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焱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6)
人道主義思想在人類的思想文化史上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并全面地影響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在當下,人道主義依然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它作為一種思潮與學說的社會地位不僅體現在其各種理論形態的完善中,也體現在各種藝術對其旗幟的高揚上,電影藝術中亦不例外。羅蘭·艾默里奇的《愛國者》(ThePatriot)就深刻地體現了西方人道主義思想,主要表現在對暴力的反思,對自由、愛的價值的肯定,以及在對平權問題的處理上。
暴力對于人類是一種嚴重的危害,它威脅到人類的肉體以及精神。而戰爭則是暴力的一種極端體現,對于民眾來說,戰爭所帶來的苦難無疑是深重的。在《愛國者》中,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出于“建立一個新世界”的愿望而要求獨立,于是在1775年后,獨立戰爭爆發,并迅速在北美大陸上擴大開來。
本杰明在獨立軍和英軍開戰的問題上堅決地表明了反對態度,這并不是因為這位曾經參加過法印戰爭,曾經為華盛頓效力的前軍人反對《獨立宣言》的發表,而是他反對以暴力和戰爭的方式來換取獨立。尤其是作為一個父親,他建議繼續向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遞交希望能和平獨立的“橄欖枝請愿書”。這種對和平的堅守使得其長子,年少氣盛的加布里埃爾認為父親失去了曾經作為愛國者的勇氣而自己選擇參軍。而最終驅使本杰明選擇武裝反抗英軍的原因也正是因為英軍非人道、非正義的暴力。虛構的紅衫軍軍官威廉·塔維頓在電影中被塑造為一個違背了英軍軍規而濫殺平民的反面人物,他先是下令將加布里埃爾作為間諜押送去處以絞刑,后是開槍打死了本杰明的次子托馬斯,并且下令處死所有受傷的已經失去了反抗能力的獨立軍戰士,并燒毀本杰明的家。此時的本杰明是作為一個父親而不是一個軍官被激起怒火的。在意識到自己不使用暴力就無法保護親人后,本杰明從大火之中搶出了自己的槍和斧頭,這意味著他開始走上了暴力復仇的道路。隨后本杰明就釋放出了被壓抑已久的暴力,他帶領山繆和另一個小兒子救出了加布里埃爾,在戰斗結束之后,處于緊張、激動狀態下的本杰明還用斧頭憤怒地劈砍一名英軍軍官的尸體,直到自己渾身是血,這令年幼的山繆十分驚恐。
電影對于暴力的否定態度始終是明確的,即使在本杰明已經被卷入戰爭之后依然如此,電影使用了兩個橋段來表明這一點。一是在本杰明開始靠在酒吧招來一些農民甚至混混、無賴等建立起民兵后,他明確了軍紀,當同樣出身正規軍的加布里埃爾不允許其他人殘殺已經投降了的英軍時,本杰明迅速表示了贊同。本杰明堅持認為,人的暴行應該是受到限制的,是不能脫離人道主義的約束的,戰爭是一種非常態的狀況,人的生命處于被威脅之中,人容易失去理智,放大自己的獸性,那么民兵最終只會成為一群無政府主義的烏合之眾。二是本杰明對加布里埃爾陳述了自己在法印戰爭時的暴力行徑。這場戰爭本質上是法國和英國在北美大陸上對長期殖民進行的一次角逐,部分印第安人選擇了幫助法軍。作為英國軍官的本杰明對印第安人展開過屠殺,并且慘無人道地分割了他們的尸體,這是與當時的“Scalp Bounty”(頭蓋皮獎賞條例)鼓勵下白人殖民者對印第安人進行殺戮的政策有關的,本杰明等人將尸塊送給法國軍隊以震懾對方。這成為困擾本杰明多年的心病,這也是為何本杰明長期以來都把自己的槍和斧頭鎖在箱子里的原因。