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淼(天津天獅學院,天津 301700)
該片是難得一見的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文藝佳片,它訴說了作為一名傳統藝人對藝術的傳承與堅守,表明了對傳統藝術發展與傳承的認真態度。
20世紀30年代,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無雙鎮,這里興起一民俗,就是在辦喪事時會為故去的人吹奏嗩吶。根據當地的習俗,吹奏嗩吶是在辦喪事時必經的程序,它不僅僅代表著對逝去親人的一種緬懷,更能夠通過演奏曲目的不同表征對逝去親人的德行評價。而影片中也刻意將原本流行在山東、河南等地的這種歡快的民間樂曲改為哀曲。使得影片基調更為深沉、厚重。面對逝去的平庸者吹兩臺嗩吶,而稍有地位者則是演奏四臺,德高望重者吹到八臺,而只有對當地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配以“百鳥朝鳳”。這時樂曲本身的含義已經不止于此,它更像是對逝去者敬仰之情的表白。影片中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該曲目的只有焦三爺一人。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何讓自己的一手絕活傳承下去,成為焦三爺堵塞心頭的一件大事。這時,少年游天鳴出現了。
游天鳴喜愛上了嗩吶這門藝術,作為一種對藝術執著追求的動力,師三爺給予了他師父般的嚴厲與父親般的關愛,更是將一名藝人對藝術精神的向往與追求傳染給了他。隨著游天鳴一天天的進步與成長,他的積極性也越發高漲,直到焦三爺將嗩吶正式交到他手上的那一刻,他才明白嗩吶對于他而言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的依附。而焦三爺望著這位年輕的手藝繼承者也感到尤為欣慰,他的欣慰與滿足更多地體現在對藝術傳承后繼有人的心理慰藉和對徒弟本身情感認同的一種表現。而徒弟游天鳴也的確為此付出了辛苦,他為了能夠早日學會這種本土化藝術形式,自覺地接受著近乎嚴酷的訓練,盡管他并不具有顯而易見的條件優勢,然而他經得起挑戰,經得起訓練,而他到最后也的確沒有辜負師父對他的期待。他極盡所能地學習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注重對藝術的探求,他用他的意志和對藝術的渴望一直期待著能夠親自吹奏心中的“百鳥朝鳳”。當焦三爺鄭重地注視著自己的接班人,并將嗩吶遞給他時,二人的默契,二人的師徒情誼、父子般的情誼到達了巔峰。這也再次證明了游天鳴已經能夠勝任傳承嗩吶這項古老藝術的歷史使命。
影片中不自覺地流露出面對西方社會文化的沖擊,中國古老藝術形式的無力與無奈。然而,這并非就意味著無作為。正如影片中游天鳴一樣,他在面對嗩吶的尷尬境遇時,同樣在感嘆,但他更多的是在積極地面對,并成立了游家班。中國的藝術形式需要發展,它要靠實際的作為來傳承,而不是充滿幻象的等待。這才是穩固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影片《百鳥朝鳳》如此,影片《山河故人》也如此,它們都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面對現代科技文明沖擊下所做出的嚴肅的思考。這也是眾多電影人重視中國傳統藝術屬性所交出的最好答卷。
影片中的畫面是唯美的,尤其是在表現少年游天鳴手拿蘆葦稈來到河邊的那一段。那清澈見底的河水,那專屬于少年頑皮成性的動作,在空曠唯美的畫面中,導演營造出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浪漫氣氛,在山水的交相輝映中,愈發襯托出少年游天鳴的勤學苦練已經成為本片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線。這是一種純天然的美感,色彩、畫面十分有效地傳播出少年游天鳴的可愛,其實這也是游天鳴練習嗩吶功力的一種方式方法。但這種并不帶有感官刺激卻又擁有好多視覺沖擊美感效應,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心,既滿足了觀眾對于美圖、美景的審美心理,又滿足了他們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懷舊心理。一把嗩吶,一個少年,青青的蘆葦蕩,何其唯美,何其完美啊!這完全是一種自然的美感,更是中國文藝片中的典型范式。而這種將中國古老的藝術資源,通過極具美感的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表現出來,它所具有的鮮明與純真的情懷,更是襯托出了影片《百鳥朝鳳》的高度定位。在鏡頭凌亂,商業利益驅使下的各種特效泛濫的年代,該影片還能保持一種清新,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實屬難得。
影片《百鳥朝鳳》乃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天明老先生的遺作,為了這部影片,老先生吸納了眾多有關嗩吶藝術表演的資料,并曾在創作中閉關一個月,只為能夠展現出中國傳統藝術嗩吶的精髓來。老先生最后還是因為過度勞累而走了,這不禁讓人感到無比痛心。而更為讓人痛心的事情則是影片上映后的不盡如人意。由于各種商業片的強勢出擊,以視覺效應最為搶眼的大片深得年輕人的喜愛,于是,影片《百鳥朝鳳》陷入了無比尷尬的境遇。無論是票房成績還是排片率,都不免顯示出作為文藝片力量的薄弱,甚至有種力所不能及的尷尬境地。原本是反映中國最具本土性藝術形式,卻并未受到國人的禮遇,這種現象的發生實在值得我們反思。
然而,就在事情處于難以言傳的尷尬糾結中時,作為制片人的方勵下跪一事卻為本片激起了千層浪。網絡現場直播,真真切切的下跪,這種場景讓許多國人看了心酸,并有眾多網友發問,難道我們中國的傳統藝術就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賺取人們的眼球嗎?這不免讓心有余悸的人將其稱之為“情感綁架”,這也的確為本片帶來了排山倒海般的爭議。其實,該片在制作中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不僅作為導演的吳天明老先生嘔心瀝血、兢兢業業,即便是作為演員的陶澤同樣為了能夠更好地飾演好這個角色,而真的學起了嗩吶,而不是依靠當下許多電影拍攝中慣用的后期合成。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人本身,正如嗩吶藝術,正如這部影片的拍攝。影片中的焦三爺為了他的嗩吶藝術用盡一生,他的徒弟游天鳴同樣如此,而作為本片的導演,吳老先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完美的機器之聲和人聲相較,人聲因情感而更加完美。這就是整部影片中所要追尋的真諦,這就是作為一名藝人的堅守,是對藝術的執著情懷。當商業化的電影制作已經要刷爆人們的眼球時,用心制作的文藝電影才更應受到人們的推崇。
影片《百鳥朝鳳》所映射出來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守望和傳承,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敬仰,它是商業化制作下的一段絕唱。吳老先生嘔心瀝血地完成了這部作品,充分展示出作為一名文藝片導演在種類紛雜的電影市場中所保持的那份真摯與淡定,更表現出他作為一名老電影人的執著與前行。他的影片充滿了人文關懷,也充滿了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傳承的期待。可以說,他已經將自身與影片中的少年游天鳴融為了一體,他們都是為了藝術而執著的人,為了藝術而窮盡一生的人。他們都為創設中國傳統文化語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與借鑒之路。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中國文藝影片,它的傳承與發展是需要商業策略加以宣傳輔助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中國文藝影片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