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百鳥朝鳳》是貴陽作家肖江虹發表于2009年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游天鳴的男孩,在父親游本盛的引導和強制下,拜嗩吶王焦三爺為師學習嗩吶,幾經周折之后,游天鳴成為嗩吶班班主,但隨后卻和嗩吶一起被時代和社會所邊緣化,最后不得不放棄吹奏嗩吶。肖江虹認為,繁華都市和凋敝鄉村的對比,讓他開始去思考傳統和精神傳承,其實他想借此表達對父親一輩和傳統文化道德的敬意。
小說發表后,先后有幾位導演和肖江虹接洽,出于對吳天明電影中對中國傳統文化擔當的欣賞,他將小說交給吳天明導演,并親任電影的編劇。對于電影的主題,二人的觀念基本一致,但是在關于電影劇本脈絡和細節的具體商榷過程中,肖江虹和吳天明產生了分歧,他曾毫不掩飾地說:“現在回想起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時候我們倆總吵架。”
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電影《百鳥朝鳳》,在努力保持原有文學作品的總體框架和故事風貌的前提下,融入了導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索,將主要人物進行“嫁接”,對故事的結尾和電影的主旨進行了改編和重構,賦予了電影更恰當的精神內涵,不但深化了電影主題的表現和意義的發掘,而且對于文學作品電影化極具參考借鑒價值。此部電影的主題立意與價值追求,再加上吳天明一以貫之的樸實的現實主義手法、深厚的人文觀照和雋永的美學風格,使該片成為一部具有嚴肅追求的藝術片,值得國產電影的從業者深思和借鑒。
《百鳥朝鳳》原是流傳千年的美麗傳說,后人依照此譜寫成嗩吶名曲。小說《百鳥朝鳳》題解為:百鳥朝鳳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在小說中,作者刻意描摹和彰顯《百鳥朝鳳》嗩吶曲的高貴地位,不但只有德高望重的亡人才能享受該曲八臺嗩吶的最高禮遇,甚至嗩吶師傅對這支曲子也偏愛有加,一代弟子只能傳一人。隨著現代化浪潮的沖擊,嗩吶最終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境地。電影《百鳥朝鳳》對小說的改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主要人物——嗩吶師傅的重新聚焦。
小說的男一號是游本盛,他年輕時想學嗩吶,可方圓百里的師傅都不收他。其后,游本盛的嗩吶夢就在兒子游天鳴的身上延續著。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受到了西洋樂器和樂隊的沖擊,嗩吶逐漸被邊緣化,游家班幾乎瀕臨倒閉。焦三爺也為生活所迫,到城里一個工廠里去看大門。這時,只有游本盛對嗩吶班的復興念念不忘,甚至在重病不治時,仍然賣掉了家里最珍貴的那頭牛,給游家班購買樂器。他臨終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聽到游家班給自己吹上四臺嗩吶。可是,他的愿望卻未能實現。最終,游天鳴在父親的墳前吹起了那傳說中的《百鳥朝鳳》,他所祭奠的不僅僅是父親卑微的一生,而且是父親對嗩吶的一片癡情。
游本盛對嗩吶滿腔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熱情在電影中難以表現,吳天明將天鳴父親在小說里的戲份“嫁接”到電影中的嗩吶師傅焦三爺身上。
在電影中,焦三爺并沒有去工廠看大門,而是在重病之際依然心系游天鳴的嗩吶班。小說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去世后,焦三爺拖著病體為亡人吹響嘹亮的《百鳥朝鳳》,這一幕仿佛是杜鵑啼血,將整部電影推向了高潮。社會變革暗潮涌動,但不管人心如何思變謀新,焦三爺對嗩吶始終堅貞如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用最后一絲氣息展示了手藝人生命不息、傳承不止的樸素信念,奏響當代嗩吶藝人的最強音。電影結束時,游天鳴在焦三爺的墳墓前吹起了《百鳥朝鳳》,作為對師父最好的祭奠,也是對他一輩子堅守著傳統文化的最高褒獎。
