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錦
“后伸側扳”手法配合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的研究
王紅錦
目的研究 “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的10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51例。對照組采用機械牽引法,觀察組采用“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Cobb角為(14.29±1.38)°,對照組為(20.37±1.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8%,對照組為68.63%,觀察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均未出現呼吸、脈搏、心率等問題,沒發生骨折、昏厥等不良反應。結論“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效果顯著。
“后伸側扳”手法;導引功法;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臨床效果
對于脊柱側彎手術而言,無論其安全性有多好,都會對患者的健康帶來影響,因此,通過對該種癥狀的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可以減輕患者的臨床表現。本次研究中,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進行了分析,選擇了“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治療方法,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的10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患者5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Cobb 角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機械牽引治療方法,脊柱四維牽引床(型號:HYZ-V型),患者臥位,前后長版對接處與患者的患處保持同一位置,然后進行固定,按動遙控器按鈕,使患者明顯感覺到腰部的牽引力,牽引質量以患者自身質量的40%為準,20 min/次,1次/d,10次作為一個療程,共經過三個療程[1]。
觀察組:采用“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治療方法,首先,在“后伸側扳”手法治療中,患者臥位,醫護人員采用禪推法、按揉法在脊柱“凸”側進行治療,時間3~5 min為宜,再使用平推法、擦法在患者脊椎凹處進行治療3~5 min,然后使用“后伸側扳”的方法,調整患者脊椎,醫護人員將一手掌根部固定在脊柱側彎位置,另一只手抬起患者雙下肢達到腰臀部,進行后伸扳動,反復3~5次[2]。最后使用揉法進行治療,時間3~5 min為宜。治療結束后需要囑咐患者在治療床上休息5~10 min,這種治療方法1次/d,10次作為一個療程,共經過三個療程。其次,在“后伸側扳”手法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導引功法。患者直立并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患者右上肢緩慢舉過頭頂,掌心向下,進行反方向牽拉,然后反手,時間同樣持續3~5 min。1次/d,10次作為一個療程,共經過三個療程[3]。
對患者Cobb角變化進行觀察[4]。療效判定標準[5]:顯效:Cobb 角<5°,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X線顯示脊柱側彎畸形好轉,Cobb角下降≥5 °,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無效:X線表現無明顯改善,Cobb 角下降<5 °,而且治療后與治療前表現無差異??傆行?顯效+有效。進行安全性評估。
本文所選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統計及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obb角變化進行比較,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 Cobb角變化(°)
對兩組患者治療中的總有效率進行對比,如表2。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中的安全性評估可以發現,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均未出現呼吸、脈搏、心率等不正常現象,而且也沒有發生骨折、昏厥等不良反應現象。
在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治療中,通過“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6-7]。其中的“后伸側扳”治療法,將中醫中的“筋骨同治”作為理論內容,結合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表現,按照組織生物力學不平衡原理以及脊柱營養不平衡原理,將“凸側作為重點,達到“瀉實”的效果,而且,在患者脊柱“凹”側治療中,主要以輕柔的手法作為基礎,達到“補虛”的治療目的。通過這種筋骨合作的治療方法,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同時,在聯合導引功法之后,針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狀的特點,可以起到對患者脊柱拉伸的作用,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松懈患者脊柱兩側的肌群痙攣現象,同時增強患者脊柱肌肉的力量性以及耐力性,消除患者的肌肉疲勞,因此,通過“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的運用,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8]。
本次研究中可以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obb角為(14.29±1.38)°,對照組為(20.37±1.42)°,觀察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08%,對照組為68.63%,觀察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中的安全性評估可以發現,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均未出現呼吸、脈搏、心率等不正?,F象,而且也沒有發生骨折、昏厥等不良反應現象。
總之,通過“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其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表現。

表2 治療總有效率[n(%)]
[1] 唐云德.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脊柱后路矯形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8):7770-7775.
[2] 張惠香,海淵,毛書歌. 三步五法正脊術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36例臨床觀察[J]. 中醫藥導報,2016,22(10):78-80.
[3] 李連泰,張樹峰,佟繼銘. 非手術方法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國內研究進展[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S2):531-532.
[4] 付微平,張海鷹,楚戈,等. 椎弓根螺釘和椎板鉤選擇性融合治療胸椎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差異[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22):4051-4055.
[5] 陳艷. 特發性脊柱側彎的護理體會[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8):723-726.
[6] 崔明星,詹新立.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病因學研究現狀[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30(2):326-328.
[7] 任凱,龔曉明,章榮,等. 自貢市中小學生特發性脊柱側彎患病率的調查與分析[J]. 四川醫學,2014,35(7):853-855.
[8] 向勇,王春林,田啟東,等. “后伸側扳”手法配合導引功法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臨床研究[J]. 河北中醫,2017,39(2):287-290.
“Stretching Back Side Pulling Manipulation”Technique in the Teatment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WANG Hongjin Beijing (Wuhan) Shengshi Taihe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Hubei 430000, China
ObjectiveTo study “stretching back side pulling manipulation”technique in the teatment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Methods102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6 to Ma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mechanical tractio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retching back side pulling manipulation” and guiding power metho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Cobb angl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14.29 ± 1.38) °, the control group was (20.37± 1.42) °,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08%,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68.63%.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did not appear breathing, pulse, heart rate and other issues, no fractures, syncope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Stretching back side pulling manipulation”technique in the teatment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is good.
“stretching back side pulling manipulation”technique; guided work;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clinical effect
R244
A
1674-9316(2017)23-0104-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3.051
北京(武漢)盛世泰禾醫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