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辰+湯步富
【摘要】目的 觀察和研究房間隔缺損封堵術與外科修補術對左室舒張功能遠期影響。方法 對本院接受診治的50例房間隔缺損患者的基礎病例資料做回顧性分析,將接受房間隔缺損封堵術的患者分為研究組,接受外科修補術的患者則為對照組,兩組中各有25例。對兩組患者在經過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后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遠期影響進行對比和研究。結果 與研究組相比較,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的6個月的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速度峰值、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均有明顯的降低,二尖瓣舒張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有所升高,組間有明顯的差異(P<0.05)。結論 針對房間隔缺損患者,相比采用外科修補術來治療,房間隔缺損封堵術能對患者遠期的左室舒張功能影響相對來說較大。
【關鍵詞】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外科修補術;左室舒張功能;遠期影響
【中圖分類號】R54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3..02
房間隔缺損屬于一種先天性心臟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多見,該種疾病在早期并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但是患者的心臟功能卻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近年來,由于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使臨床上對于房間隔缺損的治療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1]。對于該疾病的主要檢查方法包括胸部x線、右心導管、超聲心電圖以及心電圖檢查等。而臨床上針對該疾病的主要手術治療方式有外科修補術與房間隔缺損封堵術[2]。本文對我院的50例房間隔缺損患者分別采用外科修補術與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治療對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遠期影響進行觀察和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7年2月之間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例房間隔缺損患者為此次研究所需的對象,對患者的基礎病例資料做回顧性分析,將接受房間隔缺損封堵術的患者分為研究組,接受外科修補術的患者則為對照組,兩組中各有25例。在研究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在12~31歲,平均年齡為(22.54±3.78)歲;在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在13~30歲,平均年齡為(22.25±3.28)歲;兩組患者之間的相關方面資料,例如年齡和性別等,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外科修補術治療,首先對患者實施全麻,進行常規的消毒,前胸正中開口,將患者的皮膚、皮下組織切開之后,然后將胸骨鋸開,將心包剪開,暴露心臟。使患者的下腔靜脈與上腔靜脈阻斷,注射肝素,之后再建立體外循環,當患者的心臟停跳之后,將患者的右心房切開,對患者的缺損部位實施縫合,之后再對患者進行左心排氣,然后將主動脈放開,對縫合的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確認其修補成功之后再實施右心排氣,此時可以停止相應的體外循環,將切口予以縫合,最后留置引流管。研究組的患者則采用房間隔缺損封堵術進行治療,手術的穿刺點選擇為右股靜脈,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消毒和麻醉,完成之后再對患者實施靜脈穿刺[3]。之后置入右心導管,為患者注射肝素,劑量為100 U/kg,通過右心導管對患者的左心房與右心室進行相應的測量,等到將右心導管撤出之后將硬導絲置入其中,然后選擇較為合適的封堵器,通過導管將其送至患者的房間隔缺損部位,對封堵器的放置情況進行反復的確認,通過心臟彩超對其進行直視,然后將封堵傘予以釋放,最后將導管撤出,對患者實施傷口包扎。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的統計學軟件對將得到的所有數據其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在術后6個月的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速度峰值、左室舒張末期內徑以及二尖瓣舒張晚期血流速度峰值進行測量。
2 結 果
與研究組相比較,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的6個月的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速度峰值、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均有明顯的降低,二尖瓣舒張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有所升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房間隔缺損疾病在早期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但是患者的心臟結構與功能卻會發生變化,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4]。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種疾病的治療主要有房間隔缺損封堵術以及外科修補術兩種治療方法。
外科修補術最早使用于治療房間隔缺損,該種手術方法的手術視野較為清晰,手術的成功率也較高,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點,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較多,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而房間隔缺損封堵術的治療效果更良好,可以不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也不需要開胸和實施體外循環等,同時手術時間相對較短,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患者在術后相對來說恢復較快[5]。但是臨床上對于這兩種手術方法的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的影響情況并沒有太多的研究和對比。有相關研究顯示,經過外科修補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的一年左右的左室順應性就可以恢復正常狀態,但此次研究卻顯示,患者在治療后的左室順應性卻表現異常,房間隔缺損封堵術相對于外科修補術來說對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的影響要更加顯著。
兩種手術方式都會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紊亂現象得到有效的糾正,使其心房水平的分流能夠消失,從而來減輕患者的右心容量負荷,從理論方面來看都能夠使患者心臟的舒張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效果卻并沒有這么理想。外科補片并沒有相應的收縮功能,會使患者的房間隔組織舒縮的協調性與順應性受到不良的影響,并且手術縫合會對患的房間隔缺肌肉組織造成嚴重的損傷,對患者的舒縮功能運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于兩種手術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影響因素。治療需要注意其相關因素的存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研究組相比較,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的6個月的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速度峰值、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均有明顯的降低,二尖瓣舒張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有所升高,組間有明顯的差異(P<0.05)。這說明房間隔缺損封堵術能夠使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綜上所述,針對房間隔缺損患者,相比采用外科修補術來治療,房間隔缺損封堵術能對患者遠期的左室舒張功能影響相對來說較大。
參考文獻
[1] 陳 沖,何 勇.介入封堵及外科修補術對房間隔缺損患者右心室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7,21(03):37-38.
[2] 陳 娟,黃向陽,袁 奇,楊冬妹.探討外科手術與內科介入封堵手術對VSD患者左室功能的影響[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05):22-23.
[3] 陳 華,鐘慧穎,鐘 玲,李金國.經導管介入封堵及外科修補術對房間隔缺損患者右室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30(02):306-308.
[4] 王育林.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評價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與外科修補術對左室功能及其收縮同步性的影響[D].安徽醫科大學,2011.26(15):1576-1579.
[5] 董麗莉.斑點追蹤顯像技術定量評價右心室容量及壓力負荷改變對左心室扭轉功能影響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復旦大學,2011.14(23):31-38.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