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鴻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百鳥朝鳳》以嗩吶隱喻新時期傳統文化的境遇與命運,蘊含著一種深切的文化鄉愁。電影對漸逝漸遠的傳統文化予以一種深情的懷念。懷念傳統文化里的道德承載,也懷念傳統文化的秉承與堅守。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出文學表達與文學意蘊的關系,用了一個“隔”與“不隔”的理論,“狀景如在目前”即為“不隔”,否則即為“隔”。①實則“不隔”即為貼切、恰當,也就是語言表達與要表達的情狀相吻合。“隔”即為不夠準確,尚存距離,語言表達與要表達的情狀儼然不夠妥帖,有一定的隔膜。袁宗道在《論文》有言:“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輾轉隔礙,雖寫得暢顯,已恐不如口舌矣,況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論文曰:‘辭達而已。’達不達,文不文之辨也。”②語言表達與表達意圖如此,電影語言表達與電影意圖亦如此。力圖以表達文化鄉愁為主題的吳天明導演的力作《百鳥朝鳳》,也同樣存在著“隔”與“不隔”的藝術表達問題。
作家肖江虹2009年寫的《百鳥朝鳳》發表在《當代》上,小說以第一人稱“我”(游天鳴)的視角講述了學習嗩吶和成為傳統嗩吶藝人焦三爺衣缽傳人的故事。藍玉與天鳴競爭衣缽傳人,敗下陣來,最后藍玉被焦三爺攆走,天鳴正式開始學習“百鳥朝鳳”。小說到此便戛然而止,結局成為小說情節發展和矛盾沖突的高潮。顯然小說講述的故事過于單一,線索也無太多波瀾,更沒有深切的文化背景。改編成電影后,相當于對小說進行了續寫。小說僅僅停留在單一線索層面,尚且是屬于“隔”的狀態,缺乏深切的現實關注,特別是對于文化命運的關注。吳天明導演則借助電影《百鳥朝鳳》,通過電影語言,使得主題從小說的表層向縱深處推進,觸及社會變革過程中人的選擇、人對文化的選擇,乃至人的精神追求的變遷軌跡,體現了巨大的文化反思力量,直抵人心,屬于“不隔”的狀態。
電影突破了小說的表層向深層進發,將小說的單一主題推向復雜多元的主題。通過傳統嗩吶在新時期遭受的挫折和挑戰,拷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與沖突,顯現了新舊兩個文明的對抗與沖突,嗩吶成為這一沖突的象征之物。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和選擇,特別是現代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和破壞,致使傳統道德淪陷。在世俗的眼里,似乎一切都淪陷到按照錢的意志辦事的泥潭里。從選擇大義的文化,到選擇大利的文化。如何面對被解構了的文化與文明,顯然提到了現代知識分子反思的層面。
小說在選完徒弟的階段就已經結束,藍玉回家,天鳴留在師父身邊正式開始學習“百鳥朝鳳”。電影在這里卻是剛剛開始,八百里秦川上的無雙鎮,嗩吶匠人焦三爺選徒弟一節,是電影敘述當中真正矛盾的開始。薩特在《什么是文學》中說:“人們不是因為選擇說出某些事情,而是因為選擇某種方式說出這些事情才成為作家的。”③文學的本質在于言說的方式和手段,電影何嘗不是如此?選擇何種電影語言去講述故事,也同樣注定其成為什么品次的作品。
《百鳥朝鳳》是想借助嗩吶匠人的命運起伏,隱喻傳統文化的遭遇。“嗩吶”在過去世界里尊享的禮遇與現在的冷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舊文化遭遇了新世界,是繼續傳承,還是就此淘汰?電影在結尾部分,以政府出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給舊文化一絲光亮,承認了其存在的價值,但已是“明日黃花蝶也愁”的境況。
首先,電影鏡頭對傳統文化精神和傳統倫理道德表達的“不隔”。小說的開始部分就闡明了“百鳥朝鳳”的意義。“百鳥朝鳳”舊時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宋代《太平御覽》記載:“海州言鳳見于城上,群鳥數百隨之,東北飛向蒼梧山。”就如《論語·為政》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④“百鳥朝鳳”的畫面儼然就是一個群臣朝拜的場面。“百鳥朝鳳”在民間文化里,成為對于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的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獲得“百鳥朝鳳”。