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茹 那曉祥
(1.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2.寧夏電影制片廠,寧夏 銀川 750021)
《聽見下雨的聲音》(2013)是著名詞人方文山的導演處女作。在歌詞創作中,方文山已經表現出了吐故納新,在現代性之中展現民族性的特色,而在電影中,這一點也得到了繼承和加強?!堵犚娤掠甑穆曇簟分袧B透著意境美學,體現著方文山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努力。而從國產電影的角度來說,積極地為電影營造審美意境,也是一條有效提高電影藝術品格的途徑,是所有導演努力的方向。方文山以《聽見下雨的聲音》證明,導演在藝術經驗上的缺乏,并不意味著他們就不能將傳統審美意境融會貫通到現代電影藝術之中,甚至在電影中展現個人風格。因此,對《聽見下雨的聲音》中的審美意境進行解讀,并不僅僅是對方文山這一非專業導演進行了解,更是一種對中國電影的進取之路的探尋和透視。
宗白華認為:“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作為當代的優秀詞作者,方文山顯然是深諳此道的,當他以影像的方式來講述自己編寫的故事時,首先賦予故事的是纏綿悱惻的深情,這是電影打動人的關鍵之處,而在此之外,方文山還注重為情感的敘述增添一重超曠空靈境界,讓原本平凡無奇的,觀眾極為熟悉的男女愛情上升到更高的、更具有欣賞意義的層面。
方文山的電影處女作很容易被用來與他的合作密友,歌手周杰倫自導自演的兩部電影《不能說的秘密》(2007)和《天臺愛情》(2013)進行對比。人們不難發現,同樣作為非科班出身,并且在藝術品位上高度類似的兩人在電影中有重合點,如在人物的設置以及對愛情故事的編織上。但是二者的區別也是十分明顯的,作為一個古典文化的愛好者,方文山是喜歡給自己的作品進行“留白”的,含蓄、內斂便是方文山電影區別于周杰倫電影的地方。正如方文山所推敲的歌詞一樣,他所想要傳達出來的情感一定是隱藏于某種意境之中,需要觀眾慢慢去領悟的。這種“欲說還休”的特點在影像化、直觀化的電影中因為需要“收”而表現得更為明顯。
例如,在電影中阿倫總共有兩段感情,一段便是觀眾能看到兩人相識、相知乃至分手的,和雨婕的這段感情,而另一段則是在此之前的和莎倫的糾葛。莎倫在初登場時,是在上海拍攝寫真,此時的莎倫已經是一位名聲在外,在大陸和臺灣之間不停趕通告的搖滾女星了。而阿倫給觀眾的印象,則還是一位地下樂團的歌手,甚至阿倫的樂團都沒有正式的名字,直到在找到漢服社做潮T時,才隨意取了個“給一個說法吧”的名字。觀眾一開始是無法將阿倫和莎倫聯系起來的。而隨著情節的展開,觀眾就可以看到,原來莎倫在成為搖滾天后之前,就是阿倫樂隊的吉他手。阿倫曾經在一個情侶掛滿同心鎖的地方掛了一個鎖,為此還曾遭到其他團員的調侃。但是在“給一個說法吧”的另外一位女性團員Vicky忍不住問已經功成名就的莎倫當年她和阿倫為什么要分手時,莎倫說的是“因為年輕”。兩人之間真實的分手原因,究竟是因為性格不合,抑或是在藝術道路上有分歧,都是無跡可尋的。而在阿倫因為大邦的離隊心情不佳,又和其他團員發生爭吵后,在酒精的影響下和莎倫又一次發生了關系。此時方文山也選擇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表現方式,一是酒醉的阿倫在看到莎倫在床邊照顧他時,忍不住吻了莎倫;二是阿倫對雨婕說,他這幾天不敢來見她,因為一見到她,他就會有罪惡感。阿倫和莎倫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是需要觀眾自己想象的“虛寫”,電影中沒有任何激情畫面,這保證了整部電影清新、唯美的基調不被破壞。
