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欣堯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650033)
從設計角度看數字1雜志
普欣堯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650033)
設計本身好比是一種交流,它傳輸著時代的動力和對自由表達的渴望。
——[意]米歇爾·德·盧奇
這句話在我看來正好可以用來形容數字雜志設計這個主題。
數字雜志做為一種在互聯網上問世不久的新興媒體,借助數字化設計形成了生動靈活的信息傳達方式,吸引了大量讀者,并被不少人譽為21世紀的代表性數字媒體。它顛覆了傳統的雜志閱讀方式,并對在數字化環境的設計制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設計角度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迫切也非常有價值的,同時有助于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它作為一個產業發展狀況的理解。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數字雜志的構成部分和設計過程。一本數字雜志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以《New WebPick》的一個頁面為例,見下圖。

(圖片來自NewWebPick)
一本數字雜志的出爐和傳統的紙質雜志一樣,也需要經過欄目創意、素材加工收集、文案撰稿、版面設計、多媒體設計、界面設計等幾個階段,所不同的是它從制作到出版發行都貫穿了數碼化的環境。我們先拋開雜志的采編欄目內容等不談,就數字雜志的設計進行探討。在數字雜志的設計中,涵蓋了多方面的技術和專業,從平面設計到界面設計,整個設計過程都是為了打造數字雜志的品牌,讓雜志品牌形象鮮明,具體設計過程如圖:

目前國內的數字雜志尚處于起步期,但也出現了一些較好的數字雜志,如《Inter Photo ISSUE印象》2、《Taste味覺》等,這些雜志在各方面都頗有可取之處。
在數字雜志的平面設計的部分,首先是封面設計,它是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打動讀者的第一步。而且數字雜志的情況與印刷雜志不同的是,在網絡上呈現時,數字雜志只以封面示人,而書脊和封底則在下載后才能看到,所以數字雜志的封面顯得更加重要,它所遵循的原則有如下幾點:
一是封面與內容要貼切,一位設計師必須對雜志的內容和品牌形象有深入的了解,封面是雜志內容與精神視覺外化的載體,設計必須能體現這一點。
二是視覺沖擊力。一個數字雜志平臺往往有幾百本甚至上千本雜志在同一類別下排列在一起,大多數讀者主要依靠封面直觀地判斷選擇。這就如同在購買印刷雜志時,一些密封的雜志不允許開封,讀者看不到里面的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要抓住讀者,就必須在封面的上視覺沖擊力下功夫。封面必須搶眼,與眾不同,才使一本數字雜志能夠從數字雜志平臺眾多的雜志中脫穎而出。
三是統一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封面設計除了要第一眼抓住讀者以外,還有識別功能,讓雜志的長期讀者能夠依據該雜志的封面風格,識別新的一期雜志。其次,由于不同的媒介,數字雜志的版式設計與傳統的紙質雜志相比有相同之處也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它也包括文字和圖片的編排設計,不同的是數字雜志設計始終貫穿了數字化環境,在脫離了印刷與紙張后,版面設計獲得了更大的靈活。再次,數字雜志由于大量插入動畫,版面構成元素變化更加的靈活。每一個頁面的設計都更接近于多媒體,而不僅僅是靜止的,它的頁面展開上還多了時間的第四維度,如數字雜志《NewWebPick》的一個廣告頁面采用了竹子生長形態的編程動畫。一翻開頁面,竹子就會在空白的頁面上慢慢生長出來,而且每一次重新翻閱,竹子的生長形態都不一樣,有時從左下角,有時從右上角,時而茂密時而稀疏,變化無窮,每一次的翻開頁面上青翠的竹葉都會帶給讀者新的感受,常翻常新,可以說是一個活的版面。這樣的版面設計在紙質雜志中是無法實的。
