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紅
【摘要】目的 研究奧美拉唑治療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用藥劑量。方法 在我院收治的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選出140例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奧美拉唑治療,根據用藥劑量進行分組,大劑量組(80 mg/次,每日2次)、常規劑量組(40 mg/次,每日2次),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指標。結果 大劑量組患者的止血時間、再次出血率、住院時間優于常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上兩組差異不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大劑量奧美拉唑治療效果確切,有助于快速止血,預防再次出血,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奧美拉唑;用藥劑量;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
【中圖分類號】R97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3..02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由靜脈曲張引起的,也有部分患者是由消化性潰瘍、胃癌、應激性胃黏膜損害等非靜脈曲張因素引起的[1]。對于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抑酸治療是十分重要的,而質子泵抑制劑的持續靜脈泵入具有較為顯著的抑酸、止血效果,但是大劑量的應用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發生。奧美拉唑是臨床上常用的質子泵抑制劑,為探究其最佳用藥劑量,特開展本次回顧性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非靜脈曲張上消化出血患者中選出14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奧美拉唑的用藥劑量分組,大劑量組患者74例,男49例,女25例,年齡在31~64歲,平均(53.2±5.7)歲,原發病:消化性潰瘍38例,上消化道惡性腫瘤15例,應激性潰瘍10例,其他11例。常規劑量組患者66例,男45例,女21例,年齡在30~65歲,平均(53.6±6.0)歲,原發病:消化性潰瘍33例,上消化惡性腫瘤12例,應激性潰瘍9例,其他12例。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不明顯,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主要為補液、禁食、糾正酸堿失衡、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在此基礎上,大劑量組患者給予患者80 mg奧美拉唑注射液靜脈推注,每日2次,然后以8 mg/h的速率給予患者靜脈滴注;常規劑量組患者給予患者40 mg奧美拉唑注射液靜脈推注,每日2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72 h。
1.3 觀察指標
就兩組患者的止血時間、再次出血率、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百分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效果指標
大劑量組患者在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上均比常規劑量組患者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患者的再次出血率為1.35%(1/74),常規劑量組患者再次出血率為10.61%(7/66),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546,P<0.05)。
2.2 安全性指標
治療期間,大劑量組患者出現1例腹脹,2例皮疹,1例輕度肝功能異常,不良反應發生率5.41%;常規劑量組患者出現1例腹脹,1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3.03%,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480,P>0.05)。
2.3 癥狀指標
經過72h的治療,兩組患者的各種癥狀有明顯的好轉,黑便、嘔血、便血癥狀患者百分比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之間的差異則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的起病急、進展快,及時的止血能預防休克、死亡等嚴重后果發生,在治療上主要策略是止血、保護胃黏膜、補充血容量等,而止血效果與胃內的pH值有關,胃內的pH值越小,則止血效果越差,當胃內pH值>6.0,則止血治療效果較好。
奧美拉唑通過抑制H+-K+-ATP酶的活性來抑制基礎胃酸分泌和刺激性胃酸分泌,提高胃內pH值,促使胃蛋白酶原向胃蛋白轉化的抑制,保護已形成血凝塊中的纖維蛋白,促進血小板的凝聚,提高止血效果。另外奧美拉唑還能保護胃黏膜的微循環,促進胃黏膜的修復和再生。而在用藥劑量上,由于患者長時間禁食,會導致奧美拉唑的藥效減弱,只有加大用藥劑量才能使得胃內pH值快速維持在6.0以上,而且用藥劑量大能提高止血效果,縮短治療療程,因而并不會增加經濟負擔和不良反應發生[3]。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劑量組患者的止血時間、再次出血率、住院時間優于常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癥狀情況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大劑量奧美拉唑治療安全性高、療效確切,能提高止血效果,預防再次出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寶玉.埃索美拉唑鈉針治療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17(5):72-73.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