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亞妮
(西安外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奧斯卡金像獎即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誕生于1927年,在1929年首次舉辦頒獎典禮,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為重要的電影藝術獎項,在自產生以來的80多年間每年舉辦一次頒獎典禮,就上一年度的電影進行評選,經過記名投票評選出各類獎項的提名獎,并在此基礎上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進行不記名的第二輪投票,確定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編劇等多個獎項的最終獲獎影片。早在奧斯卡金像獎誕生后的第二年,頒獎典禮便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轉播,獲得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度和認可度,成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電影藝術獎項。奧斯卡金像獎的獎杯是一座近4千克重的鍍金男像,俗稱“小金人”,而這座“小金人”也幾乎成為所有電影人的夢想,代表著一部影片或影片背后的電影人在世界影壇上的地位。正如上文所述,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奧斯卡金像獎每年評選一次并從未間斷,截至目前已評選出88部最佳影片,而這些最佳影片無疑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世界電影藝術的發展足跡,成為研究世界電影尤其是西方電影過程中的重要對象。本文將立足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以《勇敢的心》《角斗士》《美國麗人》《國王的演講》《鳥人》等影片為范例,聚焦其中男性角色的塑造及圍繞這些形象所呈現的故事,對其中男性氣質的彰顯、男性氣質的危機及男性氣質的重塑進行研究。
眾所周知,自人類發展進入父系氏族以來,男性便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盡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女權主義的崛起,女性的社會地位與日俱增,但男權思想依然存在于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中,而包括電影在內的眾多藝術形式又是現實社會的映照,所以在電影中男性形象和男性故事也成為主流,這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中也不例外,通過這些男性形象和男性故事所體現出的男性氣質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男權文化的發展歷程與現實狀況。在20世紀早中期乃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中,男性氣質大多以十分直觀、十分強勢的形式得以呈現,強健的體魄、剛毅的個性及果敢的行為成為典型的銀幕男性形象的主要特征。[1]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社會發展進入新的轉型期,女性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角色,而相應的,女權運動和女權主義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這些社會領域的變革和思想領域的變化都使傳統的男性氣質受到了威脅,也正因如此,男性氣質這一課題才被不斷重申。事實上,在西方文藝領域關于男性氣質的研究已較為豐富,無論是在社會文化研究中,還是在文學影視的研究中,男性氣質這一問題都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美國著名學者康奈爾曾就這一問題著書立作,而《男性氣質》這部著作也于本世紀之初被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發行。在《男性氣質》中,康奈爾總結了不同研究中對于男性氣質的解讀,總的來說,男性氣質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要將其置于實踐活動中加以解讀,男性氣質的含義來自于以性別關系為基礎所構建的家庭生活中,同時也在男性的社會實踐中被定義,而家庭中和社會中的兩性關系的發展變化都影響著男性氣質,所以男性氣質是一個典型的動態、多元概念。從外部而言,男性氣質的演變體現了兩性關系的變化;從內部來說,男性氣質的演變也體現了男性群體內年齡、階級、種族之間的交互影響,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2]就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中的男性氣質而言,既有對男性氣質的著力彰顯,也有對男權危機的反思及對男性形象的重塑,其中所體現的男性氣質也更加復雜。
在美國影片中,英雄形象無疑是男性氣質的集中體現,199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勇敢的心》以蘇格蘭人民起義為背景,塑造了一位男性英雄形象——威廉·華萊士。不同于大多數英雄主義影片,《勇敢的心》中的男主人公華萊士并沒有取得所謂的“成功”,他所領導的蘇格蘭人民起義最終被英格蘭王室所鎮壓,華萊士也被處以殘忍的極刑,但其在起義過程中所體現的勇敢的心和對自由的執著追尋卻譜寫了一曲動人心魄的英雄贊歌,而華萊士這一經由藝術化處理的歷史人物形象身上勇敢、堅忍的品質也極大地彰顯了男性氣質。在《勇敢的心》中,華萊士成長在英格蘭統治下的蘇格蘭地區,在英格蘭王室的壓迫性統治下,蘇格蘭人民的生活毫無人權和自由可言,在妻子因未在新婚前獻出初夜而被割喉死后,華萊士暗藏在內心的憤怒被徹底點燃,在反抗壓迫的決心和強大的領導能力的支撐下,華萊士帶領蘇格蘭人民揭竿而起,以微弱的兵力和簡陋的裝備勇敢地對抗不可一世的強大英軍,戰場上以一敵十的勇猛、在陣前對自由的高聲呼喊、在被開膛破肚時對反抗壓迫信念的堅守都是典型男性氣質的呈現。更為重要的是,影片中華萊士為民族獨立而戰的英雄之舉賦予男性氣質更為崇高的含義,雖然由華萊士所領導的蘇格蘭人民起義最終遭到英國王室的鎮壓,但其英雄的精神卻在蘇格蘭人民心中種下了追尋自由和獨立的種子。在華萊士死后,曾經為了一己之力背叛起義軍的蘇格蘭貴族首領羅伯特陷入了深深的內疚與自責之中,在接受英國王室冊封時帶領蘇格蘭軍隊殺向帶給蘇格蘭壓迫和恥辱的英國軍隊,在戰場上重拾男性氣質,而華萊士身上的英雄精神對蘇格蘭人民的深遠影響也進一步彰顯了男性氣質的力量。[3]
