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亮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交通運輸量的持續增長,利用智能運輸系統(ITS)來提高道路的利用率、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適性,已成為未來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道路 運輸 智能系統 發展
交通量的持續增長是造成這種狀況的最根本原因,而傳統的解決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資金、土地等稀缺資源的有限性又是不可回避的問題,道路基礎設施是不可能無限擴展的;另一個就是限制交通流量,主要是通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實現。這又分兩個方面:一是控制車輛出行,如按車牌單、雙號分別行駛,或是鼓勵和發展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的使用,美國等西方國家早在很多年前已在一些交通繁忙路段實施鼓勵兩人以上的車輛優先行駛的規定;再就是控制汽車保有量,以高額的稅、費甚至控制上牌等來限制汽車數量的發展。這些方法短期可以奏效,但有失公平、合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現有交通運輸網絡就是人們試圖尋找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整個社會對交通運輸的需求日益增加。雖然世界各國政府已經或是正在大量投入財力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但交通狀況惡化及其伴生的安全事故、空氣污染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困擾著有關的政府當局。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于每個國家/地區,如何解決大城市周圍地區交通擁擠和堵塞現象幾乎成了最為棘手的難題之一。人們希望通過增加技術含量的方法提高現有道路的利用率,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適性,智能運輸系統(ITS)因此應運而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交通運輸量的持續增長,利用智能運輸系統(ITS)來提高道路的利用率、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適性,已成為未來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下面,介紹ITS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先進國家的發展情況、中國的發展概況及關于我國ITS的發展設想與建議等。
一、ITS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所謂智能運輸系統,就是集信息處理、通訊、控制、以及高科技的電子技術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于交通運輸網絡中。它與傳統的交通管理系統一個最顯著的區別是,將服務對象的重點由以往的管理者轉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務,以減少交通堵塞,從而達到提高道路通過能力的目的。另外,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ITS將道路管理者、用戶、交通工具及設施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納于系統之中,提高了交通運輸網絡這個大系統的運行效率。
ITS系統的功能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信息提供、安全服務、計收使用費和減少交通堵塞等。系統向道路管理者和用戶提供的主要是道路交通情況的實時信息及相關的其它信息,如天氣等;而安全服務的內容則有危險警告、人車事故預防、行車輔助等,它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減少交通事故;費用收取主要是以電子方式自動地向用戶收取道路使用費或車輛停放費等。當然,系統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務。
二、ITS的發展概況
我國在ITS方面的開發和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進行了一些有成效的基礎性工作。從行業管理的角度來看,這項工作一直是由國家科委牽頭,參加的部門有交通部、鐵道部、建設部、電子工業部等。目前北京成立了一家專門的機構“ITS研究中心”(屬交通部),但尚未有國家級的ITS領導和協調組織。在業務的對外交流方面,我國似乎偏重與歐洲的發展。在系統的實際開發和應用方面,我國已有了不少實際成果,在局部地區形成了ITS的雛形,或實現了ITS系統的部分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電子收費系統,全國已有不少省份或城市開始采用或試行這種先進的管理方式。如廣東省的佛山市,從1996年開始在該市周圍的23個收費站點推行電子收費系統,提高了道路的通過能力,降低了空氣污染。同樣,在一些高等級公路上也出現了類似的收費系統;結合交通工程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旁一般都埋設了光纖等信號傳輸線路,有些還安裝了車輛探測裝置和可變式信息顯示裝置,便于其后的交通控制、管理和服務。此外,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同時,我國也開始與外國的廠商建立合資企業,生產ITS的產品。
三、關于ITS的發展設想與建議
很顯然,對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的人口大國的中國來講,修建更多道路的潛力有限,且道路網絡的擴展會很快被以更高速度增長的交通量所淹沒。因此,提高現有道路的使用效率是今后應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而智能運輸系統則是一個發展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觀念、意識上的重視。
首先,要使有關方面在思想觀念上對發展ITS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和認識,能夠站在戰略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其次,我國新一屆政府已經提出希望用增加包括交通在內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等來拉動我國的經濟發展。所以,可以說交通又一次面臨著大發展的機遇。然而這一次的發展不能像以往那樣,只是從量上進行簡單的擴張,擴大交通運輸網絡的規模,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其質的發展。具體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強化服務功能,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也就是說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建立在比擴大數量和規模意義更加廣泛和深入的基礎上。
根據國內外發展的情況,可以預計交通運輸業今后仍將是一個重要的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因此無論從市場占有的角度,還是從保護民族工業的角度看,我們都必須及早采取行動,爭取主動。
(二)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ITS是跨行業的多種技術的綜合性產物,必須要有一個高層次的機構進行相關業務活動的領導與協調。可以參照國外經驗,組建國家級的、半官方的組織來通盤考慮全面的工作,合理地調配各種可用資源。交通部作為ITS存在的基體—交通基礎設施的主管部門,有條件也有義務在業務上進行更多的指導與關注。總之,要結合我國的國情,使ITS事業穩步和有序地向前發展。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標準,即ITS業界應廣泛遵守的標準和規范。假若大家各行其是,系統間互不兼容、溝通,用戶則會遇到不必要的麻煩,并造成投資的重復和管理的復雜。再如,交通實時信息的提供也應有統一的技術手段與規范。標準問題涵蓋面很廣,有許多的工作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