他后來甚至將自己兩個兒子的死歸結為這種屠殺帶來的報應,正如片頭本杰明的獨白:“我長久以來的恐懼,就是擔心我昔日的罪孽會回來報復,讓我付出代價。這種代價之高,我將無法承受?!痹谶@次屠殺之后,本杰明開始思考暴力,拒絕戰爭。此外,電影還就美英雙方將領的一次短兵相接,以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平和、有趣的相處來否定血腥與殺戮,如曾做過好幾把椅子的本杰明在英軍主帥房間中發現了一把類似的椅子,于是頗具童趣地研究起椅子的構造;又如英王賞給英軍主帥的兩條大丹犬木星和火星在被本杰明俘虜后,英軍主帥誤以為狗會被對方殺死,而本杰明卻歸還了兩條狗,只是愛犬已經改認本杰明是主人,讓英軍主帥哭笑不得等。這種對于如何在已經不可避免的戰爭/革命年代,最大限度地警惕暴力的濫用,維持人道主義的思考,是與雨果在《九三年》等著作中的思考一脈相承的。
人道主義作為一個歷史的概念,它的內容是豐富的,且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狀態之中的。但無論是發端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抑或是20世紀才誕生的存在主義人道主義,其始終都有著對自由的重視。廣義層面上的人道主義強調個體擁有自我意識,在自我意識的驅使之下個體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能力才能得到發揮,同時,人有滿足自己、取悅自己的權利,并在這種快樂的基礎上認識到作為人類一員是具有榮譽與責任的,由此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也就上升到了利他的人道主義。以人為本的自由也成為一種當下的普適價值。因此,在《愛國者》中,盡管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統治有復雜的原因,其中包括對稅收政策的不滿以及法國的支持等,但是電影始終突出的是一種正義的對“自由”的追求。當加布里埃爾去教堂招募民兵時,大多數人畏畏縮縮,因為“英王能吊死別人就能吊死我”,而此時加布里埃爾心愛的姑娘安·霍華德卻挺身而出,指責這些人平時一口一個“自由”,在安的激勵之下,教堂中的男人們紛紛站起表示愿意加入到民兵中來。
對愛的彰顯也是《愛國者》刻畫主人公的重要手段,是電影對人道主義進行高揚的一個方面。本杰明的妻子在留下七個孩子后去世,本杰明和小姨夏洛特相愛但是兩人遲遲未能在一起,加布里埃爾和少女安青梅竹馬,印第安裔民兵也有自己心愛的妻子和兒子。而本杰明與一直不肯開口和自己說話的小女兒蘇珊之間的感情也十分感人。在數年拒絕同父親開口說話后,蘇珊終于說:“爸爸別走,你要我說什么我就說什么?!奔词故窃谌藢ι媾c前途感到困惑、無力之時,這種骨肉親情依然能給予人強大的力量。在電影中,驅使民兵們和英軍進行戰斗的實際上并不是片名所顯示的“愛國”情懷,而是一種對家人和家園深沉的愛。在加布里埃爾死后,一度崩潰的本杰明不顧同袍哈利將軍的邀請而決定離開軍隊。而當本杰明在整理兒子遺物時,發現加布里埃爾背包里他縫補過的星條旗,這才決定扛起這面旗幟去追趕隊伍。本杰明高舉星條旗從遠方縱馬飛馳而來的畫面成為電影中一個感人的鏡頭,而促使本杰明繼續參與獨立戰爭的動力與其說是對美國的熱愛,倒不如說是完成兒子遺愿的信念。在電影中,本杰明一次又一次熔化兒子托馬斯的小兵人做成一顆顆子彈,并最終使用這子彈打傷殺子仇人塔維頓,也是父愛的體現。
