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俠
(大荔縣設施農業局,陜西渭南 715100)
提高大荔設施冬棗果品質量的思考
郭文俠
(大荔縣設施農業局,陜西渭南 715100)
提高大荔冬棗果品質量是當前大荔冬棗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就大荔設施冬棗生產中存在的以下問題,開展全面調查,分析歸納總結,就改善生產過程中設施條件、確保果品質量安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設施冬棗 果品質量 思考
近年來大荔設施冬棗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全縣冬棗面積2.33萬hm2,其中設施栽培面積2萬hm2,年產值35億元,占全縣GDP的30.2%,農業總產值的54.6%。2016年僅冬棗一項收入,占全縣人均純收入的33.2%。隨著栽培面積、設施類型、生產技術不斷引進和發展以及產后預冷保鮮水平的提高及營銷體系的不斷完善,大荔設施冬棗單位面積產量逐年增加,但設施冬棗近年果實品質、風味和口感有所下降,同期上市價格逐年降低,關系到產業生死存亡的又一重大問題擺在廣大棗農和技術推廣人員面前,就是如何提高大荔冬棗果品質量,確保冬棗質量安全和產業效益。
目前,該縣設施冬棗80%以上設施棚體骨架以簡陋的水泥竹竿或水泥鋼管結構為主,骨架設計科學規范性較差,生產設施和配套設備水平較低,導致設施棚內小氣候環境可控能力差,設施抵御災害性天氣能力不強。近年該縣設施冬棗受暴雪、颶風、高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影響較大,造成棚體坍塌、棚膜撕裂、花期焦花、果實日灼等,直接影響果實品質和產業效益。
據調查,大荔縣設施冬棗從業者平均年齡45歲以上,占從業者80%以上,多數冬棗種植戶文化素質較低,科技意識、市場意識差,而設施冬棗栽培是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產業,無論從設施棚體建造,棚內小氣候調控、樹形選擇、花果期管理、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控等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對設施冬棗種植戶來說,目前有所欠缺。政府職能部門正規技術培訓長期缺位,技術干部自身掌握的技術與生產實際脫節,不能完全滿足設施冬棗技術服務工作,工作態度和工作積極性有待提高。棗農管理技術主要依靠當地農資經營商,而當地農資經營商的服務良莠不齊,有的急功近利,主推銷農資,不注重農業措施和棚內環境調控,導致冬棗生產出問題就是打藥、追肥,生產成本加大,質量安全隱患加重。據調查,大荔設施冬棗溫室平均用藥次數10次,冷棚用藥次數14~15次,每次用藥每667m2投資30~50元,最高每667m2投資80~120元,過量使用化學農藥、激素、微肥,一是加大生產投資,二是影響果實品質,三是污染生產環境。棗農目前還體會不到科學規范種植,綠色安全生產對改善生態環境、產品質量提升重要性,盲目追求早熟、高產,導致大荔冬棗近年在果實形狀、色澤、口感、風味較前些年不如,且貨架期短、耐儲運性差,影響產業效益。
近年,該縣設施冬棗效益較高,棗農舍得投資,盲目過量使用化肥,肥料施用過多,會使土壤溶液中養分濃度過高,會吸收根受損,使作物生長受到抑制,并出現不良反應。如冬棗生長后期,氮肥施用過量,會使作物出現徒長、果實貪青晚熟;磷肥施得過多作物不僅營養期縮短,成熟期提前,出現早衰,而且容易造成鋅、鐵、鎂等營養元素缺乏,影響作物品質;鉀肥或中、微量元素施用過量,對作物生長也同樣不利,激素過量,果實畸形。同時,化肥不當施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的危害長期大量偏施某種化肥,導致作物營養失調,體內部分物質轉化合成受阻,造成農產品品質降低,失去大荔冬棗鮮食原有的口感風味,常溫下2~3d果皮失水皺縮,失去鮮食價值等。
“物以稀為貴”,設施冬棗的發展也要遵循這一原則,設施冬棗的發展規模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發揮該縣新型農業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作用,一頭接市場,一頭連基地。進行產業發展模式的轉型,由過去先種再找銷路向先摸清市場需求和銷售渠道再量體裁衣,以銷定產,使市場需求與發展規模基本吻合,窺避市場風險,避免出現棗賤傷農現象,確保設施冬棗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目前,盡管該縣設施冬棗生產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還沒有形成不同設施類型的統一成熟的生產技術標準,基本上都是棗農的生產實踐經驗,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諸如棚體建造標準、樹形管理標準、花期管理、不同生育期環境調控等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精準量化管理標準,這些都制約者設施冬棗果品質量提高和產業效益。為此,政府職能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應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引進新設施、新材料、新機械、新技術,進行大量試驗示范,總結出大荔設施冬棗一套成熟的棚體建造標準、樹體管理標準、棚內小氣候調控標準、水肥管理精準、病蟲防控綠色生態的成套綜合配套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使大荔設施冬棗綠色安全生態。
冬棗的設施生產是一項新型產業,技術含量較高,要想大力推廣設施冬棗栽培,就必須讓農民掌握這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棗農的基本素質,就要強化農民的培訓工作,把設施農業技術培訓納入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移民科技培訓、扶貧科技培訓的規劃中去。對農民培訓時要盡量采取實用、直觀、通俗易懂的培訓方法,讓農民意識到從事設施冬棗生產也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讓果農帶著興趣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實踐能力和工作積極主動性,及時掌握和了解設施棗農在生產實踐中亟待解決實際問題,堅持經常下鄉進行生產實踐,從中分析總結棗農在生產實踐中新經驗,指導設施冬棗生產,以開技術現場會的方式進行現場技術指導,也可以技術承包和技術有償服務的方式,重點普及和宣傳先進實用的設施冬棗栽培技術。
總之,提高大荔設施冬棗果品質量,不僅是外觀品質的提高,更有內在質量的保證,要讓從業者樹立質量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在發展冬棗產業規模的同時,要注重果品質量的提升,要有市場觀念和效益意識,促進該縣冬棗這一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