在平面部分設計完成后,就進入了數字雜志的多媒體設計部分。多媒體的運用是數字雜志的精髓所在,它使數字雜志更符合現代人的信息接受的習慣。從最早的報紙、廣播、電視,到現在的互聯網,媒介從平面印刷的靜態鉛字延伸,發展到圖文并茂,廣播的聽覺延伸,再到電視的視聽綜合,信息的傳播方式在不斷的組合優化,以達到吸引讀者,有效傳達信息的目的。而采用了互動多媒體技術的數字雜志,超越了平面靜態呈現內容的局限,較之傳統媒體更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通過文字、圖像、音效、動畫和互動鏈接的組合,將讀者的感官全都調動起來,使信息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得到有效傳達。在“注意力經濟”3的時代,這樣的優勢是傳統的印刷傳媒無法比擬的。
另一方面,數字雜志的多媒體設計集圖像、文字、動畫、聲音、鏈接于一體,這些元素各有特色,如果配合得好就會相得益彰,設計師對各種元素的效用有清楚的認識并加以控制,而不是越多越好。例如Flash 的導入給原本靜態的畫面帶來了更多的變化,但有的數字雜志一味地追求動態畫面,插入過量的Flash,影響了閱讀的流暢度。在什么地方加入動態的視頻,在哪個角度切入動畫也大有學問。如果在主要欄目的切換之間插入Flash,可以使內容的轉換顯得自然流暢,但在一些子欄目中插入重復的不能”Skip”(跳過)的Flash,對急于切入內容的讀者就是不變通的設計了。
另外,目前很多數字雜志為了使閱讀效果變得更加豐富,大都帶有背景音樂,曲目的選擇通常與欄目主題或雜志風格相符,隨著內容的變化調節雜志的氛圍。但有的數字雜志用同一首歌貫穿閱讀全程循環播放,卻在界面上遺漏了音樂播放“停止”的功能鍵,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讀者只好忍受同一首曲子反復播放不停。同時,音樂也加大了數字雜志的數據量,一些雜志的背景音樂多達七、八首,大大增加了文件的數據量,在下載傳輸中延長等待時間,機上閱讀時則占用更多內存,使一些配置低的電腦閱讀效果受到影響。音樂和Flash的導入本來是為了使聽覺和視覺效果都更吸引人,但“過猶不及”的教訓在這里也同樣適用。在互動鏈接的設置給想進一步了解相關信息的讀者帶來了便捷,但一些數字雜志在鏈接圖標(icon)的選用上不盡人意,例如《味覺Taste》雜志的鏈接,采用的圖標是一個中心帶黑色驚嘆號的橙色三角形,這樣的類似圖標我們常在山路旁看到,意為“小心慢行”。從色彩學和圖像語義學來說,橙色與黑色的搭配十分醒目,在生活中常被用作警示色,含有“注意!請勿靠近”的含義。作為吸引人的注意,并邀請點擊的鏈接來說,這個圖標是不友好的。而《New WebPic》k的鏈接是一個左鍵顯示為藍色鼠標的圖標,既表明了請注意,也表明了邀請讀者點擊左鍵,意思表達得清晰明確。
以上,是目前國內數字雜志設計中需要思考的一些具體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在數字雜志的整個設計過程中,所有的設計必須以塑造其品牌形象為核心。同時,在數字雜志的設計尚未成熟之時,又需要設計師們打破慣性思維,向不同的媒介學習,跳出印刷雜志的局限,發揚數字媒體的優勢,靈活地進行設計。另一方面,數字雜志這種新媒介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豐富,也需要一種全面的人性化的設計的思考。金斯·貝爾森所說:“產品成功的關鍵不在技術方面,而在于物與使用者的內心和情感非常一致。”雖然貝爾森討論的是產品設計,但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數字雜志設計。我們不能僅僅沉醉于技術帶來的新鮮中,而要更多地考慮整個設計中的人性化因素,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凌駕于人之上。這正是設計師們要警惕的地方,設計的核心依然是人性化的部分,數字雜志作為科技的產物,更加需要和讀者建立一種和諧的人機關系。
數字雜志作為新興傳媒,也是設計與傳媒進一步融合的代表。設計貫穿了數字雜志的制作全程,在傳媒業較為發達的美國,傳媒教育已經將視覺傳播、文案設計、排版設計、計算機應用等列入了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如何運用設計的手段增進今日傳媒的信息有效傳達,同時,通過設計來吸引讀者,提升品牌形象,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也已經成為眾多數字雜志的共識。
2017.04.18于昆明陽光果香
注釋:
1.數字(digital):以數字形式表示數據或物理量。
2.《印象Inter Photo》:一本以攝影等視覺藝術為主題的數字雜志,可登陸www.magbox.com下載
3.注意力經濟:《注意力經濟》,托馬斯.波爾卡特著,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