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河五十州
長生口復戰與神頭嶺伏擊戰運用的戰術基本相同,但被劉伯承認為打得不理想,傷亡太大,沒有“賺到什么錢”,他對此一直耿耿于懷。面對新的“生意”,劉伯承決心用快和狠的手段來“大賺特賺”。
快,突出古代兵家所說的“勢險急短”,即進攻敵人時呈險峻態勢,發起沖鋒時爭取最短的接敵距離。劉伯承認為,伏擊是遭遇形式的進攻作戰,只有采用橫寬的圍攻隊形,才能做到速戰速決。八路軍在神頭嶺所擺的陣形就是這種橫寬式迂回隊列,戰士們從工事、草叢里飛奔出來,瞬間就可以沖到日軍面前。
在另一篇軍事論文中,劉伯承說他心目中最佳的襲擊效果是,“敵人炮兵還沒有放列,騎兵還沒有上馬,機槍還沒有開火,一下子就把他們解決了”。神頭嶺伏擊戰的突襲效果大致與此吻合,轟隆隆炸裂的手榴彈、迫擊炮彈,連續嘯叫的輕重機槍,都在短時間內蓋住了日軍的驚叫聲。
日軍既無喘息的時間,也找不到一點掩護物,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八路軍從三面向他們撲過來。笹尾部隊指揮官笹尾二郎中尉來不及部署,剛剛喊了一句“大家一塊死的地方就在這里,好好地干吧”,話音未落,腦袋就被一枚迫擊炮彈給炸碎了。
通過對長生口復戰的總結,劉伯承歸納了打仗的三部分動作:“槍要打在敵人的頭上,刺刀插在敵人的肚子上,手榴彈拋在敵人的屁股上。”這三部分動作在神頭嶺伏擊戰中全都用上了,特等射手和投彈能手們更是大顯神通。
從陽明堡夜襲戰起,一二九師在與日軍打白刃肉搏戰時通常都處于下風,除了很多槍支都未能上刺刀外,八路軍拼刺刀的技術也不及對方。早期的侵華日軍,即便是輜重兵都接受過嚴格的拼刺訓練,刀法嫻熟,力量大,速度猛,若一個對一個單挑,八路軍戰士一般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日本兵在拼刺刀前會一律關閉槍支的保險鈕或卸掉子彈。八路軍原先是打光子彈再沖鋒,有了這個發現以后,便會有意留一到兩顆子彈在槍膛里,拼刺刀拼不贏就扣扳機搞他一槍,俗稱“救命彈”。
日本人對此十分惱火,認為有“作弊”的嫌疑。其實八路軍這樣做也是出于不得已,為了彌補刺刀不足的缺點,一二九師開始大量配備土地革命早期赤衛隊使用的那種紅纓槍。一般新戰士拿的都是紅纓槍,補充團除兩個裝備較好的連外,其余連隊用的也全是清一色的紅纓槍。
冷兵器里有一句行話,叫作“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紅纓槍的長度讓它發揮出了特有的威力,長長的公路上,到處都是紅纓翻飛。驚慌失措的日本兵看不清八路軍手里拿的究竟是什么武器,以為是“長劍”,他們有的嚇得當場縮成一團,有的渾身都被“長劍”戳成了蜂窩,大部分人則被刺得在公路上東奔西竄。戰斗結束后,一個被俘的日本兵供認:“我什么武器都不怕,可就怕你們的長劍!”
(摘自《謀帥劉伯承》現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