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偉光
學習貫徹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
全面推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①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
文/王偉光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既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同時也提出了推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指導方針和思路要求,講話立意高遠,論述深刻,內涵豐富,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講話,是指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具有強大的理論說服力和現實指導性。
第一,科學論述了哲學社會科學“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新形勢、新任務,對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表述、新要求,將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一重要論斷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的新闡釋;是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應實現的社會價值的新要求。
第二,著重強調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特就特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我們所要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絕不是僵化的教條的馬克思主義,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生機勃勃的馬克思主義。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人民群眾做學問、為人民群眾拿筆桿子,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價值的根本目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必須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努力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不斷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高度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第三,明確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任務和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回答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思路、主要特點、具體任務、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一是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思路。“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二是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特點。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和專業性。三是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具體任務。抓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研究,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注重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加強對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評價體系的建設和創新。四是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要求。要從人抓起,久久為功。要關心好、培養好、使用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使其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共產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五是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法。要注意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
第四,深刻闡述了黨的領導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政治領導和工作指導;要尊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不斷改進領導方式,提高領導水平。
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論觀點體系,這是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實質內容;一是話語表達體系,這是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表述形式。內容與形式是一致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沒有內容,再好的形式也是空洞的、無用的。沒有適當的表述方式,再好的內容也無法科學表達,或表達不完備,或表達出來不能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內容就會落空。從一定意義上說,話語體系建設在整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把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放在特殊的重要位置,抓緊、抓實、抓好,助力構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
1. 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話語權之爭首先是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之爭,是馬克思主義能否通過一定的表達形式占領理論學術陣地,真正起到指導思想和理論指南靈魂作用的重要問題。16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曾被經典作家描述為“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然而歷經一個半世紀多的風雨兼程,馬克思主義從最初的,然而又是徹底表達真理的發聲,已經發展成為對當今世界歷史進程和人類社會發展最具價值、影響和作用,有著巨大語言震撼性、無窮話語穿透力和最徹底表達方式的科學理論最高峰。這除了它具有征服人們的真理內容外,還因為它具有無窮魅力的話語形式。當今社會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不管用了等等,這些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②當然,這與在一些領域不講、不用馬克思主義話語,而是鸚鵡學舌、不分良莠、照抄照搬西方負面話語、古人負面話語,喪失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有著相當關系。這種狀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關注。加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須臾不可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不能讓馬克思主義閃爍著科學真理光輝和人類智慧靈光的話語“失語”、“失聲”、“失蹤”,既要大講、特講、反復講、經常講馬克思主義話語,堅持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已被實踐和歷史檢驗的話語;又要結合當代實際,不斷創造馬克思主義的新鮮話語,豐富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大力加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統領,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人民手里,掌握在黨的手里。
2.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必須堅守黨的意識形態陣地
