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摘 要: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之一,其產量對我國的糧食安全與農業經濟發展影響重大。提高小麥種植技術以促進其優質高產,成為種植者的重要目標。本文將簡析小麥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為種植者提供有效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小麥 種植技術 病蟲害
小麥的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都嚴重影響著小麥優質高產。種植者必須不斷促進兩項技術的科學化、專業化發展,以促進小麥優質高產種植目標的實現。
一、小麥種植技術
(一)準備期
1.耕種方式
種植者多選用倒茬輪作的耕種方式。這種種植方式利用土壤養分的自我修復能力,保證小麥種植所需養分充足,同時,降低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率。這一耕作方式使土壤利用率提高,并實現小麥的循環性、可持續性種植模式。經農業科研人員介紹,小麥連作最好不超過3年,否則將導致小麥質量與產量下降[1]。
2.土地整理
隨著機械化農業時代的到來,深耕深松的整地方式得以更好落實,為小麥種植提供優質土壤環境。這對連作種植的作用較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連作導致的土壤養分含量不足的情況。部分地區實行的保護性耕種技術,采用免耕深松的方式,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小麥連作未超過3年的,深耕幅度在24厘米左右,連作3年以上的深耕幅度至少要達到30厘米。
3.麥種的選擇與處理
麥種的質量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關鍵,優選麥種是小麥科學種植技術的要點之一。在選擇麥種時,要明確當地的種植條件,以此為據選擇合適的種子。種植者多是依據當地農業部門推薦或憑借自身種植經驗進行選擇。除注意麥種應適合種植地墑情外,還必須重視麥種自身的質量,如是否出現過病蟲害、發芽率是否高、其是否有較強的生長能力。
(二)種植期
首先,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用化學藥劑攪種。其次,選擇合適的播種時機,土壤要達到合適的溫度后才可進行種植。最后,科學控制播種的密度,實現單位空間最大化利用以提升小麥單位產量,提高麥農的經濟效益。
(三)管理期
小麥管理期的作業主要有除草犁地、灌溉施肥,病蟲防治等。由于病蟲防治任務重貫穿小麥整個種植管理時期,對小麥優質高產影響重大,因此與下文對其進行重點講解。
首先,除草犁地。麥田管理時麥農必須及時清除雜草,可有效降低病蟲害傳播速度與可能性,也避免雜草與小麥爭奪養分。犁地是為提高土壤的疏松度,避免土壤板結而影響小麥根系生長,進而影響小麥的健康生長。其次,根據小麥在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進行適當灌溉,保證小麥生長所需水分充足。其中重點在于越冬水的澆灌、返青后的澆灌、及抽穗灌漿期的澆灌。在澆水后要進行鋤地工作,避免土壤板結。最后,適當的進行追肥,保證小麥生長所需養分充足。施肥時要科學搭配氮、磷、鉀肥含量的比例,提高肥料使用效率。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對小麥的質量與產量的影響極大,小麥不同的生長時期其所面臨的病蟲害有所不同。所以病蟲害具有多樣性與突發性,種植者必須了解每一時期病蟲害的特點。做到專項防治,重點防治,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與水平。
(一)種植期的防治技術
這一時期多是依靠農業防治技術,從整地到種子的處理都具有較強的病蟲害防治功效。首先,輪作制有利于降低小麥種植病蟲害發生的可能。其次,土壤的深耕與翻曬利于殺死土壤中細菌與蟲卵。再次,選擇優質種子與種子包衣作業,可提高種子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保證發芽率。最后,及時清除田間雜草,保持麥田干凈整潔,降低病蟲害傳播的可能性、減緩其傳播速度。
(二)春季返青期的防治技術
春季氣溫回暖、濕度較大,導致細菌滋生速度加快,加之蟲卵開始孵化。這一時期極易爆發病蟲害,其中最主要的是紋枯病與白粉病。依據種植經驗麥農多在每年的三月上旬左右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以紋枯凈可濕性粉劑防治病蟲害。噴藥后進行適當的澆水與鋤地,幫助藥劑深入土壤。分兩次用藥,間隔時間約為兩周。
(三)孕穗、抽穗期的防治計術
該時期的主要病蟲害是白粉病、銹病與麥蜘蛛、小麥吸漿蟲等。當白粉病與銹病達到防治指標,必須用三唑酮進行有效防治。有效防治麥蜘蛛的則采用蚜螨清,有效清除蚜螨達到減少麥蜘蛛的效果。小麥吸漿蟲對麥苗健康生長的影響極大,因此加大其防治力度。甲基異硫磷顆粒是有效的藥劑之一,及時用藥并進行合理的灌溉,幫助藥性的吸收。噴灑農藥的最佳時期是連續陰雨天前,這有助于幫助吸收藥效。
(四)灌漿期的防治技術
這一時期要關注干熱風代來的危害。干熱風是一種氣象災害,這一災害發生時日均溫可達26攝氏度,下午兩點氣溫高達30攝氏度,濕度在30%以下,風速大于3米每秒,這稱為輕度干熱風;而當下午兩點的溫度在35攝氏度以上,空氣濕度低于25%,為重度干熱風。這一災害會加大小麥蒸騰作用,加大水分流失,嚴重影響小麥灌漿作業,導致小麥減產。為有效降低干熱風的影響,種植者碧必須保證灌溉頻度,為小麥灌漿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時噴灑200倍液的新高脂膜,降低小麥水分蒸發速度,從而保證小麥正常灌漿。除此外,在小麥灌漿期還要重視對白粉病、銹病與蚜蟲的防治工作,提高小麥抗病蟲害的能力,為小麥優質高產提供進一步的保障。
(五)生物、物理防治技術
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主要是用的是農業防治與藥物防治,前者的防治效果較弱,和后者雖防治效果較好,但易造成污染并破壞環境。為此農業技術人員正積極研究綠色環保的生物防治技術,并在進行積極的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的主要措施就是在維護生態鏈基本平衡的基礎上,引進害蟲的天敵進行治理[2]。如寄生蜂是小麥吸漿蟲的天敵,通過引進寄生蜂消滅小麥吸漿蟲。而瓢蟲則是蚜螨蟲的天敵,適當的引入瓢蟲可有效消滅蚜螨蟲。
此外物理防治技術也是較為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利用生物的生長特性,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首先,病蟲害易爆發的時間,重新規化播種時間。盡量避免病蟲害高發階段進行播種,降低病蟲害使得侵襲可能性。其次,利用蟲的趨光性對其進行捕殺,如利用紫外線燈捕殺灰飛虱。物理防治技術有利于避免環境污染,在保證小麥產量的同時提高其工作質量。
結論:科學種植技術可促進小麥質量與產量的提高,因此種植者必須依據更護對小麥生長的各時期,依據種植技術要點進行耕種及管理作業。同時,小麥病蟲害防治作為管理中的重點內容之一,種植者必須提高其防治技術,降低其對小麥優質高產的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曉坤.淺談小麥種植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19):93.
[2] 王冰.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2018,(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