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棗莊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已不復往日“霸主”風采,英國社會反抗主流的“新左派”思潮盛行,而著名導演艾倫·帕克就出生并成長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1]經過數十年的電影創作,艾倫·帕克已經成為活躍在英國本土和美國好萊塢的世界知名導演,并參與創建了英國導演工會,獲得了代表著英國至高榮譽的“不列顛帝國勛章”。[2]
“自由”是貫穿艾倫·帕克影片創作數十年的關鍵詞,從最初的懵懂反派、迷惘追尋到對追尋自由的極端表達,再到后期自由意義的不斷升華,艾倫·帕克創作,多部展現自由追尋的影片。1976年,影片《龍蛇小霸王》上映,這部影片邀請到了德克斯特·弗萊徹、茱迪·福斯特等演員擔任主演,講述了一個傳統模式的黑幫爭斗故事,但這部影片的標新立異之處在于黑幫成員并不是大眾印象中的冷面殺手,而是一群身著黑西裝、故作大人姿態的孩子。“孩童黑幫”使整部影片充滿戲謔的色彩和狂歡式的黑幫拼殺,在戲謔和狂歡之中影片將成人世界的陰暗暴露無遺,體現出一種隱喻式的諷刺。在《龍蛇小霸王》上映后的第三年,艾倫·帕克憑借一部《午夜快車》進軍好萊塢,如果說《龍蛇小霸王》是一種懵懂的反叛和自由創作的初探,那么《午夜快車》則更加鮮明地呈現出對于自由的探討。在《午夜快車》中,男主人公海斯因販毒被關進了土耳其的監獄,從此失去自由的海斯在暗無天日的監獄中偷生。影片中的土耳其監獄采用野蠻化的管理方式,無法忍受喪失最基本的人權自由的海斯多次想到越獄,尤其是在其母國與土耳其決裂后,海斯更是失去了刑滿釋放的資格,成為一個將被永遠關押的異國囚犯。萬念俱灰的海斯決定逃離監獄,盡管在越獄的過程中海斯失去了自己的同伴,但他還是成功地獲得了自由,然而重獲自由的海斯卻陷入了迷惘之中,陷入了對自由無法感知、無法把控的尷尬境遇。這部影片通過海斯越獄后對自由的迷惘隱喻了社會秩序對個體的壓制性力量,其隱晦的表達方式也體現了這部影片依然是艾倫·帕克自由書寫初探過程中的作品。
1984年,艾倫·帕克執導的影片《鳥人》上映,這部影片邀請到了著名演員尼古拉斯·凱奇擔任主演,從男主人公的視角講述了鳥人的故事。男主人公艾爾曾在學生時期與備受同學孤立的鳥人是很好的朋友,鳥人也十分依賴對自己伸出友誼之手的艾爾。然而二人的友誼并沒有持續下去,當艾爾遇到了心愛的女孩后便逐漸遠離了鳥人,再次陷入孤獨的鳥人開始將金絲雀視為自己的伴侶,然而母親卻從未真正關心過鳥人的精神世界,她一次次地破壞鳥人制作的鳥巢,也不允許鳥人為自己裝上翅膀,來自家庭的壓抑和來自社會的嘲諷使鳥人更加孤僻。戰爭爆發后,艾爾被迫參軍,鳥人的金絲雀也死在了戰爭的驚恐之中,于是鳥人決定追隨艾爾參戰,但戰場上的死亡與血腥卻時時刺激著鳥人脆弱的神經。在看到戰場上的飛鳥被炸得四分五裂后,鳥人徹底崩潰了,成為人們眼中的精神病。戰爭之后,艾爾來探望曾經的朋友鳥人,希望說服他回歸“正常”以免被關進精神病院,然而鳥人卻無動于衷,瀕臨崩潰邊緣的艾爾終于理解了鳥人的行為,感受到了個體被世界控制和遺棄的痛苦,而鳥人也展開了“翅膀”飛出窗外。從母親的管教、同學的排擠到艾爾的離開和醫院的威脅,鳥人始終痛苦地生活在主流價值的壓制下,人們用所謂的理性來強制改變鳥人的“非理性”,雖然影片最終鳥人并沒有從高樓墜亡,而是掉落到了距離窗子不遠的平臺上,但這部喜劇結尾的影片依然具有令人過目不忘的批判性,表達了艾倫·帕克對精神自由的追尋。[3]