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話語權之爭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意識形態之爭,爭奪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話語權,就是占領黨的意識形態陣地。要堅決批判和摒棄滲透到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落后意識形態的負面話語,與之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一是對西方話語體系和我國古代社會的話語體系進行全面梳理,搞清楚哪些可以借鑒使用,哪些可以取其精華,哪些必須批判摒棄,哪些必須去其糟粕。二是堅持鮮明準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話語,絕不能放棄話語權,放棄了就等于自廢武功。譬如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我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等等,這些根本性的話語,不能不講,更不能棄之不用,而要始終不渝、持之以恒、一以貫之地堅持。三是用是非清楚、觀點鮮明的、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話語教育群眾、引導群眾。不能用是非混淆、模棱兩可的話語,誤導輿論、誤導群眾,讓群眾搞不清楚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應該堅持、什么應該反對,甚至把正確的當作錯誤的,把錯誤的當成正確的。
3.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必須打造標識性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觀點的新表述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創造了許多深入人心的標識性話語,發揮了爭取群眾、教育群眾、動員群眾、團結群眾和戰勝敵人、克服困難、渡過險阻、取得勝利的能動作用。創造了科學地闡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的話語體系,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等等。這些標識性的話語體系生動地闡明并向群眾通俗地宣傳、向國際社會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我們要在堅持這些已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共產黨的、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優秀話語表達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表性的,體現新概念、新范疇、新觀點的話語體系,這對于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流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導的、讓人民群眾所廣為接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必須突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說到底就是必須講中國話,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理論學術話語分析中國問題、闡釋中國觀點、講述中國故事、論證中國道路、宣傳中國主張、預測中國未來、指導中國實踐。不能機械套用西方負面話語,決不做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應聲蟲”或“傳話筒”;也不能生硬照搬古人負面話語,決不做復古主義的“老夫子”。改革開放以來,涌進大量的西方話語,其中有很多體現了先進文明,但也有許多帶著落后的意識形態屬性,具有一定的落后性。盲信、迷信、偏信西方負面話語的問題,可以說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一些人的認識,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為了有力回擊具有落后的意識形態屬性的負面話語,打破西方話語壟斷和話語霸權,迫切需要我們加快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5.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必須貫穿涵蓋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學術體系、評價體系的話語構建
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結合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學術體系、評價體系等的話語體系建設,要把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貫穿進去,起靈魂指導作用。一是必須貫穿涵蓋學科體系話語構建。要特別注重馬克思主義話語在所有學科話語體系建設中起到核心、引領和導向作用,同時注意吸收古今中外先進文明的話語,使馬克思主義話語成為引領各個學科話語體系的“主流話語”,以糾正在一些學科中的馬克思主義“失語”現象。二是必須貫穿涵蓋教材體系話語建設。要特別注意組織編寫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實踐、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話語成果,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話語“在場性”的好教材,以杜絕馬克思主義話語在一些教材中的“失蹤”現象。三是必須貫穿涵蓋學術體系話語建設。要特別使表述馬克思主義范疇、概念、觀點、方法的,同時又吸收古今中外優秀話語表述的話語成為主導話語,成為理論學術傳播的“主旋律”,奏出“最強音”,以改變馬克思主義話語在一些理論學術陣地,包括國際學術交流論壇上的“失聲” 現象。四是必須貫穿涵蓋評價體系話語建設。要特別以馬克思主義話語權遏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話語中的某些錯誤傾向,建立方向明確、科學權威、公開透明、公平開放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和成果評價話語體系,以改變一些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和成果評價中的不分是非、過偏過濫,丟失評價話語權的現象。
6.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必須重視頂層設計、統籌協調、主動出擊、擴大影響
一是推進話語體系建設,要克服“聲音還比較小”的處境。要讓中國的話語不僅被國內大眾所接受和傳播,還要被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真正做到面向大眾、面向現實、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四個面向”。在實踐基礎上,要認真提煉表達中國理論學術思想的范疇、概念、命題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以不斷深化中國理論學術體系建設的內涵。要破除對于西方理論學術的話語迷信,汲取古今中外理論學術話語的積極成果,夯實中國理論學術的話語體系基礎。積極支持鼓勵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機構參與和設立國際性學術組織,支持鼓勵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國外學會、基金會使用中國話語、研究中國問題,加強國際智庫交流,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爭奪國際領域的話語權。二是推進話語體系建設,要克服“有理說不出”的窘境。要聚焦國內大眾和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加大研究力度,加強運用大眾話語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學理闡釋,為在國內外理論學術界贏得話語權打下堅實基礎。三是推進話語體系建設,要克服“說了傳不開” 的困境。要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構建方便快捷、資源共享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優秀學術網站和學術期刊建設,扶持推介高水平學術研究成果,推進中國理論學術話語真正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使中國話語大踏步地“走出去”,讓中國聲音傳得廣、揚得遠。
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靈魂、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但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的能力與水平同“學術大國”的地位還不太相稱、尚有一定距離。要讓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要讓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的發展、開放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使“學術大國”變成“學術強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在這個任重而道遠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始終正確地把握好五大關系。