而莎倫在電影中則擁有兩種形象:一是曾經梳著麻花辮,青澀的學生時代打扮,二則是在成為搖滾明星后的成熟濃妝。莎倫在兩種形象的跨越過程中實際上經歷了一個事業上的蛻變過程,她究竟曾有過怎樣的經歷而獲得了阿倫等人沒有獲得的成功,這其中有怎樣的酸甜苦辣,也是方文山選擇進行“留白”的地方。顯然,莎倫的成功之路有可能伴隨著某種常人未必愿意付出的代價,對其進行回避,一方面避免了電影的枝節過多,另一方面也關系到電影對愛情的美好、純真定位不被破壞。而在結局方面,方文山同樣有意制造了殘缺。觀眾很難從電影最后給出的信息中看出雨婕是否與周以樂在一起,甚至難以看出雨婕的前男友小四是否因為車禍身亡。而阿倫和莎倫的關系則以莎倫的一句“順其自然”作結,這使得電影具有更多的靈動空間,使其不致落入人物一一配對的“大團圓”俗套。
方文山在《聽見下雨的聲音》中大量使用了他所熟悉的“中國風”元素,如穿插在劇情中的,由雨婕寫出來的繁體詩句、墨韻等社團的漢服展示、軟筆書法藝術、古箏彈奏、太極拳等,但是這些只可以被稱為意象,而非意境。意境的一大特征便是情景交融。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边@一論斷盡管最初被用于論詩,但是在電影藝術中也是適用的。首先,電影中用以表現景物的畫面(包括空鏡頭與非空鏡頭)都是主創主觀意志的載體,客觀景物肩負著幫助主創表情寄意的任務;其次,這又涉及景物對電影中人以及觀眾的情感影響。主創能夠統攝起銀幕內外人對同一客觀事物的情感,預設觀眾能夠在面對這一景物時產生與電影中人一樣的情感波動。一言以蔽之,只有實現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相輔相成時,畫面才是具有靈性的,而當情與景處于分離狀態時,意境也就無從談起。
實現這種情景互為映襯效果的要旨在于和諧。溫克爾曼曾經直接將美與和諧等同,認為美的產生便是最高的和諧。在美學理論中,和諧也被認為是優美這一審美基本范疇的最大特征。和諧的類型是多樣化的,而在《聽見下雨的聲音》中,情景交融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上。
例如,在電影中雨景反復出現,成為電影中最重要的場景之一,也呼應了片名。雨的出現并不僅僅是服務于畫面美感的營造,還帶出了人物在電影中的每一次情感高潮。如阿倫和雨婕進行了一段時間的交往,由于雨婕的聽力殘疾,兩個人都沒有勇氣將這段感情深入下去。而一場雨的突然到來,則讓阿倫毫不猶豫地脫下自己的外套遮擋住兩個人,隨后兩人開始了在雨中的奔跑。在此之后,兩人開始了牽手和擁抱,從約會對象而成為正式的男女朋友。雨景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而它所具有的美感以及對感情的影響,則是需要電影人不斷去尋找和體驗,并以特別的鏡像效果來進行表現的。在電影中,清凈的道路、綠油油的植物以及蒙蒙細雨,是方文山的“立象”,而兩人在雨中開始真正的依偎依靠,才是方文山的“盡意”。在阿倫無法用自己擅長的音樂和妙語連珠來打動雨婕,又不敢采取別的肢體語言時,一場雨及時地消弭了兩人之間的距離。又如在結識阿倫之前,雨婕還擁有聽力時,她與前男友小四的初次邂逅也是在一個雨天。當時還在上高中的雨婕因為下雨而被困在一個雜貨店的屋檐下,小四也同樣在此避雨。出于尷尬,雨婕只好抬頭看屋檐上的雨珠,而小四則從雜貨店的紙箱中找到不少瓶瓶罐罐,將其放在屋檐之下敲打,利用雨水使其發出不同的聲音,逗樂了雨婕。在這個過程中,兩人沒有語言交流,但是觀眾可以感受到“象外之意”,即兩顆心的靠攏,因為雨婕是一個寧靜恬淡的女孩,并不會主動與男性攀談,但是她確實是小四的知音。另外,雨婕因為小四的摩托車出車禍而失去了聽力,而她最初與小四的相識也是因為聽力,這樣的設計實現了一種前后的呼應,同時此處展現的是雨的聲音之美,與前述場景所展現的雨的視覺之美并不重復。
