歌兩句可刪去。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拓展思路,通過質疑,引導,解難,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三峽》結構的獨到。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品味文章的結構美,質疑問難,培養了學生富有個性的審美品質和創造思維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學習,由學會變成會學。
四、感悟語文,發展情趣,靈活應用。
語文不應僅是課本上純理性化的語文知識,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心向生活。
首先,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優美時文,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了解最新、最快的信息,感受生活的主旋律,把握時代審美情趣。如定期舉行配樂朗誦比賽,選取富有生活氣息,反映當前時代風貌的詩文,配樂朗讀,圍繞誰讀的最有感情來進行讀-評-議的比賽,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其次,讓學生關注富有生活氣息和表現力的流行語,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改變了學生只從課本上學習語文的思想,感悟語文內在美、語言藝術美,發展學生情趣,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豐富語文。語文隨時隨地可知可感可用,可以說一個人的所有活動都在自覺不自覺的運用語文,學習語文,發展語文。
作為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滿懷激情的學習語文,讓學生養成經常閱讀,琢磨推敲,反思積累的意識和習慣,深入生活,優化學習心態,豐富學習渠道,美化語文環境,使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呈現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