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洲
(石家莊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近代中國電影業界在十四年抗戰中為宣傳抗日做出了貢獻。部分電影雜志,刊登了一些抗戰歌曲,包括軍歌作品,或者以新聞形式記錄當時文藝人士的愛國行動,宣傳了保家衛國的思想。電影藝術以故事和歌曲的形式傳播了抗日思想,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電影中的軍歌尤為珍貴,通過這一藝術形式,促進了軍歌在人民大眾中更為廣泛地傳唱,激勵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御外侮,鼓舞了抗戰必勝的信念,成為永恒的精神經典。
中國第一份正式的電影雜志是出版于1921年的《影戲雜志》,1933年到1935年期間,電影雜志數量增長較快,截止到1949年,國內共六七百種電影刊物,①但是目前能見到的原始文本較少,從十四年抗戰期間的電影雜志來看,保存至今的大約是以前的二十分之一。②盡管如此,我們也能從有限的刊物中發現編者與作者的愛國熱情,他們的宣傳主要有以下兩種:
例如,《電影·演劇年》的1935年卷第1期刊登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中國電影(上海)》1937年第1卷第7期發表《以蘆溝橋作題材:寫劇本和歌曲》,文章報道了冼星海譜曲、塞克作詞的《保衛盧溝橋》;另有一些電影雜志也刊登了歷史故事中的軍歌,例如電影《木蘭從軍》的插曲、電影《海國英雄插曲》“鄭成功之歌”以及以薛平貴為題材的戲曲唱段等。當然,電影雜志不只是刊登抗日軍歌作品,亦有其他的鼓舞抗日的歌曲與評論。
例如,《中國電影(上海)》1937年第1卷第8期刊登的文章,標題為《大公賑災聯合公演,“國防歌曲播音同志會”唱出雄歌六支,一支支悲壯熱烈!“上海劇社”螞蟻劇社等演出名劇五闋,多半是救亡抗敵!》,文章記載國防歌曲播音同志會和劇社演唱的歌曲有救災歌、拉犁歌、熱血歌、船夫曲、空軍歌等;《電聲(上海)》1937年第6卷第5期的文章,題名《持勞師之旗,赴國防前線,高唱救國軍歌,興奮至于淚下,陳波兒在平掀起了愛國熱情,得宋哲元將軍之助,二十日出發赴綏,擬演劇本三個,已交秦德純市長審查》,文章記載中國學院女生開同樂會,陳波兒等人高唱《救國軍歌》《義勇軍進行曲》,扣動心弦,以致流淚。陳波兒等人發動民眾參加赴綏遠抗日前線的慰問演出,積極報名參加的團員以清華、燕京大學生居多,向市長呈送審查的劇本有《放下你的鞭子》等作品。陳波兒從事左翼戲劇活動,1934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電影處女作《青春線》,后與袁牧之共同主演《桃李劫》獲得好評。1937年8月,她在南京由李克農、葉劍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當時的電影雜志不僅記載中國的抗戰軍歌,也有美國反法西斯的軍歌,例如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后,美國軍方邀請作曲家歐文柏林制作新的軍歌。1942年7月4日,正值美國國慶日,歐文·柏林新作歌舞劇《從軍歌》(ThisIstheArmy),在紐約百老匯第一次演出,掌聲雷動,觀眾一直不肯散去。上述史實,《今日電影》1944年第36期曾刊登文章有過較為詳細的介紹,文章標題為《從軍歌的制曲家歐文·柏林》,作者署名碧薇。文中指出無數美國青年在歐文·柏林的歌曲感召下積極入伍,已有華納影片公司將《從軍歌》攝成五彩影片,即將在光明大戲院演出。歐文·柏林是美國建國以來最知名且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二戰”期間,他寫作以軍隊為背景的歌舞劇(ThisIstheArmy)尤為經典。這出戲在美國各大城市及歐、非、澳、南太平洋各軍事基地巡回演出,名氣相當大。《今日電影》1944年第36期還曾經發表《從軍歌全部收入都捐獻美國陸軍》的消息。電影期刊《星華》雜志于1937年第2卷第15期刊登余公英的文章《北平實行地方檢查:起因于看電影的觀眾大唱救亡歌》,文章介紹北平觀眾在看電影前因唱軍歌與救亡曲,而被當局以妨礙場內秩序的罪名,嚴予取締。北平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不久后被日軍占領,此后8年在日軍的控制下,這則新聞反映了淪陷區人民不屈的愛國精神。
從現存雜志來看,與同時期其他類型雜志上大量發表軍歌作品相比,電影雜志發表軍歌或刊登相關新聞并不算多。作為一種興起時間不久、依靠最新科技支撐的藝術,電影主要流行于城市,尤其以上海為重要基地,電影雜志以刊登劇本、報道電影與明星為主要內容,在辦刊地域上也以上海等城市為主。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后,中國上海及其他一些大城市淪陷,這些都造成了電影雜志和電影在宣傳抗日上受到局限。
