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雙
摘 要:初中生的心理不僅還不夠成熟,而且還要面對著巨大的升學壓力,老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班主任要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初中階段是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階段之一,他們將直接面臨著升學壓力,而初中班主任則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老師和長輩,重視關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揮到疏導、鼓勵的積極作用,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和重點。
一、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初中班主任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習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開發學生潛在的心理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心理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及時排解心理壓力,形成健全、完整的性格趨向,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做到充分了解學生,并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漸培養學生自我排解和自我放松的能力,如果教師沒有做到實事求是或者統籌規劃,就很有可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適得其反。
2.有利于開展今后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為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礎;由于初中生正處于在人生的叛逆期,所以初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對象是一群比較叛逆倔強的學生,故此為初中班級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班級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域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增加對同學們的了解,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進行班級管理。
具體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開,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能夠在雙方之間建立信任和尊重,這種良好的關系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埋下伏筆;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幫助教師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更加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比如說,當教師發現學生中存在逃課、早戀、作弊等行為時,教師要率先對情況進行整體了解,并且找出原因,只有熟悉了解犯錯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此外,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即很多學生都缺乏的自制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當前初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
在新世紀社會快速發展和生存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人們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各方面的重視,而近年來初中生的心理問題也正在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重視。青少年作為社會發展的接班人,其綜合能力和心理健康關系著未來社會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自信心
當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會更多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對他們的期望比較高。因此,家長往往會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家孩子,以期達到理想的效果。然而實際的教育結果適得其反,在與其他的孩子比較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進而對自己產生更多的負面評價,最終在生活和學習中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旦在生活和學習中出現失敗的情況,他們就會對自身產生更大的懷疑,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缺乏自信心。
2.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弱
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中不少人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人的溺愛和過度保護,從而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造成人際交往能力弱的結果。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不善于處理師生或同學之間的關系,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不能妥善處理與父母的關系。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導致他們沉迷于游戲世界,或者整天看電視,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中,不與外界交流,容易造成孤僻癥等心理疾病。
3.容易出現早戀的困擾
隨著社會以及科技、網絡的發展,中學生往往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出現早戀的問題。一方面,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的不斷成長下,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并將好奇心誤認為是愛情;另一方面,受到外界的影響,初中生急于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于是開始模仿成年人的行為,這樣容易造成男女生交往不正常,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三、實現高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1.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正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也應該一切從學生出發,將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心靈的交流和教育;同時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好教育力度以及選取合適的教育方法,根據不同學生成長背景以及性格特點,進行“因地制宜”教育;此外,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適當的建立一定的班級規章制度,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一定的控制和約束,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是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舉措,制度要相對人性化,也要與時俱進。
2.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
樂觀的心態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樂觀的心態可以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所以初中班主任應該加強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的教學。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態,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生活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未來的期待。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比如,在面對考試時,老師應該強調同學們不能過重地看待成績,成績雖然很重要,但是成績并不代表一切,而且一次的成績并不代表全部的成績。所以老師應該教導同學們允許失敗,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3.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班主任不能簡單地對其進行說服教育,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在初中生工作中,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在該階段的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采取適度的原則進行問題的解決,耐心地對學生進行引導。班主任要盡量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結合實際情況向學生分析問題,并說明結果的好壞。另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合理的例子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而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引導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保持與學生平等的心態,這樣有利于疏導學生情緒,從而引導學生對自身行為和心理進行反思和改正。
四、結語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往往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班主任在工作中更加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參考文獻:
[1]黃立君.論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世紀橋,2016,(3):93-94.
[2]胡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5):154-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