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看臺
兩部門:機構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13日發布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此外,對保險公司為種植業、養殖業提供保險業務取得的保費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
國辦印發意見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建立科學規范、權責清晰、約束有力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大規模養殖場提前一年達到100%。
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破冰
農民進了城,在城里有了穩定收入和住處,也無意回村種地,是否可以選擇永久退出自己的承包地?國務院去年印發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有條件的地方穩妥推進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目前,在有關部門的授權下,全國多地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
國家大力度給農民的文化娛樂添了好選擇
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近日出臺《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提出以縣為基本單位,組織各級各類戲曲演出團體深入農村基層,為農民提供戲曲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演出,促進戲曲藝術在農村地區的傳播普及和傳承發展,建設優秀戲曲數字資源庫、基層服務點,為群眾提供日常的數字戲曲服務,從今年開始,村民們和村里的戲曲團體,都會享受到不少紅利!
肉蛋菜降價!商務部提醒:防“菜賤傷農”
今年以來,豬肉、雞蛋、蔬菜等農產品價格下降較為明顯。據監測,上周全國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指數同比下降5.5%,創下2015年7月中旬以來最低水平。其中,豬肉平均批發價格同比下降22%;雞蛋平均批發價格同比下降25%;30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同比下降7%。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8日表示,此輪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應增加,這對廣大消費者來說是利好消息,但商務部也將密切關注“菜賤傷農”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
世界上最小的“西瓜”:僅拇指大小!
世界上最小的西瓜產于南美,學名“佩普基諾”,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高檔水果。它3厘米長、直徑2厘米,外皮柔滑細嫩,內瓤為青綠色,口感如黃瓜般清脆爽口,可以直接食用,一口一個吃西瓜,感覺萌萌噠!
農民高山上挖硯 背負80斤重石料行走懸崖邊
甘肅甘南,盧龍代、盧維平、盧連順三個人一組,一起在一個礦洞里挖洮硯石料,他們身后就是懸崖。一桿鋼釬,一把鐵錘,一根繩子,是他們的全部行頭,行走在只能容一腳寬的山脊上,把在懸崖上開鑿出來的洮硯石背到崖下,采硯石危險又苦,但又沒其他農牧收入,幾代人為了生活重復著同樣的勞作并以此為生。
70歲爺爺迎第17次高考 上午撿破爛下午復習
2002年,55歲的康連喜來到阜新市招考辦報名,以往屆生的身份參加高考。17年來,遼寧阜新的康連喜只是在做一件事:高考。16年參加高考,16次屢敗屢戰,今年,這位居住在一間低矮平房里的70歲的“爺爺考生”,平日里上午撿垃圾,下午看書,今年將迎來第17次高考。
牛糞也可以“變廢為寶”
牛糞能干啥?扔了?做燃料?做肥料?你還可以用來養蚯蚓!在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沙壩生態循環農業基地,牛糞回收之后,就成了蚯蚓的好歸宿。紅色的蚯蚓在牛糞的滋養下過得很歡脫,如果拿到市場上,一斤蚯蚓能賣15元,又能成為基地里甲魚的飼料,一條循環農業鏈就出來了。
小鎮百里送考22年 3萬鄉親放炮壯行
2017年6月5日,遼寧丹東,古鎮大孤山迎來了第二十二個送考節。由于孤山鎮距離設在東港市內的高考考場有50多公里,考生需統一乘坐送考車參加高考。在送考車所經過的百里路段,沿途其他鄉鎮的百姓自發地在公路兩側燃放煙花爆竹為考生壯行,經過22年的積淀,送考節已經成為孤山鎮和沿途鄉鎮超三萬人共同參與的盛大節日。
農民18年沙漠造林8000畝 把兒子葬沙漠守林
2005年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鄉紅水村9組農民王銀吉14歲的小孩子患病,但他忙于治沙,一個月壓沙植樹結束后去醫院檢查,被告知患的是腦瘤晚期。小兒子離世前對他說:“爸爸您一定將我埋在沙漠,我要陪您守護這片綠洲。”18年來王銀吉帶領家人堅持不懈在離家3公里外的騰格里沙漠義務壓沙植樹,固沙造林8000畝,讓流動的沙漠停止了移動的“腳步”,被當選成為全國勞模。
深山小學38載的堅守
下莊村校位于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四周環山,距縣城80多公里,現有7名四年級學生和4名學前班學生。1979年,高中畢業的張澤燕從父親手中接棒任教,在這里已堅守了38個年頭。38年來,張澤燕先后教授了300余名村里的孩子,其中有20多名學生考上了大學。
現代愚公:為全村人喝上水修水渠36年
在黔北的大山深處,藏著一條“紅旗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黃大發在25歲時,為了全村人喝上水與大山較勁,用36年的時間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帶領全村200多村民修建這條歷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生命渠”,從此,草王壩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山東“博士村” 百名農村娃因高考跳出農門
山東泰安一座僅320戶人的小山村——洼里村,因為資源貧乏,全村以農業種植為主,經濟條件不好。因此,洼里村人秉承“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先后走出了1位博士后,4位博士和數十位碩士研究生。其中,平均每三戶就有一位大學生。數百名農村學子因高考跳出了“農門”,甚至赴美留學。
■責任編輯: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