在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電影運動中,藝術家們創作出了70多部優秀的影片,例如《漁光曲》《新女性》《大路》《馬路天使》《十字街頭》《迷途的羔羊》《夜半歌聲》《壯志凌云》《狼山喋血記》等。中共電影小組領導的電通影片公司,雖然僅生存了不到兩年,卻拍攝出《桃李劫》《風云兒女》《自由神》《都市風光》4部很有影響的影片。1938年初,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并發表宣言,出版《抗敵電影》月刊,原來的漢口攝影場擴充為“中國電影制片廠”,這個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制片廠,在武漢淪陷前的半年多時間里,先后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八百壯士》,以上電影的很多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為當代人淡忘,然而,這些電影中的歌曲尤其是軍歌,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綿延流傳,為今人所喜愛。很多軍歌有著國際影響,意義深遠。
1933年春,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奉命防守喜峰口,拉開了長城抗日的序幕。上海職員孫培元(筆名麥新)特意為二十九軍大刀隊創作了《大刀進行曲》,這首歌不僅在二十九軍等部隊中傳唱,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傳唱過程中上海群眾將曲調與歌詞稍作變動,麥新采納了大家的改動意見。③1937年《大刀進行曲》成為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
歌曲的傳唱與改動最能說明社會意識,人民群眾將共產黨在東北領導的抗日義勇軍作為榜樣,歌詞體現了全國人民的團結以及氣貫長虹、廣闊豪邁的家國情懷。十四年抗戰中,國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不計前嫌,攜手合作,共赴國難,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感于1937年淞滬保衛戰中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痛擊日軍,1938年7月,陽翰簽、應云衛創作影片《八百壯士》,夏之秋為電影《八百壯士》譜寫主題曲《歌八百壯士》,桂濤聲作詞。抗戰期間夏之秋等文藝家們在南洋演出時,《義勇軍進行曲》《歌八百壯士》等歌曲,《放下你的鞭子》《揚子江暴風雨》等劇目,受到了熱烈歡迎,演出全部收入捐獻給了祖國的抗戰事業。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寧愿死不退讓,寧愿死不投降。我們的國旗在重圍中飄蕩,飄蕩……”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為了祖國利益不惜流血犧牲,這種崇高精神鑄成了我們的國魂,高高飄揚在四行倉庫上方的國旗正如永不磨滅的中國精神高揚,隨風滌蕩著百年間飽受屈辱的中國人心,振奮著中華兒女的精神。歌曲鼓舞了必勝的信念,以多次重復的“中國不會亡”強化著這種意識,反映了中國人偉大的民族意志與抗敵信念。
1937年,賀綠汀在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山西臨汾一帶創作出《游擊隊歌》(詞曲作者均為賀綠汀),1937年春,在山西臨汾劉莊由作者親自指揮首演,朱德、彭德懷、賀龍、劉伯承、任弼時等高級將領對此高度評價,剛在平型關打了勝仗的685團團長楊得志專門邀請賀綠汀到駐地教唱。之后不久,《游擊隊歌》在《自由中國》與《戰歌》雜志刊出。1940年,電影《青年中國》以《游擊隊歌》作為插曲。
這首歌曲反映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游擊隊員英勇、團結,雖然生活物資與軍事物資匱乏,但是機智英勇的游擊隊員在不斷戰勝敵人的過程中獲得有利的資源,歌詞最后表現了保衛每一寸國土,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游擊戰在中國共產黨的武裝斗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樹林里,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在高高的山崗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將游擊隊員比喻為高山深林中的飛行軍,作者對游擊戰分散、集中和轉移的靈活性做了詩意的敘事,表現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與浪漫的英雄主義豪情。
