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暉(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美國電影隨時代的改變蓬勃發展與創新,在此期間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與元素融入其中,成為歐美電影的一部分。研究美國后大都市電影會發現有這樣一種形象存在于歐美影像世界里,有一個群體,他們生活在城市的邊緣,缺少與生俱來的融入意識,他們有一個專屬性身份——“游蕩者”。事實上,這是資本主義大都市進程中所結出的果實,筆者通過對這類人群的分析,深入解析“游蕩者文化”在電影中的形成和表現。
“后大都市”概念是從大都市生活演變而來的。這一概念的領軍人物索亞認為,在人類主要經歷的四個階段都市生活進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獨特的特點,進入到21 世紀,發達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大都市開始顯現出新的特質,這些特質中充滿了動蕩與矛盾,顛覆了歷史,顛覆了人原本的生活。有別于以往階段中所出現的較為穩定的社會關系與經濟組織,這樣的社會關系與經濟組織變得更為動蕩與不安,一切知識與專業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一切都讓人們忍不住去質疑。面對這一復雜階段,似乎很難用一個精確的術語來進行描述,于是美國當代空間理論學家愛德華·索亞就籠統地將該歷史階段稱為“后大都市”,它表征了一個新時期的到來。顯然,作為美國電影大熔爐的好萊塢,恰好符合這一詞匯特質。因為在其生產的影像文本中,影片中發生的故事背景,大多存在于這種被稱為后大都市的景觀中。
事實上,我們所講的“歐美電影”更具廣泛意義。以歐美中的“美”來講,它并非只指“美國”,因為好萊塢自始至終都將自身的發展凌駕于美國本土之上,它更多的含義是全球性影業。而從好萊塢的發展歷史來看,它能擁有今天的實力與規模也的確是得益于全球的電影力量。在冠名好萊塢的影片中,其實有許多主創人員是來自于世界各地的精英。例如影片《第九區》,不僅其制片地區包括了美國,還有新西蘭、加拿大和南非,主創人員也來自南非。影片《盜夢空間》也如此,它的主創人員同樣來自世界各地,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好萊塢畢竟是好萊塢,影片的主體基調與主體制作仍舊要依靠它,一部影片的最終評定也同樣取決于在美國主流電影行業是否能得到認可。這種認可能夠直接反映出美國所要宣揚的精神主旨。這些電影通過美國電影公司的包裝,呈現給全世界范圍內的觀眾,因此,影片也會被貼上美國好萊塢的標簽。這也是為什么筆者要強調歐美中的“美”并非局限在美國的原因。
本文中所強調的后大都市,它與其他階段一樣,前后之間并非是干凈利落的“一刀切”,而是有更迭與延伸的部分。因此,作為第四階段的后大都市與其前身,即由第三次都市革命所形成的大城市相比,并非完全性的割裂。后大都市的身上仍舊能夠找到第三階段城市空間的影子,也就是說,第三階段的都市形態仍舊是這一形態階段現象的承擔者,二者之間會有許多共通點。因此,在對后大都市階段進行解讀時,筆者并未簡單地就此將第三次都市革命時期的現象與成果徹底拋棄,而是分析了在后大都市階段,這些特征不同形式的展現。
在影片《在云端》《第九區》和《盜夢空間》中,影片中的主人公都保有后大都市游蕩者形象。就以《盜夢空間》中的男主角柯布為例,作為“盜夢師”,他游走在現實與夢境中。面對這種非現實性職業,該片卻給予了非?,F實的發生空間。而該片也分別通過四層時空的穿插來展現這一明顯帶有科幻色彩的故事情節。影片中,四層不同的時空、多層的夢境組合將柯布這一角色完全包裹了起來,而他作為一名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卻要在非現實的夢境中去尋找那些能夠作用于現實的有價值性信息,這本身就是一種荒謬。然而,這一切卻在影片中“真實”地發生著,而他所做的這一切也是游走在現實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的邊緣。顯然,在該影片中的柯布就是當代后大都市游蕩者的角色。
