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飛(吉林動畫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商業電影市場正在發展中經歷轉變,好萊塢電影不再獨霸全球,華語電影逐漸生成了自己的文化藝術個性,至少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中擁有了話語權。騰飛中的中國商業電影市場改變著產業結構,劇作類型豐富,多元化創作層出不窮,觀眾對國際大片并沒有絕對的好感,對中小成本電影具有更寬的接受維度。如今的國產動畫面臨著轉型的艱難選擇與考驗,回歸民族動畫創作的目標尚未實現,動畫電影市場的發展與轉變進一步對國產動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好萊塢動畫和日本動畫對國產動畫始終存在“模板效應”,國產動畫始終沒能在迅速膨脹的商業電影大環境中開創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國產動畫亟須在創作思維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做出改變,反思現狀,放眼未來,把握當下主流文化語境,以適應轉型中的商業電影市場以及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品位。
中國動畫曾經有過輝煌時期,萬氏兄弟與一眾中國動畫人最大限度地開發了民族文化,打磨出中國動畫的藝術個性。然而,淋漓盡致地詮釋著中國民族文化的中國動畫逐漸消失在世界動畫舞臺,在好萊塢動漫和日本動畫的打壓下,徹底成為歷史的記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動畫徹底走入創作低谷,中國動畫人逐漸迷失在進口動畫制造的美學風潮之中,面對進口動畫充滿新奇的創作內容和藝術形態,有著古色古香的民族美學的中國動畫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當中,中國動畫人慢慢意識到一味的模仿并不能令中國動畫“起死回生”,“中國動畫學派”創造的美學形式依舊具有競爭力,唯有具有民族個性和風格的中國動畫才能真正具有藝術高度,也才能真正生存下來。
原創—模仿—回歸,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至今的中國動畫有著鮮明的創作路徑。在新世紀的這十幾年當中,騰飛的中國電影市場經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電影的創作和發展,相應地也帶動了中國動畫的發展,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動畫也在積極探索前進的方向。于是,“中國動畫學派”的輝煌成績不禁成為中國動畫人的創作標桿,回歸民族創作成為新的創作目標和藝術責任。一味地模仿和抄襲并沒有為中國動畫帶來任何起色,中國動畫始終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回歸民族動畫創作,是從創作思維上扭轉創作方向上的錯誤,重新樹立中國動畫的藝術個性,使其在國內和國際電影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想要重現《大鬧天宮》的美學風采,《魁拔》專注于挖掘民族文化、尋求新意,《大魚海棠》將傳統文化改良出了新的味道,這些都是中國動畫在創作思維上靠近“民族文化創作”的杰出作品。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動畫市場環境在改變,觀眾的審美趣味在改變,中國動畫面對的不僅是創作思維的回歸,更是需要在回歸民族創作的同時做出審時度勢的改變,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轉型時期。正如《魁拔》在傳統文化上的刻意發掘,《大魚海棠》專注于民族文化的“堆砌”,這些都需要結合觀眾的審美趣味和文化流變,才能真正做到符合市場要求和觀眾要求。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多種意識形態的結合體,商業藝術更是如此,是遵循著一定的模式將文化與美學相結合。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夠承辦全球電影市場,正是在于其研發出的創作模式是與商業市場無比契合的。商業氣息濃厚的好萊塢動畫也同樣如此,都是在一定的創作模式和商業邏輯之中創作的產物,觀眾的審美趣味、當下的文化內容、當下的美學方向等都被納入創作考量范疇。對于始終沒能把握住市場的中國動畫而言,其缺少的就是固定的、成熟的創作模式,沒有把握住觀眾的審美方向和市場的需求點究竟在哪兒。
20世紀的中國動畫基調統一,風格獨立,創作目標明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藝術形式都在這些“美術片”中得到了體現。萬氏兄弟等人創造的動畫作品引領了當時的美學潮流,告訴人們究竟什么樣的動畫作品才是具有審美價值的。經歷了進口動畫沖擊與洗禮的中國動畫市場環境已經不再單純,更復雜的市場環境讓動畫創作者考慮的方面也多了起來,尤其是愈加商業化的影視藝術市場,不僅談創作,更要談商業利潤,這些都急迫地要求中國動畫人研究出符合中國動畫市場情況的商業創作模式。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是中國動畫轉型時期的特殊產物,無論是影片上映前期的大規模營銷活動,制造的線上線下的輿論熱點,還是影片重啟《西游記》的動畫IP,建立該片與《大鬧天宮》的內在聯系,都說明中國動畫正在從閉門造車的窘困情境中走出,正在像好萊塢電影一樣探索著商業創作的模式路線。前期宣傳的輿論攻勢制造了“民族動畫的回歸論調”,首先將情懷賦予還沒有看到電影的觀眾,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觀影,而觀眾看到的動畫本身也是極力塑造中國動畫形象,盡可能地摒棄了美國動畫和日本動畫的影響,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動畫人的努力。因此,《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不僅在創作風格上貼近民族文化核心,同時也在前期宣傳、后期營銷上做足了功夫,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創作模式。
然而,創作模式不僅是指“營銷+創作”,更是指在創作過程本身是如何有機地組合不同元素,最終完成一部觀眾滿意的作品。好萊塢動畫往往宣揚的是美國文化,其中不乏個人英雄主義等內容,幽默風趣,老少皆宜。日本動畫則專注于細致的個人情感書寫與大愛哲思,有著強烈的日式美學風格。然而,即便是相對成功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內容依舊略顯單調,并沒有在保證基調統一的情況下均衡地融入多種元素,這就造成了這些國產動畫并沒有提供給觀眾審美滿足與享受。如何建立一個成熟的創作模式,合理配比愛情、友情、親情、快樂、悲傷、緊張、舒緩等多種多樣的內容與情緒,是需要中國動畫人不斷反思、總結經驗的。
因此,反觀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也同樣做足了商業營銷和民族化創作,從《莊子·逍遙游》《山海經》和《搜神記》等文學著作中汲取傳統文化元素,卻輸在了故事內容和人物設定的不合理,并不具備普適性的情感特征,只是在傳統文化的包裝下,導演一味地講述著自己的情感與幻想,并不能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這也是該片缺乏一個成熟的商業創作模式支撐的表現。
如今的中國動畫已經不能單純地局限在“回歸民族化創作”,面對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國動畫需要做出更多的轉變,從創作思維到創作模式都要根據現實情況改革。轉型期的中國動畫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得到了更多的機會與挑戰,一方面蓬勃的市場環境能夠對中國動畫的創作起到支撐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雖然如今的動畫人無法像“中國動畫學派”那樣單純地、不必擔心商業利益地進行創作,但是商業化的動畫電影市場也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冷靜的反思、大膽的想象、謹慎的創作,擺在中國動畫人面前的是更加艱巨的難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已經產生了積極的創作效應與里程碑式的意義,堅持原創,大膽實踐,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迎來中國動畫新的創作巔峰,中國動畫也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具有更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