《畢業歌》是電影《桃李劫》的插曲,聶耳譜曲、田漢作詞。《桃李劫》1934年出品,是中國最早以有聲電影手法創作的電影。《畢業歌》鼓舞學生從軍,“我們是要選擇戰還是降?我們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場!——同學們!同學們!快拿出力量!擔負起天下的興亡!”歌曲訴說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擔當與責任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義勇軍進行曲》是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聶耳譜曲、田漢作詞,《風云兒女》于1935年由上海電通公司拍攝出品。電影中的詩人辛白華從阿風主演《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好友梁質夫犧牲的事件中感受到了保家衛國的責任,從而舍棄悠閑的生活,奔赴抗日前線。辛白華曾自己創作長詩《萬里長城》,這最后一節便是片尾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之一。抗戰中,美聯社記者愛潑斯坦曾在他的抗戰報道集《人民之戰》中專列一章介紹中國的抗敵歌曲,尤其是《義勇軍進行曲》的傳唱,文中記敘從前線到大城市,從城市到最遙遠的鄉村,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首歌,都會唱,并指出“它的曲調,它的字句,是從中國人民的心靈深處迸裂出來的,是從中國屈服時期的黑暗現實中爆發出來的”④。
新中國成立后,《義勇軍進行曲》先是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后又正式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這是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史實。“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急切強有力的音符傳達了無比堅定的抗敵意志。“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歌詞反映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民族氣概。類似的唱詞在1937年老電影《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中有所表現,《四季歌》由田漢作詞、賀綠汀作曲、周璇原唱:“冬季到來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筑出長城長,儂愿做當年小孟姜。”周璇的歌聲代表了遭受敵人入侵時底層民眾不甘屈辱的呼聲,十四年抗戰中這種表現抗日思想的抒情歌曲很多,但是軍歌更為直接集中地反映了一個民族在國難時抗御外侮的精神氣質。十四年抗日戰爭中,是千千萬萬愛國將士與廣大人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用生命和鮮血反抗外來侵略,使中華民族浴血重生,鳳凰涅槃,從而煥發新的活力與偉大的生命力。
以上軍歌的創作均以時事為創作素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其意義在于鼓舞抗日救國,喚醒各階層民眾參與戰斗,激發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軍歌代表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的錘煉和升華,代表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以上軍歌在當時已經是流行歌曲,在后世已成為經典,必將代代傳承。
注釋:
① 謝其章:《被人遺忘的民國電影刊物》,《書屋》,2005年第4期。
② 2013年5月上海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主編《民國時期電影雜志匯編》,收民國時期20年代至40年代的主流電影期刊73種,抗戰十四年期間的電影期刊約有30種,上海圖書館是收藏民國期刊報紙雜志的重鎮,其中,尤以民國時期電影雜志收藏的系統、豐富而享譽海內外。這套書是當前能見到的最豐富的匯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③ 孟波、喬書田:《音樂愛好者》,節選自《麥新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④ [波蘭]愛潑斯坦:《抵抗之歌》,選自《人民之戰》(第二章),劉漣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