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鐵西區貴和街道建云社區供稿
朱潤軒:最美不過夕陽紅
沈陽市鐵西區貴和街道建云社區供稿
家住鐵西區貴和街道建云社區的朱潤軒,退休前是沈陽鑄造廠職工。1964年,他畢業于沈陽機器制造學校,1975年自感學識有限,于是開始自學,用8年時間讀完中國二四史,寫了數百萬字的讀書筆記,在雜志上發表50余篇文章,獲得沈陽市圖書館讀書活動三等獎、沈陽市自學成才獎、遼寧省總工會優秀讀者獎,受到了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的接見。
朱潤軒在單位工作期間,被安排在技術處搞材料定額。他到分廠了解能源材料消耗情況,發現實際情況都是領導說了算。工人師父和他反映說,材料定額有弊端,如果科學定額會為國家節約不少能源。為此朱潤軒跑去市圖書館借了《煤窯設計手冊》,經過計算,科學地確定了消耗定額。但是當他拿著新標準找到領導簽字時,領導不同意,表示標準不能改,否則出了事情沒人能負責。對此,朱潤軒頂住了壓力,按照自己的科學計算結果下達材料定額。而在此時,原機械部在承德召開能源消耗會議,對消耗定額也有了新的先進指標2800公斤/爐次——這低于他計算的3100公斤/爐次,這讓他仿佛吃了定心丸。在隨后的工作中,雖然遇到了阻礙,但是實際說明了他的科學定額是合格的,他設計的定額標準得到順利貫徹執行。
1986年朱潤軒寫了一篇關于商代司母戊大方鼎的鑄造方案,受到鑄造史專家們的好評,中國古代的科技史學家、四川成都科技大學田長滸教授聘他為中國鑄造史專題委員會委員。同年11月份他參加了中國鑄造史專題委員會專家見面會。參加會議的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福州大學、上海博物館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天津機器廠等20余位科研精英,他們研究的第一個議題是“中國青銅器西來說”。
朱潤軒同志自退休之后,懷著對生活的熱愛,懷著為居民服務的情感,組織并創立了建云社區“文藝小分隊”。在得到社區的支持后,更是信心百倍組織引導在放暑假期間的中小學生練習繪畫、寫字。“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建云社區308大院的活動室內,每每到寒暑假,都能聽到這樣的讀書聲傳出——朱潤軒的“文藝小分隊”又開課活動了。作為中國未來研究會研究員,他還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寫毛筆字,學習傳統藝術。提及這個學習小組的初衷,朱潤軒介紹說,他的美術作品《大鬧天宮》在香港展出獲得特別金獎,名字進入《世界名人錄》之后,他就想把他的創作精神及書畫手法教給身邊的孩子們,讓他身邊的孩子們都有一個豐富的童年。不少鄰居都覺得朱潤軒的無私奉獻精神感人,便想邀請他也給自家的孩子“講講課”。于是他開始了為社區放寒暑假的孩子們講課,從此一發不可收。
其間對問題孩子的心理輔導更加耐心,有個家長找到他幫忙,教教家里的“問題孩子”?!皢栴}孩子”的父母忙于生意無暇管孩子,孩子就鉆進網吧經常不回家。因為孩子厭學,征得家長同意后,朱潤軒開始帶著孩子參加弟子規的學習小組活動。孩子便回歸了正常的生活,在朱潤軒的幫助下,孩子還練得一手好字。
朱潤軒同志為人隨和、開朗,助人為樂是他的家常便飯,更重要的,他還是個義務調解員,誰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他一出面矛盾就得到了化解。308大院是一個老住宅小區,污水管道都已老化,經常出現管道堵塞現象,每次出現這種情況都是他跑前跑后,聯系疏通、無一不親力親為,經常累的腰酸腿疼,但從來沒有任何怨言,只要問題得到解決,他比誰都高興,他所做的一切,從來不計報酬,不計得失,并且無怨無悔。
朱潤軒同志特別關心社區事務,主動協助社區開展各種活動和義務服務。問他為何這么關心社區事務,他就很嚴肅地說到,關心社區事務,維護居民權益,支持社區的工作是每一個社區居民應該做的。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社區里經常能見到他的身影,有時在幫助年齡更大的老人提菜,有時在幫助殘疾人推車……他得到了社區居民廣泛關注并獲得好評,朱潤軒幫助的人、做過的好事,沒人數得清,他的高尚品格已根植在街坊鄰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