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德祝
【關鍵詞】中醫辨證施治;治愈;聲帶結節
【中圖分類號】R27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2..01
聲帶結節是耳鼻喉科常見病之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的聲音嘶啞、發音疲勞,后為持續性嘶啞,病人難以唱歌,不能高聲說話。在治療上首選手術切除治療,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等癥狀。筆者近幾年來在門診通過中醫辨證施治治愈幾十例由聲帶結節引起的聲音嘶啞患者,現將典型1例的辨證施治過程報道如下。
1 基本資料
患者男性,44歲,黨政部門職員。間歇性的口干、聲音嘶啞半年余,加重1月。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地出現口干,而又不欲飲水,進而出現聲音嘶啞,自以為是因口干一起的聲音嘶啞,所以盡量頻繁多飲水,但效果不佳。近1月來聲音嘶啞加重呈持續性,說話無力,聲音低如蚊蠅聲,無發熱及咽部腫痛等癥狀。到山東省齊魯醫院喉科專家門診診治,經喉鏡檢查確診為“聲帶小結”,要給予行“聲帶小結切除術”治療,患者因害怕手術放棄治療回本縣。后因在我院門診通過中醫辨證施治治愈的聲帶小結患者介紹,遂來我院門診診治。
查體:基本生命體征可,面色晦暗,口唇紫紺,聲音嘶啞,且細微如蚊蠅;舌質淡苔黃膩,既往曾作過“二尖瓣剝離術”,有吸煙嗜好;脈診:左寸脈細弱、右寸脈細滑數;舌苔黃厚而膩。
2 治療過程
首診辨證為:濕熱蘊肺、心血虧虛、心陽不振
處方:桑葉12 g、桑皮10 g、桔梗10 g、黃芩10 g、蒲公英15 g、生地黃10 g、玄參10 g、生石膏15 g、炒杏仁10 g、炒白術10 g、云苓10 g、桂枝3 g、炙甘草5 g;5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方解:本方以清濕熱散結、補肺陰為主;方中蒲公英、生地黃、玄參、生石膏、黃芩清熱散結、消臃腫、補肺陰為君藥;桑葉、桑皮、炒杏仁、桔梗宣肺、祛肺燥為臣藥;炒白術、云苓、桂枝淡滲利濕、通心肺之陽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按語:本例患者是因肺內濕熱內蘊,必蒸騰于上,濕于熱相遇而成痰飲,咽喉為肺內濕熱上蒸的必經之路,痰結于聲帶而聲帶結節。治法應以清肺內濕熱、散結、補肺陰為主。
5日后2診,服藥后患者既沒有好轉的跡象,又無惡心嘔吐及藥物過敏等現象,舌診、脈診如前,囑其要有治療信心,原方繼服10付,用法如前。
10日后3診,患者聲音較前略大,聲音嘶啞度略有好轉,口干亦較前減輕;其家屬說其經常發一些無名火,脾氣較大;舌苔黃而不膩;脈右寸脈有力而略滑,左關脈弦長而數。
辨證為:肝木郁火旺盛。
處方:柴胡5 g、炒白術10 g、云苓10 g、牡丹皮10 g、白芍10 g、炒枳殼10 g、黃芩10 g、生地黃10 g、玄參10 g、半枝蓮10 g、蒲公英15 g、丹參10 g、甘草5 g,10付,用法如前。
方解:本方以仍以清濕熱散結、補肺陰為主,君藥不變,以柴胡、白術、云苓、牡丹皮、白芍、枳殼、半枝蓮、丹參疏肝理氣活血為臣藥;甘草為使。
按語:患者因服藥后見效果沒有達到自己的期盼值而感郁悶,又因聲音嘶啞產生心理障礙不敢出門而一人憋在家中,久而久之肝木內郁火內生。
10日后4診,患者聲音洪亮,中氣充足,聲音嘶啞完全消失,脾氣明顯較前溫和,面色及口唇較前紅潤,舌苔微黃,左寸脈比10日前略有力,左關部仍弦長。效不更方,繼服10付。
10日后5診,患者聲音恢復如初,行喉鏡檢查示:雙側聲帶光滑,無充血水腫。應患者的要求又給其開10中藥以鞏固療效。
3 討 論
聲帶小結為祖國醫學喉痹范疇,多因肺內蘊熱,濕熱蒸騰于上,聲帶三角為喉部最狹窄之處且為濕熱必經之處,故而濕熱結于聲帶而形成結節。治宜應在祖國醫學整體觀念指導下,以清熱、養陰、利咽、散結為主,以患者的個體差異為輔。對本患者的辨證施治大體分為兩個過程,但以蒲公英、生地黃、玄參、黃芩清熱、養陰、利咽、散結貫穿始終。總之中醫辨證施治較手術切除治療聲帶結節,相對而言效果好,痛苦少,值得推廣。
本文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