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
古人造字有六種方法,稱為“六書”。這六種造字方法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上一期,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假借造字法,認識了一些用假借造字法造的字。今天,我們來聊聊轉注字。
什么是“轉注”呢?
有些字用象形、指事、會意等方法不好造,就用與它有密切聯系的原有字,轉而造出新字來。原有字與新字或者字形(偏旁)同類,叫“形轉”;或者字音(同音、韻母)同類,稱為“音轉”;或者字義(含義、象征)同類,叫“義轉”。
也就是說,用轉注法造出來的字,與原有的字在音、形、義幾個方面總有一個方面是屬于同類的,這樣才“轉”得合理。你明白了嗎?
讓我們來認識幾個用轉注法造的字吧。
往水里扔一個石子,水面就會出現一圈一圈的波紋;起風時,水面也會起波紋。這就是“波”。古文里說:“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清”與“徐”這兩個詞說明風很小,波紋不明顯。要是刮大風,那水面就不僅興波,而且起浪了。原來,“波”是“浪”的小兄弟呢!
“波”字左邊的“三點水”表示水波的意思,這好理解。那右邊為什么用“皮”字呢?
原來,人的皮膚也有小小的皺紋,手背上最明顯。水面波紋與皮膚皺紋類似,用“皮”字造“波”字,是同義轉注。
“波”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水的表皮?宋代詩人王安石,也研究文字,寫了一本書叫《字說》,他也說“波”像水的皮,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人開玩笑說:“波是水的皮,那么,滑就是水的骨頭了。”這是一句玩笑話。“滑”字究竟是用什么思路造出來的呢?
你想想,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滑溜溜的?人們在生活中觀察到,沾有油的豬骨頭是滑溜溜的,如果向前一扔去喂狗,它會在地上滑出老遠。古人就根據這個經驗造了“滑”字。“三點水”表示骨頭上沾的油脂,右邊用“骨”字,表示同義轉注。
“滑”字還真不是“水的骨頭”啊!它表示骨頭沾了油。難怪有“油滑”“油嘴滑舌”這些說法呢!
江河湖海等水面上,因為刮大風而興起比波更大的水紋,就是“浪”。老人說,大海上“無風要起三尺浪,有風浪頭百丈高”。這是一種夸張的說法,說明海浪非常大。那么,“浪”是怎么造出來的呢?
“浪”是水面的大波,用“三點水”表示水波。右邊的“良”字并不是表示良好,而是指人頭,又由人頭引申出“大”的意思——水上的大波就是“浪”。“浪”是兼義轉注字,也是個形聲字。“良”字的讀音與“浪”的讀音有一定的關聯。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有時候,轉注造字法和形聲造字法會有重合的情況哦。
農家有一則諺語,專講月亮的變化:“初三初四峨眉月,初七初八月半邊,十五十六月團圓,二十七八日月同發。”農歷十五的夜晚,月亮最圓最大,往后就慢慢虧缺,發光的部分看起來越來越小,到月底,夜晚就看不到月亮了。如果要你來造一個字,表示農歷月底的月光變化,怎么寫合適?“肖”字是不是最合適?這個字上“小”下“月”,月光越來越少,月亮越來越小了。
消滅的“消”字加上了“三點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像水那樣消失了呢?
可以。“消”字正是這樣造出來的。夏季降雨多,氣溫高時,上游的雪山融化也加快,江河就會漲水;秋季往后,雨水少了,江河水退了。這種現象與月亮變小有些類似,古人就用表示月亮虧缺而變小的“肖”字,來造表示江河水退直至消失的“消”字。
“消”既是形聲字,又是轉注字,屬于義轉兼音轉。
親愛的同學們,中國的漢字非常古老,每個漢字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薦你們閱讀《漢字卡通》系列故事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