電影使得原本戲份不多也并不豐滿的人物焦三爺更加醒目突出,對于電影的主題“堅守匠心”起到了很好的升華作用。
據肖江虹自述,小說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尾:
初稿中,父親病逝,游天鳴想起父親一生最愛嗩吶,但卻未曾吹過嗩吶,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但是自己卻無力讓嗩吶藝術重新獲得鄉民的熱愛,更無法在父親的葬禮上給他吹上他夢寐以求的八臺嗩吶的《百鳥朝鳳》。天鳴此時肝腸寸斷,不由得悲從中來,吹起了《百鳥朝鳳》,熱鬧中蘊含無比的凄涼。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天鳴所哀悼的是父親對嗩吶的一世癡情。
小說發表前,在編輯的建議下,肖江虹在定稿中將結尾修改為:省里派人下來挖掘和收集民間民俗文化,宣傳部長希望游天鳴能夠把游家班重新組織起來,將傳統純粹的民間文化傳承下去。游天鳴到省城去找游家班的師兄弟,但是在外打工的他們不是病就是傷(天鳴的師兄進城打工,不到半年一個染了塵肺,一個斷了手指),他們無法也不想吹嗩吶。內外夾擊之下,游天鳴終于決定放棄嗩吶。這時,游天鳴恰好看到一個老乞丐正在吹奏《百鳥朝鳳》……這個結局,封死了嗩吶藝術的三條出路:其一,焦三爺作為掌握了嗩吶技藝且熱愛嗩吶的嗩吶傳人,在生活的重壓和徒弟傳藝無望的情形下,徹底放棄了嗩吶;其二,嗩吶班已無法繼續,合法傳人游天鳴也心灰意冷,決定永遠地告別嗩吶;其三,除了焦三爺和游天鳴之外,民間還有其他的嗩吶傳人,那位“衣衫襤褸的老乞丐”吹奏的正是真正的《百鳥朝鳳》,他或許就是不肯向現實低頭的焦三爺的化身,他或許是嗩吶的希望所在,但是卻如風中之燭般脆弱絕望。
在電影中,焦三爺成為主要人物之后,文化館的人前來尋訪嗩吶傳人,病重的焦三爺聽到之后,掙扎著用他生命中最后的力氣連聲嚷道:“天鳴,答應他們,答應他們!”師父去世后,天鳴放棄師兄們的挽留而執意返回鄉村。影片的最后,他一個人孤獨地在師父的墳前吹奏起那首《百鳥朝鳳》,師父的音容笑貌在高亢哀傷的嗩吶聲中一一閃回,留給觀眾悠長的思索與想象,天鳴是迎難而上還是無奈放棄……我們從中看到了吳天明的一片苦心,他對傳統文化衰落的無限惋惜,對迷蒙未來的隱約期待。
其實,《百鳥朝鳳》是一部充滿寓言色彩的電影,銀幕上是嗩吶這一古老職業的艱難傳承,是一曲對傳統文化的哀歌。在銀幕外,這何嘗不是文藝片艱難求生的生動寫照?當初,吳天明決定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他的女兒堅決反對,認為這是一部不會賺錢的電影,但是他堅持要拍,他說,就是沒人看,也要拍給后人看。從某種程度上說,游天鳴便是吳天明的影子,電影中的天鳴對待嗩吶的態度承載著吳導一生對于電影理想的堅守。
早在2006年,嗩吶藝術便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游天鳴孤獨地在焦師傅的墳前吹奏《百鳥朝鳳》,他吹奏的不是傳統文化告別曲,而是短暫迷茫后積蓄力量重新出發。制片人方勵的一跪雖然或許令《百鳥朝鳳》蒙羞,但是蒙羞好過蒙塵,畢竟讓更多的人領略了嗩吶的魅力,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深思,而這或許正是改變的契機和開始。
肖江虹在多個場合表示,他在小說中真正要表現的人物是游天鳴的父親游本盛,哪怕他到死都沒能吹上嗩吶。在肖江虹看來,匠心并不是形式,而是蟄伏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這種熱愛的失落才是最讓人心痛的。小說的重心是對匠心失落的感傷和探討。肖江虹還說:匠心不一定體現在技藝上,也可以體現在對技藝的無限崇敬之中,這種崇敬是工匠和匠心精神得以存在的基礎。
在此,我們來探討一下與此相關的“匠心”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新華字典》中對“匠心”的解釋是:巧妙的心思,其重點是“巧妙”。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說,游本盛對于嗩吶談不上“巧妙的心思”。