英國是一個等級制度十分森嚴的國家,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之中的艾倫·帕克始終對等級制度非常憤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民眾對改變傳統等級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執政黨也致力于打造福利社會,然而英國的貧富差距依然巨大,底層民眾向上流動依然受到了重重阻礙,這也使英國社會掀起了反對等級制度、破除階級壁壘的浪潮,這一浪潮也波及了電影創作領域,其中艾倫·帕克的電影創作就體現出對底層民眾的同情和對等級制度與階級觀念的批判。被認為是艾倫·帕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的《貝隆夫人》改編自音樂劇《艾薇塔》,以阿根廷的貝隆夫人輝煌而短暫的一生為藍本,展現了她從艾薇塔到貝隆夫人的蛻變過程。艾薇塔在少女時期就對未來充滿夢想,于是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跟隨著一位歌手從小鎮來到了首都,然而離開家鄉后的艾薇塔才得知歌手是有婦之夫,被遺棄的艾薇塔為了謀生只能淪落為舞女。在初到首都的日子里,艾薇塔受盡了委屈和嘲弄,直到她遇到了貝隆上校后,艾薇塔的生活發生了質變,美麗的容顏和為底層民眾呼吁平等權利的她不僅得到了貝隆上校的愛,還獲得了阿根廷底層民眾的愛戴。然而低微的出身卻成為艾薇塔始終涂抹不去的“陰影”,富人階層認定艾薇塔是一個不擇手段向上攀爬的窮女人。在這部影片中,艾薇塔盡管已成為上流社會中的“夫人”,仍無法逃脫等級制度和階級觀念的限制,從底層社會生活時的受人欺辱到上流社會生活中的為人詬病,艾倫·帕克通過艾薇塔英年早逝的一生展現了等級制度之害和其對平等的不懈追求。
艾倫·帕克始終是一位大膽的電影人,在許多電影人都極力避開的敏感問題上,艾倫·帕克從不畏懼,從大膽批判等級制度的《貝隆夫人》到號召廢除死刑的《大衛·戈爾的一生》,再到批判種族歧視的《燃燒的密西西西比》,艾倫·帕克如斗士一般批判著社會的陰暗面,勇敢地描繪著對平等社會的愿景。在影片《燃燒的密西西比》中,艾倫·帕克從白人的視角展現了種族主義的危害,一方面影片中的白人警探拯救了被毒打的黑人少年;另一方面穿插在影片中的民眾采訪又隱現出白人對黑人的歧視,艾倫·帕克正是通過這樣的對比來正視種族問題的現狀,只有越來越多的人正視種族之間的差異,消除種族優劣的等級觀念,才能逐漸解決種族問題。在戰爭中,種族主義的破壞力被無限放大,集中營成為有色人種遭遇不平等待遇的集中地。《來看天堂》的片名具有鮮明的諷刺意義,莉莉等日裔美國人在二戰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和集中營中的非人折磨仿如“地獄”,在戰火之中白人主流文化對有色人種的歧視與壓迫十分嚴重,艾倫·帕克在影片中不僅呈現了這段少被人提起的歷史,更是通過戰時故事的講述控訴了戰爭對個體的肉體折磨和精神摧毀,使這部影片具有多重深刻的主題。
艾倫·帕克的電影繼承了英國現實批判主義的創作風格,在其電影中能夠看到對社會等級制度、階級觀念的控訴,也能看到主流價值壓制“非理性”追尋的呻吟,其電影雖然題材豐富、主題多元,但始終堅守著自由追尋這一主線,同時艾倫·帕克還被認為是英國電影之先鋒,對后現代主義敘事風格的探索成為其在遵循傳統的同時開創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