前述所提到的無論是在敘述上擁有充分的“筆墨未到處”,抑或是在畫面上和諧的情景交融,都是電影營造審美意境時的常用手法,換言之,這種美學原則并不是方文山的專屬。但是當我們針對電影的結局來分析時,就不難發現方文山終于在此打上了極具鑒別意義的個人印記。方文山設計電影在各人的回憶場景中結束,通過這些不同視角的回憶的剪輯,觀眾恍然大悟,原來電影中的四個人——雨婕、阿倫、周以樂和莎倫的生命軌跡早在正片開始敘述之前就有過交集。單純地制造人與人之間的巧合在電影藝術中也并不新鮮,而方文山這一設計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人物的命運被塑造為一個輪回,觀眾不得不重新回憶之前的劇情,發現他們之間情愫的萌生以及后來情感的走向等,都帶有命中注定的意味。并且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牽一發而動全身地影響了其他人,這樣命運和命運之間、情感和情感之間形成對話,觀眾在電影已經走到終點的時候,又被帶進了一個愛情、友情彼此糾纏的空間,從而為主人公而喟嘆,這可以說對于初次執導筒的方文山來說,是極有標志個人風格、強化電影的“文學性”的意義的。
在這段互文中,四人的交集如下:(1)小四和雨婕在一個下雨天約會,周以樂看到了在車站等待男友的雨婕,為她臉上的幸福所感動,拍攝下了一張照片,并回去臨摹;(2) 阿倫在一家CD店挑選CD,和同樣喜歡音樂的店員莎倫一見鐘情;(3)雨婕要給小四驚喜,進店購買CD,阿倫沒有看見雨婕,雨婕和莎倫交談,莎倫盛贊雨婕挑選的那張周杰倫CD是已經絕版的經典;(4)雨婕重新坐上小四的車,兩人被面包車撞倒,周以樂目睹了車禍并上去救護了倒在雨水中的雨婕,從此成為多年來鼓勵雨婕的筆友。此時,劇情就已經從敘事層次上升到了詩意層次,劇情意義之外的抽象意義被建構起來。觀眾在其中看到的并不僅僅是人和人的彼此相愛,還看到了一種命運的美好、除了車禍以外,這一段具有藝術假定性的影像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融洽、溫馨而富有善意的,也正是他們各自的美好和善良使得后續劇情得以展開:沒有周以樂和雨婕的溝通,雨婕就難以走出陰影,也就不可能出現在墨韻漢服社中與阿倫相識;而也正是阿倫與莎倫之間的過往,又使得周以樂能夠陪伴雨婕去新加坡做了恢復聽力的手術,并牽起了雨婕的手,成為唯一一個見證了雨婕聽力失而復得的人。
《聽見下雨的聲音》被認為是一部很“方文山”的電影,這無疑指的是其有作者電影的意味。而方文山在電影中書寫個人風格的最重要方式便是對審美意境的營造。電影的審美意境體現著導演對人、事、感情等的深刻理解,同時也反映了人對人生的詩性把握和超然高妙的態度。而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從具有優秀審美意境的電影中得到的并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還有微妙的美感甚至是一種主體宇宙體驗?!堵犚娤掠甑穆曇簟吩跀⑹潞彤嬅嫔隙紕撋嗣烂畹囊饩?,這主要表現在敘事的虛實相生、場景設計的情景交融以及人物關系介紹上的互文式書寫上。可以說,方文山盡管并非專業電影導演出身,《聽見下雨的聲音》中仍然有不少稚嫩之處,但是就對中國古典美學原則的體現以及對方文山個人藝術旨趣的彰顯上,影片是可圈可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