第二個層次,百度百科中“匠心”詞條解釋為:匠:靈巧,巧妙。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學藝術方面創造性的構思。目前我國上下所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游本盛本人并不會吹奏嗩吶,算不上是能工巧匠,對這門技藝也沒有創造性的貢獻,更談不上精益求精、精雕細琢。
第三個層次,正如肖江虹在訪談中所說的:“手藝人需要的是匠心而非匠氣。一樣東西能否得到流傳,時間是最好的檢驗。”他認為,手藝需要獨具的匠心,這種匠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手藝的熱愛,不管是手藝人還是非手藝人,只有有了這種對技藝的熱愛,技藝才能流傳下去,甚至非手藝人的匠心更難能可貴。另一方面,匠心一定要堅持,這是匠人的本錢,只有把嗩吶吹到骨子里,才能流傳下去。
反觀小說,焦三爺是既“愛嗩吶”又“吹嗩吶”的匠心,可惜沒有堅持下去的力量;游天鳴雖然吹嗩吶,但他對嗩吶的匠心介于“愛”與“不愛”之間,堅持沒有深層動因;游本盛是“愛嗩吶”但是不會“吹嗩吶”的匠心,而且這種愛簡直到了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地步。這三種匠心涇渭分明,很有層次。如果按照作者對人物的渲染力度和重要程度來分等級的話,應該是這樣的序列關系:游本盛 > 焦三爺 > 游天鳴。焦三爺的匠心在小說中有些失衡,開始較為強調焦三爺對嗩吶技藝的熱愛和傳承,但是后來焦三爺不得不向世俗和現實低頭。而游本盛對嗩吶的熱愛才是真正愛到“骨頭縫里”,哪怕全世界都拋棄了嗩吶,他依然對嗩吶一往情深,由生入死。游天鳴對嗩吶的熱愛則是介于二者之間,有些被動和無奈。
至此,從小說層面來說,肖江虹對“匠心”的重構是非常成功的,不僅能夠自圓其說,而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游本盛對嗩吶的感情和熱愛很深沉,也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種內心用文字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如果用電影手段來表示的話有些力不從心,而且這也偏離了“匠心”一詞在當代的闡釋。
正是“匠心”讓肖吳二人心有靈犀,但或許這也正是他們二人在改編電影時常常發生爭吵的主要原因。肖江虹對匠心的理解是上述的第三個層次,而吳天明對匠心的理解則是第二個層次。在電影主旨明確定位之后,一切都圍繞著“匠心”的第二個層次進行,主要人物重新調整和故事結局的重新安排,都是基于這一考量。
電影改編之后,按照其渲染力度和重要程度來分等級,焦三爺 > 游天鳴 > 游本盛。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回應小說題解: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焦三爺正是德高望重的、讓百鳥來朝的“鳳”。他的德望來自于他的技藝,來自于他對沒落技藝的堅守,而游天鳴則是為此所感、前來朝鳳的百鳥中的一只。這樣也可以理解“游天鳴”名字中的“鳴”字,含義何其深刻:肖江虹和吳天明都希望他能夠“鳳鳴九天”。至于游本盛,在電影中干脆被置換成了一個僅僅幻想靠兒子吹《百鳥朝鳳》吹牛的角色。
導演完全打亂了小說中的人物序列,正是基于小說主旨的調整,那就是“堅守匠心”。事實也證明,這是一部真正具有“匠人”情懷的電影。
以上三個方面對電影《百鳥朝鳳》的改編策略,反映了吳天明對影片所倡導的“匠心”和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艱難傳承進行的思索。此番改編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背離了原著,但卻更好地發揮了電影的美學特征,同時也不違背小說所要傳達和強化的精神內核。吳天明身體力行,完成了對“匠心”的堅守,他的一系列電影均呈現出這樣一種人文主義關懷和現實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