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沛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1)
隨著影視創作由深層次閱覽觀念向速度化、便捷化著作理念發展的深入,將直接影響到中國后現代電影的整體動向。近現代時期對中國后現代電影而言是一段黃金發展階段,也是中國后現代電影史上一次質的飛躍,憑借電影的理解和創造性思維開創了后現代電影的蓬勃發展之路。
在某些方面來講,專家們對中國后現代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對電影的相關技術標準與劇本的研讀及評判也較為全面,但是,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樣,電影中也有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瑕疵,例如,中國后現代電影能不能達到或超出人們的認知水平?社會好評的程度是否有著本意上的偏差?以及中國后現代電影能不能為中國的影視行業帶來本質上的飛躍?那么是不是要一味地去對西方后現代電影進行模仿?其相關的疑問是對中國現行的后現代影視文化的一次考驗。筆者就當前的后現代化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給予相應的理解與詮釋。就目前的國情來說,國家電信行業發展迅猛,同時,影視產業也逐漸趨向于普及化,造成了中國當前的閱覽速度化與便捷化的境況。因此,再一次論述中國的后現代影視發展,就顯得勢在必行了。
我國的后現代電影的發展中,包含著西方后現代電影的創作因素。眾所周知,其對中國后現代電影的構成有著較為重大的意義。從美學方面來說,其構成與西方后現代電影有著太多的相同之處,在西方后現代電影中較為特殊的表現手法通常在中國后現代電影中也比較容易發現,我國的影視行業美學逐漸發展并且趨向于后現代美學觀念,就其發展因素來說,中國后現代電影正在逐步填補中國對后現代美學上的認知空白。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影視行業發展的潛在機遇。目前,影視行業應當好好地利用外來文化的精髓,來完成一次中國后現代電影從無到精的完美蛻變。
雖然西方后現代電影對中國后現代電影有著啟蒙的作用,但是中國后現代電影在表達敘事的方法上與西方后現代電影還是有著較大的差別的,中國后現代電影人還是存在著自我認知與理性分析的。
首先是對題目素材理解的不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國人就講究“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在中國后現代電影中往往也包含著許多類似的元素,中國后現代電影還是存有其自我的認知與理性道德分析的,所以也就避免了出現與西方后現代電影中類似的血腥暴力的電影橋段。中國近現代電影中無厘頭、荒誕類還是占據較大部分的。尤其是港臺劇中,“星爺”獨占無厘頭類電影票房之首。中國后現代電影中的荒誕并不是說其電影的可觀性不強,而是往往采取“以側推主”的紀實手法,常常有影評人評價中國后現代電影:往往在沉默中孕育著一次猛烈的爆發。中國后現代電影講究的是細水長流,而西方后現代電影則是偏向于血腥暴力的既視感。
其次是影視內容處理方法上的不同。由于外來文化對中國后現代電影的沖擊,因此在中國后現代電影中往往也存在著相當多的“外來因素”,同時由于中華文化及當代人思想轉變的因素,中國的后現代電影中往往摻雜著其道德觀念,影視作品往往隨著社會發展大方向走,很難在中國找到過于“出格”,即與傳統偏差過于明顯的電影,這種電影往往不能被觀眾所接受,沒有上映的價值。
最后就是在電影的見解上和西方后現代電影不同。中國后現代電影發展路線主要呈現通俗易懂的狀態,且中國后現代電影的價值觀念較為清楚,這一點恰恰與西方后現代電影相反。西方后現代電影則是偏向于血腥暴力的既視感,但中國后現代電影注重的是情節與相應的故事發展。中國后現代電影的結局往往是偏向于團圓和美滿,或者運用伏筆的創作手法,或者運用鋪墊的藝術手法,結局往往是跟隨著社會大眾的主流思想觀念。中國后現代電影在敘事上多為注重“愛”這個主題,在中國后現代電影的發展中,“愛”始終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也正是由于有“愛”,所以中國后現代電影在發展的路上才能越走越遠。由于社會大環境的熏陶,造成西方國家比東方國家的思想較為開放,這一要素也影響到西方后現代電影的發展。西方后現代電影多趨向于血腥暴力及“大男子”主義,西方多注重個人英雄主義,并且由于西方國家開放發展較為提前,所以其影視行業發展得也較為先進,制作手法及畫面品質也是中國后現代電影所要追趕的一項。西方后現代電影的情節發展與中國后現代電影的情節發展也大相徑庭。中國后現代電影中的“愛”,是整個電影故事的開始與終止;而西方后現代電影的暴力與血腥犯罪貫穿了整個故事情節。可以說,西方后現代電影注重的是暴力美學,而中國后現代電影注重的是人文情懷。
以上種種不同使得西方后現代電影與中國后現代電影各自擁有其存在的價值,不過中國的后現代電影更為貼合實際,能很好地融合我國當前的境地,能夠完美地向觀眾展現出我國影視行業對后現代電影的理解,也正是“取其精華”的精神,求同存異,才能造就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由于中華文化中的人文道德及“溫和而雅”的創作理念,才能讓中國后現代電影有效地避開了暴力與血腥的電影制作歷程,也更加可以突出中國后現代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結合兩者的優點使得中國后現代電影可以在電影發展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同時,中國影視行業也可以得到飛速迅猛的發展,才能得到“中國創造”,而不是“中國制造”。這樣才可以加強中國影視業的自主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