而另一部有著這樣“身份特色”的影片是《在云端》,影片通過一位叫瑞恩的男主角,將一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很質樸、很簡單地表現了出來。作為一位長期陷入工作旋渦的人,他和這個時代的其他人一樣,每天在忙碌中度過,無暇去顧及其他人,也沒有心思去顧及其他人,他的世界似乎與現實生活中的世界很是格格不入,就如同他的工作狀態一樣,一直處于一種“旅行的狀態”——在云端。這部影片耐人尋味,一個旅行箱,在云中飄蕩,獨來獨往的工作狀態,一切的一切正如影片中男主角瑞恩的一句獨白:“人際關系對我們都是負擔。”就是在這樣一個孤獨、自我的世界里,男主角終歸還是品嘗到了屬于人間煙火那獨有的失落與痛苦,他原本以為他就是他自己,可終未能逃脫濃厚的后大都市游蕩者的游離身份的命運。
他的這種工作方式完全映照出了學者索亞都市理論中所提到的“后福特主義”轉型。這個轉型期特點是富有資本主義“冰冷氣質”的,一切都是以滿足個性化自我需求為目的,所有的事物現象都如同一個由稠密的交易鏈網絡所形成的結晶體,在這個充滿冰冷氣息和彈性的城市空間里,人們正如影片中的男主角瑞恩一樣,獨來獨往,習慣性地單槍匹馬去面對這個世界,這個生活。就像是行尸走肉般不需要任何的交流與情感,而這正屬于典型的后福特主義階段特點。瑞恩的生活狀態很明顯地反映出這個階段的日益普及,當然這其中也有金融危機的影響。影片中的瑞恩是不自覺地陷入到后大都市游蕩者行列中的,因為在這個階段很多人與他是一樣的,他本身并非像柯布那樣,是帶有某種特異性的。而影片的結尾,當瑞恩明白自身需要的是什么時,他做出了離職的決定,這一刻同時也意味著他的新選擇——一位更加徹底的后大都市游蕩者。
其實柯布和瑞恩是一樣的,他們生活在城市里,看似安穩,內心卻居無定所。整日穿行游蕩于大都市之中,如同不知終點的盲目前行者,因為不知道要去哪兒,所以要不停地走,又像是無足鳥,沒有停歇。影片反反復復地在渲染這樣一種狀態,而這也是后大都市游蕩者這個身份所必須要承受的。它也完全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征。如果說在索亞所總結的都市革命脈絡中,第三次都市革命還是將都市游蕩者這個身份圈居在幾個都市內游蕩的話,那么后大都市的游蕩者們的足跡則已經幾乎踏遍了全球。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活空間已經不是僅僅局限于各自的城市空間了,而是完全可以隨時隨地任意性穿梭,這也是后大都市一個重要的面貌特征—— “全球城市”??梢哉f,“全球城市”已經將一個個后大都市逐漸在融合,而隨著這些城市邊界的不斷“溢出”,它們之間的交集也在漸漸地增多,與此同時,它們之間的界限也就越來越模糊。在兩部影片中,都將這樣一種作用關系反復上演,通過影像的方式向人們展示這個屬于后大都市獨有的生存狀態及生活在這種狀態中的人們的精神世界。影片中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界限模糊化建構出一種獨特的空間感,這種空間感是在不斷的淡化中體現的,就如同《盜夢空間》中的柯布,每天他在夢中都穿行在不知位于哪一國度的后大都市街道上,而《在云端》的瑞恩和他一樣,日常生活空間同樣是處于一種游蕩的狀態,他們分別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特征——后大都市。
而另一部影片《第九區》則是將城市空間更加擴大化,甚至涉及了外星。當然,這只不過是影片想要映照出后大都市生活狀態的一個引子罷了。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維庫斯,原本生活在現實的世界里,他的工作是管理擁有貧民身份的外星人所居住的區域,很不幸,他意外地感染了外星病毒,于是,為了保護家人和朋友,他開始刻意遠離他們,此時的他已經在東躲西藏中不自覺地演變為一個都市游蕩者身份。而他也由最初的恐慌與排斥慢慢變為釋懷與接納,當然這一演變的過程是通過他對外星人的態度而演繹出來的。而影片最后他與外星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徹底站到了人類都市的對立面,成為反都市的大都市游蕩者。