電影《百鳥朝鳳》用“百鳥朝鳳”的意象隱喻了人類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頂禮膜拜,并把傳承人生倫理道德看作維護社會秩序乃至彪炳人類精神的哲學層次。嗩吶藝人堅守的只對逝者中的德高望重的人吹奏“百鳥朝鳳”的規則,恰恰是民間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與擔當。影片設置了一個場景,在金莊查老爺子的葬禮上,查老爺子的長子為了在葬禮上給已經逝去的父親吹奏一曲“百鳥朝鳳”以示敬仰,特意率領眾親屬齊刷刷地給焦三爺的嗩吶班子跪下,并說“錢不是問題”,焦三爺則輕輕地回了一句“不是錢的問題”。兩個人物的臺詞象征著兩個時代的不同價值取向,兩個人物的臺詞里也深切地隱藏著時代精神的變遷。查老爺子的長子代表著“錢不是問題”的時代,焦三爺代表著一個“不是錢的問題”的時代,二者的沖突與矛盾,形成鮮明的對峙,最后則是代表著一個“錢不是問題”時代的查老爺子的長子,在“不是錢的問題”面前退縮了,率領眾親友悻悻而去。焦三爺之所以拒絕吹奏“百鳥朝鳳”,因為他知道查老爺子生前在金莊當了四十多年的村長,把“張、王、錢、李”四大姓都擠對走了,才使查家成為金莊的第一大姓。故而在焦三爺所代表的民眾眼里,查老爺子不配“百鳥朝鳳”。這個小小的場景,隱含了一個嚴肅的道德追問。正如《論語·八佾》記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⑤佾本來是指奏樂舞蹈的行列,象征社會地位的舞樂等級和規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則為六十四人。按照周禮規定,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卻用八佾。孔子對這種破壞周禮等級的僭越行為表達了不滿,因此,孔子慨嘆季氏的背禮之道,以喻后世,僭越之道起于微小。電影中的焦三爺在堅守著傳統道德,而有錢的查老爺子的長子則試圖突破原有的倫理道德,按照錢的意志辦事,可謂有錢就任性。堅守傳統道德的焦三爺恰恰就不買錢的賬,而是按照傳統鄉約的道德意志辦事,可謂“不是錢的問題”。影片通過這一獨特的場景敘述,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金錢對于傳統道德的破壞予以深刻的批判。
其次,電影畫面與電影主題的“不隔”。影片里優美淳樸的西部鄉村畫面與人性本真相得益彰。從影片敘述“天鳴、藍玉學嗩吶”“焦三爺選嗩吶接班人”“嗩吶班子拒絕演奏百鳥朝鳳”“嗩吶與西洋樂器對峙”“眾徒弟放棄嗩吶去謀生”等一系列的場景故事,我們不難發現,前面場景的慢生活,靜謐而安詳;后面場景的快生活,浮躁而雜亂。電影都在用畫面去表達自己對于兩個時代特征的獨特感受和理解。天鳴接班,藍玉離開,正是兩個鏡頭、兩個時代、兩個色彩、兩個氣氛的分水嶺。電影一直用自己的鏡頭去追述兩個時代特有的色彩和節奏。比如焦三爺帶著天鳴、藍玉在黃河的蘆葦蕩里向自然學習百鳥發聲,模擬萬物的聲響的場景,正是契合了藝術必須進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天鳴練習氣力,吸水成功后,影片中出現了“鷹擊長空,魚躍飛騰”的畫面,這些都是在用電影的象征手段,去表現隱秘的內心世界。電影在敘述嗩吶命運出現拐點的祝壽宴上,傳統的嗩吶樂隊遭遇現代的西方銅管樂隊,長號、吉他、架子鼓、薩克斯等西洋樂器紛紛登場,吸引的大都是年輕人的臉龐,讓天鳴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這時一個炸雷騰空而起,也同樣是運用了象征手段來完成。特別是在祝壽宴上發生的廝打畫面,嗩吶被踩在地上,斷成幾節,隱喻了嗩吶在現實生活里的遭遇,也隱喻了一個時代的漸行漸遠。淳樸的傳統文化與喧囂的市場文化形成了不可調和的對峙,每一種文化都是人性若隱若現的起伏,文化的起伏里,穿越著既是嗩吶匠的哀樂,也是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挽歌。