這種形式的得到是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自發反省。有專家曾說過:“文化主體認知是指一個國家自發地讓自身具有的傳統文化被自己所使用,并對其傳統文化不停做出有認知的反省,卓越的地方踵事增華,缺乏的地方努力加強,欠缺的地方則需要努力改善。這就是對自身文化重新給予認知,從而繼承傳統,秉承傳統,使其為我所用,進而批評傳統,超過傳統,從而創造新的傳統。”
中國后現代電影和國外后現代電影不同,國外的后現代電影過于追求打破傳統,而中國的后現代電影一直是傳統與潮流既斷開又聯系,保持藕斷絲連的關系。中國后現代電影是在“秉承”“繼承”傳統的條件下“批評”“超過”傳統。在中國電影發展的過程中,后現代美學和傳統美學并不是完全無關的,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的后現代電影雖然沒有西方那么卓絕、激情,但是中國電影接納了“溫和而雅”“中和之美”的詩學傳統,并在“反省”中給予“踵事增華”,繼而體現出不同和特殊之處,凸顯出區別于西方后現代文化的形式。這種“溫和而雅”突出地體現出分解、顛覆中有向傳統和潮流的歸來,調笑、諷刺中不失溫和與高尚,在特別后現代的分解中也有特別傳統的“迷途知返”“善有善報”的片段、敘事形式。以周星馳的電影為例,他的電影經常剖析傳統觀點和權威文化,電影的前三分之一是劇情,到了電影后三分之二時,開始體現“正義”。“搞笑”的主人公雖然依舊搞笑,語言動作依舊搞笑,卻已在實行幫助百姓、鏟除惡霸、自立自強、追求愛情的籌辦工作了。這個時候,作為貪官的包龍星已經在秘密調查為戚秦氏申冤;見利忘義、顛倒是非的狀王宋世杰已經開始懸崖勒馬,為楊季珍申冤;不靠譜的至尊寶已不自知遇到了自己的真愛——紫霞;風流才子唐伯虎已經開始想盡辦法進華府尋找愛情——秋香……“周星馳在塑造電影形象時,也經常采用表面小人內心君子或者先小人后君子的策略。他扮演的角色,常常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并不是作惡多端;在緊要關頭,他們經常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表現出人性的溫暖。可以說,在搞笑的同時,周星馳的電影也包含著中國人最傳統、最美妙的道德價值觀。”中國后現代電影都是這樣,嬉戲而又高尚,后現代而又傳統。中國電影的傾覆性后現代文化常常與潮流文化并存。他們是游戲電影,但又是教學電影。這種電影的雙重性,或許可以把它叫作中國式后現代主義。
“溫和而雅”的中和之美,中國后現代電影與西方后現代電影的直白、簡潔的特點不同,中國后現代電影更加重視鏡頭的含義與意境,經常以“人物”“想象”“信念”再重復展現來創造影像。這就是在后現代美學中加入傳統美學,把注重寫意的傳統美學加入到符合后現代主義的影片中并“踵事增華”。《太陽照常升起》在后時代的空間里展現了一幅幅如夢如幻的影像:瘋媽如同夢幻般的白色屋子,楊老師歌聲里的美妙河流,故事最后那無邊無際的沙漠,似火的驕陽中、奇妙的沙漠上飛馳的火車。王家衛的電影具有濃厚的后現代風格,但同樣也重視意境的創建;《重慶森林》中跟警察223生日有關的過期罐頭,警察663交談的毛巾、襯衫;《東邪西毒》中快速拍攝無邊無際的沙漠,美麗的藍天黃土等,這些都讓王家衛的后現代電影非常具有詩意和意境。
整體性的凸顯更加體現在創造上,體現在實際情況的創造力,體現在超過傳統創造傳統上。與西方后現代電影的重視時間錯亂、拼接模仿不同,中國后現代電影更加注重角色臺詞的處理,例如馮小剛的后現代主義賀歲電影、周星馳的搞笑電影等。它們非常突出的地方便是角色臺詞的運用。馮導的賀歲片不停地加強人物臺詞的處理,創造了許多流行語。例如,“活著就是一種修行”“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其實我不怕死,但是我怕生不如死,活得茍且,不如死得有尊嚴”;周星馳更是處理臺詞的大師,例如,“I 服了you”“有沒有搞錯?”“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等。這些都豐富了后現代電影的拍攝技術,在注重鏡頭的后現代處理外,加入對人物臺詞的處理,這也可以看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加工。與西方后現代電影具有哲學性的特點不同,中國后現代電影更加重視寫實,《瘋狂的石頭》和《兩桿大煙槍》相對比,前者雖然模仿后者的拍攝手法,但是它們都是經典。影片《瘋狂的石頭》中加入了大量中國元素,所以具有很強的寫實感。寧浩曾經說過:“我相信里奇導演也拍不出這種片子,這里有太多的中國元素,中國人辛酸可笑的現實生活,只有中國人才能了解。”對真實生活的寫照,使它比《兩桿大煙槍》更具有勸世的作用,這些后現代電影接納了中國以文載道注重勸世的優良傳統,并超過創造,表現出一種后現代的寫實主義。
綜合以上觀點可以得到,中國后現代電影與傳統、潮流是密不可分的,它甚至可以和潮流文化相融合,創造出更加優秀的電影作品。筆者認為這種相輔相成是必需的,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更靠近真正的后現代精神——填平各種文化之間的鴻溝。
將中國后現代電影放在世界環境下,與西方后現代電影相比較,中國后現代電影的特殊價值依舊存在,但中國后現代電影與西方后現代經典電影依舊存在著差距。在時代背景的熏陶下,中國后現代電影在“顛覆”傳統的同時又堅持著傳統,在諷刺現實的同時又積極思考現實,表現出了努力進取的精神,更收獲了中國后現代電影美學構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