在《愛國者》中,這種對自由和愛的體現是與提倡“仁愛、寬恕”的基督教緊密聯系的。并且由于歐洲移民最早在北美大陸上的家園是由清教徒建立起來的,電影中對宗教的表現主要是一種世俗的基督精神。在這種人道主義觀念中,強調博愛的基督教是拯救人類于苦難的無上的、永恒的力量。此外,出于對非基督教信仰觀眾觀感的考慮,電影表現得較為隱晦。在電影中,牧師在小鎮的教堂之中帶領大家祈禱,在全副武裝的加布里埃爾沖進教堂,鼓舞人們參軍時,牧師原本是不贊成的,因為流血和暴力在宗教中意味著某種“墮落”,然而在最后,牧師也成為民兵的一員,并且在打仗中多次用自己的宗教身份來服務戰士們,當二十余名戰友被捕時,同樣即將被吊死的牧師用《圣經》安撫大家,在加布里埃阿爾和安要結婚時,牧師直接主持了他們的婚禮。而就在兩人新婚不久,塔維頓騎馬沖進教堂將居民關押在內,并放火焚燒教堂。其冷血、殘忍的一面和同樣曾沖進教堂的加布里埃爾形成鮮明對比。善良的安等居民被燒死在教堂里也間接暗示了英軍對宗教,即對自由和愛的踐踏,為其后本杰明殺死塔維頓做了充分的情緒鋪墊。
在提及《愛國者》對自由的強調之后,就有必要對其中的平權主題稍做探討,平權主題是對自由問題的具體化。歐洲殖民者在抵達北美后便帶來了大量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奴隸制在當時北美大陸的長期合法化與生產技術有一定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對人道主義來說意味著重大創傷,由于奴隸被全面剝奪自由,因此其與北美人民脫離英國統治時對自由的呼吁實際上是矛盾的,由奴隸制遺留的種族歧視問題也是當前美國社會的癥結之一。
在《愛國者》的時代背景中,奴隸制并沒有全面廢除,大量黑人在北美的生存狀況依然是殘酷的,白人莊園主一方面又是獨立戰爭的主力之一,但另一方面對黑人(包括擁有自由民身份的黑人)來說又是壓迫者和剝削者,對此電影選擇了一種較為巧妙的表現方式,即一是主要表現白人和黑人之間的良好關系,以淡化這種社會不公平現象,二則是在電影中對黑人的傷害主要來自反派英軍軍官塔維頓。當塔維頓去本杰明家里抓捕加布里埃爾時,塔維頓曾對本杰明家的黑人表示,如果他們和主人劃清界限,參與到英軍中來,英國國王將賦予他們自由之身。而黑人表示自己本來就是自由民時,塔維頓非常尷尬,并表示希望他能參軍做一個“愛國”的自由民。后來塔維頓為了抓捕“鬼”指揮官本杰明,帶兵到夏洛蒂阿姨家抓捕本杰明的子女,在從黑奴口中無法得到山繆等人的下落后,塔維頓毫不猶豫地槍殺了這些黑人奴隸。電影在此盡管并沒有直接對奴隸制進行控訴,但是觀眾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電影中黑奴作為北美大陸最底層的生存者的不幸命運。而作為對比的則是在本杰明到酒吧招人時,一個白人前來報名時表示自己和英國人有血海深仇,但是自己身體不好,因此派自己的黑人奴隸前來代替自己參戰。后來,這名不認識字的奴隸在認真地看告示,其他識字的白人告訴他上面寫的是華盛頓宣布只要參加獨立軍達到一定的月份,就可以自動恢復自由民身份。在電影的最后,這名黑人在已經得到自由民身份時,正值英軍與獨立軍的關鍵戰役,他表示,“我是自愿留下來和你們并肩作戰的”。而當戰爭結束本杰明回到家中時,這名已經成為自由民的黑人則參與到為本杰明搭建新家的熱火朝天的工作中來。此時,混亂的局勢告一段落,而以這名黑人為代表的黑人自由民們也暫時脫離了困厄與悲憤。電影由此規避了史實,即南北戰爭之前依然合法存在的奴隸制與當前普適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人道主義是當前西方乃至世界重要的意識形態。被公認為熱衷于拍攝科幻和災難類型片的艾默里奇在對歷史、戰爭題材進行嘗試時,延續了他一以貫之的對普適文明,對人類理想道德的思考。在《愛國者》中,與其說艾默里奇所想譜寫的是一曲愛國主義贊歌,倒不如說他選取了美國獨立戰爭中的一個片段,為觀眾展現了他對人道主義的理解,盡管就對史實的整合上,《愛國者》還存在一定值得商榷之處,但是在對高尚人性的守望上,艾默里奇的這一次藝術實踐是極為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