再次,電影的畫外音過多造成了“隔”的感覺。“看一部作品不應當看它說出了什么,而要看它沒有說什么。正是在一部作品意味深長的沉默中,在它的意義空白中,隱藏著作品效果的潛能。如果一部作品的未定性與空白太少或干脆沒有,就不能稱為好的藝術作品,甚至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⑥顯然《百鳥朝鳳》畫外音過滿,致使電影空白被截斷,導致電影想象空間縮小。畫外音本來是影片中的旁白,它不是由畫面中人或物直接發出聲音,而是電影的旁注與補充,以便人們對事實能更詳細地理解。但是,畫外音運用過多就會像挖渠一樣,試圖讓水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致使電影主題被強行塞給觀眾,造成為主旋律立傳的感覺。電影作品中本應該包含更多的意義空白與意義未定性,并由此促使觀眾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觀眾參與作品意義創造的權利,但是在《百鳥朝鳳》里,似乎這些權利都被剝奪了。《百鳥朝鳳》在許多場景里,都強行地介入畫外音,強行把意識定型化,嚴重堵塞了觀眾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這是本部電影的一大缺憾。
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似乎成了吳天明電影的主旋律,這樣的電影曾經不時掀起全社會思想的深刻反省。誠然,《百鳥朝鳳》也是新時期一部帶有強烈反思色彩的文藝影片,吳天明試圖通過電影畫面去表達自己對于中國現實文化價值取向轉折的深切憂慮,以及現實中國精神變遷的歷史足印。但是,基于當下多元思想并存的現實,《百鳥朝鳳》剛剛上映就受冷遇,也就在所難免了。電影《百鳥朝鳳》公映,恰好與《美國隊長3》撞車,票房低迷慘淡。一周后,為該片奔走多時的制片人方勵用下跪、磕頭的極端方式,懇求全國院線為《百鳥朝鳳》增加排片,“給我們自己的文化一點機會”。跪求排片事件后,影片排片由原來的1%飛躍至7.4%以上,上座率一度高達36%,票房也由之前381萬,升至8690萬。《百鳥朝鳳》一經投放市場,就一波三折,關于電影“好看與看好”“不好看與不看好”的爭論,紛至沓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百鳥朝鳳》使得觀眾瞬間成為彼此否定的兩派:距離吳天明近的人、熟悉吳天明創作意圖的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多的人,紛紛說好;距離吳天明遠的人、不懂吳天明導演創作意圖的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的人,紛紛說不好。
首先,《百鳥朝鳳》與不懂得它的人的“隔”。有人說它是缺乏新元素的影片,有人說它是不用當紅演員的影片,甚至有人開始懷疑蘆葦怎么能夠吸水,焦三爺讓游天鳴用蘆葦吸水練功的場景就是胡鬧。魯迅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⑦一部小說能夠看出不同讀者的文化底蘊,同樣,一部《百鳥朝鳳》也照出了不同觀眾的審美取向。
其次,《百鳥朝鳳》與懂得它的人的“不隔”。在主演陶澤如看來,這部電影簡直就是對吳天明精神和情懷的最好詮釋。賈樟柯表示,“只要看五分鐘,就會被這部電影打動”,賈樟柯認為《百鳥朝鳳》最令人感動之處“就是你對你愛的東西在意。只有對文化在意、對國家在意、對人在意,才能誕生《百鳥朝鳳》這樣的電影”。《百鳥朝鳳》講述的是中國民間故事,闡釋的是中國文化精神,體現的是中國鄉土特色。顯然,對于吳天明了解和理解的人,對于《百鳥朝鳳》了解和理解的人,就會去追索它的目的與意義。
古今中外的文化批評里,有一種特別不好的現象,同己是之,異己非之,這些都是文藝批評當中最不可取的,也暴露出電影作品與電影接受二者處于一種“隔”的狀態,要么是作為電影接受的觀眾跟不上文化的腳步,要么就是電影創作遠離了觀眾的文化口味,藝術絕對不該淪為金錢與市場的奴隸,而是應該成為拯救和解救淪為金錢奴隸的力量。
注釋:
① 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38頁。
② [明]袁宏道:《論文》,載唐昌太:《三袁文選》,巴蜀書社,1988年版,第4頁。
③ 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頁。
④⑤ 孫欽善:《論語本解》,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10頁,第21頁。
⑥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文學的召喚結構》,見瓦爾寧編:《接受美學》,威廉·勞克出版社,1975年版,第235頁。
⑦ 《魯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學出版,1981年版,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