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賞析】
這首意境清新的農村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年),當時詞人已經五十歲,被罷官閑居在江西上饒的帶湖之濱,詞人把新筑的樓屋命名為集山樓,后改名為雪樓。登樓遠眺,可見附近靈山一帶的山岡。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總寫詞人日常在帶湖附近的山岡上游覽、憩息的情況。詞人避暑在松岡,避雨在茅檐,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這三句格調清新,用筆自然,使那種“閑來閑去”的情趣自見。只是詞人的“閑”是被迫的,是一種“志士凄涼閑處老”的閑。被迫隱居的詞人,仍時刻未忘“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對這種閑居的日子是感傷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蕩滌了塵污,也給詞人的心靈以寬慰。
“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是一個獨立的特寫鏡頭,具體描寫當天的一件事。詞人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用手扶著一塊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蒙眬中以為這是新停留的地方,稍一定神,便記起它依然是以前酒醒的地方。詞人是因“閑”而“醉”,這“醉”同“閑”一樣,仍是出于迫不得已!退居林下,身處“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洞仙歌》)的佳境,為山水所陶醉,也并未完全樂以忘憂。
詞的下片轉寫農村風情,表現詞人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的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 用典型的生活細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農村嫁娶風俗圖。男婚女嫁是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經過精心選擇認為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碰到了一塊。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云集,一片歡聲笑語。農家的歡樂,沖淡了詞人的感慨。
“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的場景別開生面,寫出了詞人為農民的豐收在望而欣慰,代農民感謝夜里風露對于稻谷的滋潤。村外田野里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制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村里喜慶盈門,歡聲笑語;村外稻花飄香,豐收在望。村里村外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氛。詞人也暫時忘記自己的處境,沉浸在純樸的鄉風中了。
這首詞在描寫自己的閑散生活中,隱含著被迫縱情山水的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時,反映了詞人的超曠、美好的感情,表現出他所受到的歡樂的感染。而最終,詞人把身世之痛溶解在這種美好的感情中。用清新平易不假雕飾的語言,采取淡筆勾勒的手法,描繪了富有特征的江南風光和村舍中的生活小景,從而顯示了農村環境的清新雅潔純樸,令人欣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