在這群游蕩者身上隱含著后大都市人特有的心理機制。正如本雅明所言,人類在都市中生活,恣意橫行的同時卻也飽受著“驚顫式體驗”,這種體驗性激化著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它就如同擁簇在街頭十字路口的人群,彼此神經緊張,在距離中感受著彼此會直接威脅到彼此的可能性,于是人類在自食大都市所帶來的文明成果的同時也開始質疑與反思大都市所帶來的驚恐與動蕩。正如馬克思所言,在這份驚恐與動蕩中包含著某種丑惡的違反人性的東西——社會戰爭,這也是所有人類戰爭的開端。
顯然,這種驚顫式體驗在后大都市中得到了強化,它直接作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彰顯著某種威脅性,它讓這個都市到處充滿丑陋的異域。影片《盜夢空間》中,當柯布帶著女學徒進入夢境時,他們所面臨的似乎永遠是走不進的擁擠人群,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來去匆匆中,彼此互相漠視的眼神,充滿著敵意的姿態,全部情形都在影像中展露無遺。按照影片中的闡釋,這些人就是來自做夢者潛意識層面的“防御者”,他們充滿著敵意,保護著自我,面對外來的游蕩者,無疑,他們隨時會準備發起一場街頭戰爭。
驚顫體驗表露出都市游蕩者們的都市性格,這種性格又體現出游蕩者們強勢的抗爭性,這種抗爭性來源于都市生活中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外來的強烈刺激,然而,在這份緊張與強烈刺激的同時還充滿了動蕩性變化。都市人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感受著悲傷與痛苦,經受著由大都市所帶來的折磨,于是都市人開始厭倦起他們所處的境遇,他們愈發抗擊都市所帶給他們的無奈與不安,并最終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反應,在這份強烈反應的背后影射出全面紊亂的都市景觀,而人們也在這份由都市所帶來的“精神紊亂”癥狀中漸漸迷失了自我,從而形成了都市生命體中的一種心理疾病。
影片主人公瑞恩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精神紊亂者,它經常會做一些演講,喚醒人們對人生的期許與希望,然而可悲的是,他卻無法喚醒自己那麻木已久的神經,更不會因為什么而振奮。他的生活像是一個永遠走不出去的圈,繞來繞去,卻終究逃不脫自己那顆厭世的心,似乎只有通過坐飛機賺取行程數目,換取到客戶白金卡才是他唯一的人生追求。盡管最后他勇敢地邁出了這個圈,試圖去追求一個新的開始,然而生活最終還是拋棄了他,他的性格與命運還是沒能逃脫掉大都市這個時代背景。而另一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柯布同樣是淪陷于都市景觀中的悲劇性產物,他常常思念妻子并深陷于強烈的愧疚,同時,他也在這份痛苦中逐漸對抗現實,厭世的情緒就在這赤裸裸的人性碰撞中裸露出來?!兜诰艆^》中的主人公維庫斯同樣游離于都市之外,一切都變得那么無依無靠,無處隱藏。影片中插入了許多對都市居民的偽新聞采訪鏡頭,通過這些陌生人對維庫斯表露出來的態度,將可憐的人性的背面放大在屏幕上,這些陌生人的表現無比荒誕,卻能讓人們充分地體會到作為一個個看客,冷酷的表情和說話的腔調帶給一個人的傷害,他們既是可憐的,又是其中的參與者,這也是這部影片吸引人的地方。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歐美后大都市電影中呈現出一種游蕩者形象,他們處于都市生活中的逃離和缺席的狀態,一方面是后大都市中深層矛盾的折射,而另一方面則滲透出歐美國家對生活在都市之中所表現出的惶恐與焦慮,而引發的對當前社會的一種思考。筆者借由對大都市游蕩者身份的深刻剖析,對人的生活狀態做出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