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紅
摘要:高中學生較之于小學、初中生而言,理解能力、鑒賞能力水平更高。在日常教學中,更易用語言同教師進行思想、情感的溝通交流。教師更需要保持課堂氣氛的活躍,并使用相對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教學,改變傳統歷史教育的刻板印象,從而激發起學生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興趣,使高中歷史教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改革
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歷史新課標,把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作為歷史教學的核心任務,從而帶動了歷史課堂教學革命性的變革。本文就作為歷史教師,該如何在課堂教學踐行新課標談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
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歷史愛好。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不斷出現的挑戰性問題等,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愛好的重要手段。教師依據教材,事先精心設計具有新情境、難易相結合,有層次的話題,引起學生積極參與的愛好,進行課前預習。上課先從學生講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愛好,增強參與意識。然后全班同學分組討論,教師答題,師生間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討論中體現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碰到難點老師給以點撥,最后教師板書全文主要內容作最后小結。實踐證實,這種教法達到了課堂教學“高效低負”的目的,有益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教學中,師生間始終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互相交流著,既為教學活動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礎,又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個性特點大有裨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進行積極的參與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愛好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1]。
二、營造和諧融洽氛圍
營造民主公平、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教學活動必須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為載體。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著力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更要著力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激活學生善于自主學習的內驅動力,從而形成情感豐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諧,具有堅強意志和銳意創新的素質。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的氛圍,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歷程[2]。
三、利用新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感染力
在歷史教學中,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幽默風趣的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不斷出現的挑戰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探究式的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內外活動,如考察歷史古跡、歷史問題專題研究、編演歷史劇等方式,可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其對歷史的興趣,使學習的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展自我能力,學會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歷史課程的教學形式。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也可以更好地詮釋教材內容,拓寬知識范圍。當歷史知識以動態的視頻、歷史影像、課程設計等變換多彩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興奮點一下子就會被激發,枯燥的歷史會一下子變得生動有趣。通過對歷史情境的營造,學生可以用眼、耳、心感知歷史長河中的社會巨變,朝代更迭,“身臨其境”地感知歷史,更為充分地理解歷史。比如在講到中國近代生活的變遷史時,可以通過視頻展示近現代中國不同時期的服飾、飲食、住房、婚喪習俗等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在這些方面的變化,一目了然,深刻地體會到社會生活的變遷是對政治經濟的一種直觀的反映,近代中國或主動或被動的變化既有殖民入侵帶來的影響,又有民主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些方式的運用目的是讓歷史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有趣、高效,彌補傳統教學資料來源的不足和單一性。實踐也證明,現代教育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整合極大地推動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營造了一個師生共學、共享的和諧課堂[3]。
四、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讓高中歷史教學更有效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同時,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夠讓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研究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個教師教什么學生就被動的學什么的過程,而是一個有選擇、有加工的主動建構過程,所以,要想提高教學實效,最關鍵的不是教師教什么而是學生能夠學到什么,這兩者之間并不能完全的劃等號,學生能夠學到什么最關鍵的在于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高中歷史教學要從“以教為主”的理念和實踐轉變到“以學為主”的思維和實踐上來。教師要把重點教知識改變為重點教方法,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自由發揮的時間、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創新能力等[4]。
總之,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不懈地追求,研究和實踐歷史教學創新的途徑和方法,開拓出中學歷史教學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5]。
參考文獻
[1] 唐岸映.淺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科技導刊,2010(7).
[2] 史寶葉.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園,2010(10).
[3] 孫寬寧.對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有效應用的思考.當代教育科學,2004(14).
[4] 陳敏.也談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經濟研究導刊,2012(1).
[5] 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