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振
傾情不悔托朝陽
王獻振

關工委協調舉辦愛心社團捐資助學活動
安徽省太和縣關工委始終重視發揮老同志的專長和優勢,努力在教育扶貧、捐資助學、資助特困生上用力氣,促進全縣“教育扶貧,助力攻堅”取得明顯成效。
太和縣是省級貧困縣,也是農業人口大縣,每年有40萬人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約8.5萬人,其中近90%的留守兒童和祖輩一起生活。縣關工委以“教育扶貧,關愛特困”作為主線,號召社會各界投入到捐資助學活動中來,同時研究建立救助特困生的長效機制,為持續改善特困生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努力。
2003年,縣關工委主任廉月富同志捐資30萬元在雙浮鎮設立“愛心助學基金”,每年資助20名家庭貧困的學生,又年年不斷注入資金,保持在30萬元的額度。十幾年來,他累計資助學生290人。愛心企業家張建強于2007年發起并創辦安徽太和保興助學基金會。每年資助20名考入大學的學生,為其提供4年學費,成功資助200名貧困大學生。截止到2016年底,在縣關工委積極努力組織協調下,全縣召開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與特困生對接會37場,共資助特困學生4884人。先后參與捐資助學的愛心人士及愛心企業家145人,捐助總金額896萬元。
進村入戶核實工作要精準。每年對全縣31個鄉鎮上報的貧困學生,分類建立了5500余人的檔案數據庫。對已入庫的人員,縣關工委的老同志到村入戶、逐人調查核實,填寫個人資料及調查表,然后分電子和紙質兩類分別建檔,讓愛心人士信服。
宣傳教育的對象要精準。每年春節期間,發放《致留守兒童家長的一封信》《致貧困兒童的一封信》《致社會愛心人士的一封信》,共發放8.5萬份。倡議“資助一人,希望一家”“幫助一名特困生圓滿完成學業,等于幫助一個家庭根本脫貧”。桑營中心校學生小炎,母親離家出走,父親患有精神病,和奶奶租住在淝南集一間破房里。夜晚祖孫倆睡在一輛破三輪車上。三輪車不夠倆人的位置,小炎總是先將被窩暖熱,讓奶奶睡上去,自己再加一條長凳睡在奶奶的腳邊,讓人非常感動。于是,縣關工委啟動了宣傳21名最美孝心少年先進事跡的活動,號召全縣青少年學生向他們學習,爭做孝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
捐資助學、制定受助對象的條件要精準。明確了資助條件和標準,小學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年2000元,高中生每年3000元。一旦有愛心人士或愛心企業表示資助意愿,縣關工委會及時把特困學生個人檔案提供給他們,再協調召開對接會,由愛心人士直接把資助款交到特困學生手中。對于受到長期資助的學生,縣關工委多次與市、縣人民銀行洽商,給未成年人辦理一人一卡,確保資助款準確無誤地匯到學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