1.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
推進話語體系建設,首先,必須立足中國,堅持民族性。要重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從中汲取智慧和元素,推進話語建設要與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特質、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話語體系相結合,融為一體;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構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彰顯中國智慧、蘊含中國價值的話語體系。其次,必須面向世界,堅持世界性。以寬廣視野觀察世界,以積極主動的姿態了解世界,以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大膽吸收人類社會一切話語成果的精華,使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有益滋養。要反對洋教條,不能再版、更不能翻版西方負面話語。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國外話語體系奉為圭臬,一切以此為準繩,那就舍本求末了。三是必須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話語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的話語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與發展要求。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話語體系,越是能更好地去解釋中國的和世界性的問題;越是從全世界著眼吸取各國有益的、積極的話語,越是能把中國實踐總結好、闡釋好,越是能在世界上先聲奪人,越是能為解決世界性問題宣傳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2.挖掘歷史、把握當代,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
推進話語體系建設,首先,必須挖掘歷史,堅持繼承性。要堅定我國獨有的文化自信和話語自信,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話語基因與當代新的文化話語相適應。對于前人創造的一切優秀話語體系,我們都要研究借鑒,既不能采取不加分析地把歷史文化話語當作僵死不變的模板,生搬硬套、簡單延續,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把歷史文化話語棄如敝履、完全否定。其次,必須把握當代,堅持創新性。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推進話語體系建設的永恒之義。要融通古今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以積極推動話語體系創新,多講新話。要在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及時研究推出表述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的新話語。否則,話語體系就會蒼白無力,哲學社會科學就會“肌無力”、就會“失聲”。三是必須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把弘揚優秀傳統話語與創新當代話語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超越。
3.追求真理、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
推進話語體系建設,首先,必須追求真理,堅持科學性。鼓勵科研人員致力于原創性、原理性的理論學術發現,為話語體系建設提供強大厚重的學理支撐。其次,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價值性。堅持話語體系建設為人民發聲,為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提供話語支撐的價值取向,講大眾聽得懂的、聽得進的、傳得開的話語。三是必須堅持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是否及時科學地抓住事物、對象、信息的本質和實質加以表達,是否具有科學性,影響著話語體系所傳達的思想觀點能否被認同。要提高話語體系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實現話語體系建設的價值性,就要深入研究傳播規律和受眾心理等話語體系建設的內在科學性。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講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性和科學性,才能準確表達出追求真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聲音。
4.格物致知、立足現實,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推進話語體系建設,首先,必須格物致知,堅持理論性。話語體系建設是思想表達活動,離不開理論指導。話語體系建設是科學理論和社會實踐的科學解釋和理性解讀,不是封閉的文字游戲、概念推演和空泛的套話,必須堅持正確的理論論證。其次,必須立足現實,堅持實踐性。實踐最有說服力,最能顯示話語體系宣揚真理的力量。話語體系建設必須植根于中國實踐,植根于中國人民,真正提煉出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表達人民群眾心聲的,易學、易懂、易記、易傳、管用的,體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觀點、概念、范疇的話語體系。三是必須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互為表里、互相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億萬人民群眾火熱的創造實踐,是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不竭源泉和強大力量。正是這些實踐孕育和催生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一定要深入實踐挖掘、總結、概括、提升反映時代經驗、體現中國精神的話語。
5.深究學理、善假于物,堅持內容性與形式性相統一
推進話語體系建設,首先,必須深究學理,堅持內容性。理念創新是話語創新的核心內容。要以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理論體系和學術體系的建設為基礎,構建能把中國故事背后的道理說透,既“中用”又“耐聽”的理論學術話語體系。其次,必須善假于物,堅持形式性。既要關注“說什么”的問題,又要關注“借助什么說”的問題。荀子《勸學》中有“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其中起到“大聲”傳播的奧秘在于“善假于物”。話語的表達形式要為傳播內容服務,努力提高話語的傳播效果,要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形式表達中國聲音;要與時俱進地采用新形式,用先進的國際傳播技術和手段進行快捷有效的傳播。三是必須堅持內容性與形式性相統一。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不僅在內容上要充分反映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思想理論體系,而且要在形式上創造切合中國實際、體現時代特色的,反映新概念、新范疇、新邏輯的,具有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的話語體系,以不斷增強中國話語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染力。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提出了“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的戰略任務。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自覺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擔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任務和光榮使命,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魄力和勇氣,以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而努力奮斗!
注釋:
①本文系作者2016年10月14日在第三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標題是編者加的。
②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