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承鵬+戴小華+郭青云+徐家生+蘇華楠++鐘八蓮
摘要:以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為試驗材料,調查天竺桂葉片上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的空間分布格局,應用圓形分布統計分析黑刺粉虱的樹冠分布,利用聚集度指標法分析黑刺粉虱的葉片空間分布類型。結果表明:黑刺粉虱受陽光影響,在向陽面的數量多于背陰面;黑刺粉虱在葉片上的分布類型為聚集分布;該蟲主要分布點在葉中,葉尖和葉基相對較少;每張葉蟲數與葉片數的關系呈冪函數遞減。最后根據黑刺粉虱在天竺桂葉片上的分布規律,提出一些黑刺粉虱的防治建議。
關鍵詞:黑刺粉虱;天竺桂;空間分布;圓形分布;向陽面;背陰面;分布點;葉蟲數;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3.3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7-0099-03
通信作者:戴小華,博士,教授,研究方面為潛葉昆蟲和昆蟲生態學等。E-mail:ecoinformatics@gmail.com。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別稱橘刺粉虱,屬半翅目粉虱科[1],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臺灣、廣東、四川、貴州和湖南等省份[2]。其寄主范圍十分廣泛,常常為害柑橘、茶樹、蘋果、梨、柿、番石榴以及樟樹等數十種樹木[2-3]。黑刺粉虱1年發生4~5代,一般以2~3齡若蟲在葉背面越冬,田間發生不整齊,各種蟲態并存,世代重疊嚴重。其若蟲群集于葉片背面刺吸寄主植物嫩葉、枝條和幼果的汁液,可致使葉片蒼白并提前落葉,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導致樹勢衰弱;黑刺粉虱的成蟲和若蟲會分泌蜜露,誘發煤煙病,嚴重時使枝葉發黑,枯死脫落,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3];此外,黑刺粉虱容易在大風天被風吹起從而進行遠距離傳播[4],危害周邊的不同植物。黑刺粉虱也被歐洲和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PPO)列入A1類檢疫性有害生物[5]。
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為樟科樟屬植物,常綠喬木。天竺桂由于其長勢強,樹冠擴展快,能露地過冬,加上樹姿優美、觀賞價值高、病蟲害較少的特點,常被用作行道樹或庭園樹種栽培,同時也用作造林栽培[6]。本研究通過對天竺桂葉片上黑刺粉虱數量的調查統計,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以期為黑刺粉虱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地點與時間
調查地點為贛南師范大學黃金校區校醫院周邊,調查時間為2016年9月,該月份天竺桂黑刺粉虱為害嚴重。
1.2調查和統計方法
對贛南師范大學黃金校區校醫院旁馬路兩側共10棵天竺桂的葉片進行隨機采樣,采樣時,對所選取的天竺桂植株用指北針確定其各枝干所處角度(正北方為0°,以樹干為中軸線,取枝干樹冠中線方向測定),各枝干分別隨機采集黑刺粉虱為害樹葉10張,共采集帶有黑刺粉虱的葉片520張,對黑刺粉虱在天竺桂的位置進行圓形分布統計[7-8]。
應用擴散指標DI、負二項分布的K值、平均擁擠度m*、擴散指數CA、聚集系數CI等5種方法對黑刺粉虱的聚集度進行測定[9-12]。(1)擴散系數DI=s2x,顯著性檢驗t=DI-12n-1。DI的95%的置信區間為(1-22n(n-1)2,1+22n(n-1)2)。如果DI在該置信區間,則種群為隨機型;如果DI不在此置信區間,則種群分布型為聚集型。(2)負二項分布k值:k=x2s2-x。當1/k<0時,為均勻分布;當1/k=0時,為隨機分布;當1/k>0時,為聚集分布。(3)平均擁擠度m*:m*=x+(s2x-1);判斷m*是否等于 x。m*=α+β×x,其中α反映了個體散布的情況;β表示基本成分的空間分布型。α=0時,是單個個體;α>0時,是個體群;α<0時,個體間相互排斥;β=0時,為隨機分布;β<1為均勻分布;β>1為聚集分布。(4)擴散指數CA:CA=s2-xx2;其中,CA=0,隨機分布;CA>0,集群分布;CA<0,均勻分布。(5)聚集系數CI:CI=s2x-1;其中,CI=0,為隨機分布;CA>0為聚集分布,CA<0為均勻分布。
而后隨機選取100張帶有黑刺粉虱的天竺桂葉片,將葉片分為面積大概相等的3部分(圖1),統計每張葉片上黑刺粉虱的所在位置,分析黑刺粉虱的聚集區域。
1.3數據統計
統計各葉片黑刺粉虱數量并進行頻數分析[13]。統計軟
件為PAST 3.01[14]、Microsoft Office 2016、Oriana 4.02等。
2結果與分析
2.1黑刺粉虱的樹冠分布
如圖2所示,如考慮每葉蟲數的最大值,在靠近東面(90°的方向)的黑刺粉虱蟲口密度最大(160頭/張);在東南方向(135°附近)、南面(180°)、西面(靠近270°)、東北方向(30°左右)的黑刺粉虱密度較高(約150頭/張);其他方向上的單張葉片黑刺粉虱密度相對較低。如考慮每葉蟲數的平均值,黑刺粉虱四周均有分布,但東面(90°左右)、東南方向(135°附近)黑刺粉虱數量最多;東北方向(30°左右)、南面(180°)、西面(靠近270°)、西北方向(315°左右)黑刺粉虱的數量相對較高。總體而言,向陽面比背陰面的數量多。
2.2黑刺粉虱在葉片尺度的聚集度分析
通過聚集度指標法公式計算,整理獲得表1。由表1可以得出,DI不在其95%置信區間,t>t0,0
家壽,等. 贛州市城區綠化樹種的選擇應用探討[J]. 現代農業科技,2008,493(23):67-68.
[20]郭蕾,邱寶利,吳洪基,等. 黑刺粉虱的發生、為害及其生物防治國內研究概況[J]. 環境昆蟲學報,2007,29(3):123-128.
[21]季衛東,徐炳林,周良義,等. 吡蟲啉對柑橘黑刺粉虱防治效果的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4):3404-3404.
[22]van den Berg M,Greenland J. First establishment of Encarsia cf. smithi (Hymenoptera:Aphelinidae),a parasitoid of the spiny blackfly,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Hemiptera:Aleyrodidae),in southern Africa[J]. African Plant Prot,1996,2:127-129.
[23]Berg M A V D,Greenland J.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Hem.:Aleyrodidae),on citrus in Southern Africa[J]. BioControl,1997,42(4):459-465.李軍,劉鳳軍,劉虎. 不同亞低溫對番茄幼苗葉綠素熒光及產生畸形果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7):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