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新原
閑話“鐵將軍”
◎ 黃新原
有位朋友愛玩鎖,收藏了上百把鎖。但他只是玩,并不上心研究,眼觀這些滄桑之物,我倒來了探究的興趣。
自從人類進入私有制社會,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鎖幾乎無處不用。
鎖的稱謂自古至今幾經演變。早期的鎖,史書稱之為“鍵”。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里說:“鐵鎖門鍵也。”可見鎖最開始的用途只是鎖門,普通百姓舉家參加勞動,用一把鎖來看家,再窮些的,也要用根鐵棍從外面把門別住。這種最原始的鎖,或別門的鐵棍,便是所謂的“鍵”。鎖最晚到宋代才有了現在的名稱。鎖的功用開始“多元化”了,不僅拿來鎖門,還鎖箱。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但有趣的是,在古代,“鑰”和“匙”卻是兩種東西。有解釋說:“鑰以閉戶,匙以啟鑰”,也就是說,“鑰”與“鍵”是同類,都是“鎖”,那句俗話如果放到古代,就應該是一把“匙”開一把“鑰”。古時,又常把鎖與鑰并稱,成為軍事術語,把扼守的沖要之地稱為“某某之鎖鑰”。
今天我們看到的舊鎖,大致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遺物。從材質上看,它分為銅質和鐵質兩種。鐵鎖在民國以前基本上仍是以鎖門為主,也兼用于其他地方,如鎖大車、鎖井口等;銅鎖的使用范圍則要廣得多,箱柜等室內家具或陳設大都使用銅鎖。
鐵鎖一般為圓柱狀,鎖梁呈“U”形,適宜鎖單鼻的門扣或鐵鏈,現在能看到的實物因其原在戶外使用,大都銹蝕斑駁。而銅鎖最普通的為長方形,上窄下寬,窄的一邊有缺口,呈訂書釘形,鎖梁從缺口兩端穿過,形狀頗似長條旅行包。銅鎖因其用于室內,且銅質本身容易擦亮,現存的精品為數尚多。
舊時鎖的鑰匙均為直接投入鎖孔,在往里推插的過程中將簧片合攏,使鎖開啟,比起現在鎖的構造要簡單得多。
在朋友處我偶然見到一把魚形銅鎖,鎖長近尺,魚眼圓睜,弓起的魚身,頭尾處穿過鎖梁。這種鎖構思奇巧,做工精細,是件精品。據記載,這種魚形鎖最早是用以鎖門的鐵鎖,明末《正字通》解釋:“取其不瞑目守夜之義。”魚是永遠“不瞑目”的,由魚守門而演進到守箱、守柜,其目的都是要討個心安。
(摘自《古董圈:一個京城玩主的收藏筆記》中央編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