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承德醫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英雄情結始終是美國影片樂于表現的一個主題。美國文化崇尚個人奮斗,他們堅信只要個人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美國夢”,這種文化反映在電影中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電影中的英雄形象能夠激發觀眾深埋心中的英雄夢想,從而給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生活提供繼續下去的力量和動力。
在伊斯特伍德的電影中,早期更多的是塑造傳統英雄形象。以著名的“鏢客三部曲”為例,《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以及《黃金三鏢客》是伊斯特伍德早期電影的代表。在電影中,故事往往都發生在一個西部小鎮上,小鎮被暴力所籠罩,反面人物通常是販賣槍械和酒的私梟,不少人都被他們害得家破人亡。而此時總會有一個或兩個,乃至三個獨行槍手出現,他們或出于私心,或為了正義,以自己的身手或智慧將那些危害鎮民的惡勢力一網打盡,自己也獲得了榮譽或黃金。這三部電影中的英雄形象多是傳統英雄形象,他們往往能夠依靠一己之力除暴安良,維護一方和平,而呈現方式多是暴力、犯罪和槍戰。伊斯特伍德以蠻荒的西部背景為襯托,通過塑造西部牛仔的英雄形象表達了美利堅民族勇于開拓的冒險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部影片在美國電影中逐年減少,然而這類影片卻是美國電影中無法重現的經典作品,影片塑造的粗獷、力量與幽默的英雄形象是傳統英雄形象的杰出代表。
伊斯特伍德中后期的電影中,英雄形象開始發生轉變,轉變為導演的伊斯特伍德開始推崇平民英雄。伊斯特伍德在西部影片《不可饒恕》中,開始思考英雄存在的合理性,質疑暴力能否濫殺無辜,同時也是他西部影片的終結。他在日后電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逐漸轉向普通人,并剖析英雄的內心。
女性一直是文學作品關注的焦點,甚至產生了在創作上具有明顯性別特征和寫作姿態的女性文學。電影藝術產生以來同樣出現了大量從女性角度出發,表達女性思想價值,揭露女性生存現狀和困惑的影片。這些影片或是反映女性對于社會角色的困惑,婚姻和愛情的艱難抉擇;或是表達女性以自身堅強的意志、不屈的奮斗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或是著眼于對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細致刻畫。當女性主義的影響深入到好萊塢之后,眾多導演都開始用電影來表現對男性中心主義的批判,以及男性與女性之間壓迫與被壓迫的主題,伊斯特伍德也在電影中探討了兩性關系的問題。而對其女性主題電影審美特征進行梳理后,則可以得到其對現實的參悟和對宇宙人生的態度,伊斯特伍德同情女性,在給觀眾塑造一個個鐵血硬漢的同時,也在張揚女性的性別特征,其電影中關于女性話題的探索具有代表意義。
伊斯特伍德的電影首先探索了女性的婚姻、愛情。愛情和婚姻是表現女性主題的一對重要存在。女性在愛情中往往能夠獲得自我,愛情中的浪漫和新鮮感能夠使女性在其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而女性在愛情退卻后的婚姻生活中,看到的則是繁雜的家務勞動和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失去了愛情的浪漫。愛情被煩瑣的日常生活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婚姻和家庭的責任。這種責任和愛情之間的選擇困境往往會造成女性生存狀態的困境。電影《廊橋遺夢》就是關于這種選擇的故事,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和兒女離開的四天里邂逅了她的一生摯愛羅伯特·金凱,短短的四天時間讓她畢生難忘。影片中弗朗西斯卡選擇堅守婚姻,而影片的結局則令觀眾陷入深思。面對愛情和婚姻(責任),女性究竟該如何選擇,這是一道左右為難的選題。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戰爭一直伴隨左右。它是群體為了掠奪資源或者維護自身安全所采取的一種暴力手段。從古至今,戰爭從未消失,即使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潮流的當代社會,戰爭依然存在。戰爭多由精英階層發動,并且他們往往能從中獲利,而實際參與戰爭搏命廝殺的卻是普通士兵甚至是民眾,他們被迫參與到戰爭當中,而戰爭本身對他們而言除了恐懼并沒有任何意義。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絕不是簡單的勝利或失敗能夠涵蓋的,戰爭中無論輸贏都是失敗,它以一種暴力的手段帶給參戰國參戰人員不可估量的傷害,這種殘酷的大規模暴力行為足以摧毀人類文化和人類自身。歷經無數戰爭的人類如今開始以一種客觀冷靜的人的角度反思戰爭,反對戰爭,而這也是伊斯特伍德影片表達的深沉主題。
首先,戰爭對于普通士兵而言是一場夢魘。普通士兵在戰爭中的生存狀態,是伊斯特伍德反戰主題電影的一個表現視角,每一位親歷戰爭的士兵更能夠感受到戰爭的荒唐和殘酷。戰爭對于普通士兵來說非生即死,迫使他們贏得勝利的是活下去的決心。對于他們而言,戰爭的意義是虛無的存在,這種虛無存在遠遠不如家中的母親妻兒所帶給他們爭取勝利的決心來得重大。《硫磺島家書》中塑造的西鄉,就著眼于表現他對戰爭的抗拒。他說他們不停地挖掘,其實是在自掘墳墓,他甚至愿意將這座只有臭味和荒草的硫磺島送給美國人,在他眼中硫磺島并沒有戰略地位上的意義,只是一座“太平洋絞肉機”。
其次,戰爭背后是被掩蓋的真相。毫無疑問,戰爭塑造英雄,戰爭需要英雄,然而鮮花簇擁和掌聲歡呼的背后是被人類刻意消解的殘酷真相。從未夢想成為英雄的士兵,接受歡呼和贊賞的背后,是他們面對死亡的痛苦記憶和日后依舊艱難的生活。戰爭是死亡,是每一位親歷者都想忘卻的恐懼,它帶來的殘酷和絕望遠遠不是鮮花掌聲能夠彌補和消解的,日后的每一天他們都要帶著這種記憶負重前行。《父輩的旗幟》就是這樣一部講述“英雄”背后的故事。一面在蘇利班奇峰上飄揚的美國國旗締造了六位戰爭英雄,而其中的三位戰士在不知道自己將成為英雄的時候已然犧牲。剩下的三位戰士以“英雄”的名義在全國巡演為政府推銷戰爭債券籌集資金,然而在他們眼前浮現的卻是戰爭中犧牲的兄弟手足,他們當中有人承受不了對“英雄”的歡呼而一路酗酒最終提前返回戰場,而剩下的兩位“英雄”也不過是在殯儀館和守門人的工作中了卻余生。戰爭留給“英雄”的記憶是當年殘酷的生命冒險,是在他們身邊倒下的同胞。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它展現給觀眾的不只是絢麗的光影和精彩的特技,每一部影片都在講述歷史,傳播文化,剖析人性。優秀的影片透過鏡頭傳達的表象是故事,深層則是導演對于歷史的思考和人性的反思,它通過光影的呈現引導觀眾進行更加深刻的思考,毫無疑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就具有這種尖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其電影主題絕不是以上三個方面所能窮盡的,值得我們進行更為深刻和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