上映于2000年的影片《角斗士》是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得主,與《勇敢的心》一樣,《角斗士》也是一部在歷史故事中塑造男性英雄形象的影片,影片主人公馬克西姆斯曾是羅馬帝國的常勝將軍,國王馬庫斯十分器重馬克西姆斯并有意在自己百年之后將皇位傳給這位為帝國做出巨大貢獻并深得人民愛戴的將軍。然而國王和人民對于馬克西姆斯的器重和愛戴卻使馬庫斯的兒子康莫德斯十分忌憚和嫉妒,在殺死國王馬庫斯后,康莫德斯對馬克西姆斯及其家人趕盡殺絕,死里逃生的馬克西姆斯被販賣為奴,成為角斗場上的一名角斗士。終日與死亡為舞的馬克西姆斯從未動搖過為國王和家人復仇的決心,終于在與康莫德斯的決斗中以生命為代價殺死了仇敵。影片《角斗士》之所以能夠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原因在于其塑造了一位具有典型男性氣質的英雄形象,同時賦予這位歷史英雄人物平民化的特質。在戰場上,馬克西姆斯英勇抗敵,憑借超凡的作戰能力守衛著羅馬帝國;在角斗場上,馬克西姆斯忍辱負重,在你死我亡的角斗中不失硬漢之風;在情感上,馬克西姆斯心系家國,忠軍愛民的同時對自己的家人情深義重,在生命岌岌可危的境遇里也不忘復仇。可以說,在這個硬漢柔情的故事中,馬克西姆斯這一形象完美地將男性氣質呈現在銀幕之上。
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空間來實現自我價值,隨之而來的是不滿足于家庭生活的個人追求,這使原本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模式發生本質性的改變。當女性能夠實現經濟獨立甚至在社會生活中獲得越來越高的地位時,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發生著變化,男性占絕對主導權利的家庭生活一去不復返,這種男性氣質危機在美國影片中也多有體現,而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美國麗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影片《美國麗人》中,男主人公萊斯特·伯哈姆擁有一個看似美滿幸福的家庭,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使萊斯特一家人衣食無憂,然而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得志和在家庭生活中的不親密等問題逐漸使萊斯特陷入危機之中。在工作中,萊斯特并不上進,處理工作任務時的粗心大意和與人相處時的懶散任性使他始終停步不前,甚至最后丟了工作。在家庭中,萊斯特不僅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人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還對妻子和女兒漠不關心,與妻子很少交談,對女兒的學業和愛好嗤之以鼻,甚至將自己的熱情都投入到女兒同學安吉拉身上,導致了妻子和女兒對萊斯特的不信任和失望。[4]相比之下,萊斯特的妻子則更加熱衷于通過努力工作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無論是在經濟收入上還是在社會地位上,萊斯特的妻子都逐漸成為家庭的主導,這種反差也進一步強化了影片所體現出來的男性氣質的危機。雖然在失去老板和家人的信任后,萊斯特放下經理的身份找到了一份快餐店的工作,也開始通過健身來改變自己發福的身材,還在即將與安吉拉逾越雷池之時幡然醒悟,但萊斯特的妻子依然選擇了背叛,而萊斯特也被鄰居誤解為同性戀,并死在了鄰居法蘭克的槍下,一直未能走出男性氣質的危機。
在呈現男性氣質危機的同時,許多美國影片也試圖在“廢墟”之上重塑男性氣質,而近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和《鳥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影片《國王的演講》是以歷史上喬治六世的故事為藍本進行的創作。根據歷史記載及羅格先生的日記,喬治六世患有嚴重的口吃,而他的口吃并不是先天的器質性疾病,而是自幼以來的心理問題。在喬治六世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喬治五世對他的漠視及兄長愛德華八世的嘲諷如影隨形,當愛德華八世為美人而棄江山后,喬治五世在無奈之下將這個不成器的兒子扶上皇位。正值戰爭時期的國家需要新國王的戰前演講來鼓舞士氣,但嚴重的口吃卻使喬治六世在國民面前顏面掃地,悲憤羞辱之中的喬治六世脾氣越來越暴躁,但無論如何暴躁也無法填補自己缺失的男性氣質。在眾多皇家醫生和大臣們束手無策之際,一位并沒有從醫資格的語言矯正師羅格出現在喬治六世的生活中。羅格通過科學的方法和不斷的鼓勵終于使喬治六世的口吃問題得到緩解,而在這一過程中曾經為掩飾自卑心理而暴躁、傲慢的喬治六世也逐漸正視自己的口吃問題,并與羅格之間建立了信任和友誼,終于順利地完成戰前動員講話。順利完成動員講話對于喬治六世而言不僅是履行了身為國王的責任,還成為治愈心靈、重塑男性氣質的重要標志。
影片《鳥人》講述了好萊塢演員瑞根男性氣質重塑的故事,瑞根曾經因飾演超級英雄而紅遍美國,但“英雄”的光環卻并沒有使瑞根的事業和家庭從此一帆風順,反而使他止步不前,成為一個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過氣英雄。為了走出失敗,瑞根決定通過出演一部藝術性極高、難度極大的舞臺劇來改變觀眾對自己的刻板印象,在幾經波折后終于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和關注,同時也在對藝術和成功的執著追尋中失去了生命。但敢于挑戰自我、走出曾經光環的瑞根無疑重拾了男性氣質。如果說《勇敢的心》等影片是對傳統男性氣質的懷念與強調,《美國麗人》是對當下男性氣質危機的批判式呈現,那么《國王的演講》等影片就表達了對新的時代背景下男性氣質重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