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銳
貴州省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淺析山地歷史城鎮—貴州鎮遠的人居環境
劉 銳
貴州省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山地歷史文化遺產是山地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山地的描述與分析,結合古鎮的歷史風貌和保護單位,從山地歷史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分析出發,針對山地適宜性提出古鎮保護和發展的具體策略和要求。鎮遠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可以說是貴州山地建筑的縮影。鎮遠民居的文化氣息濃厚,建筑逐步升高,構成獨特的山地特色人居環境。
山地人居;山地歷史名城;歷史文化名城環境構成要素;保護與更新
中國是一個多山國家,也是全球“第三極”(高山極)的所在地,在全球自然生態中占重要地位。中國的山地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人多、地少,山地多、耕地少,是中國社會與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矛盾,如中國西南的貴州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貴州屬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其最大的特點是:高原山地起伏,丘陵盆地相間,嶺谷高差大,喀斯特地貌發育。其中的喀斯特地貌又占到了全省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三。
山地地形地貌復雜多變,資源豐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營建方式,造就了人工與自然的緊密結合的城鎮環境。建筑、街巷等空間在豎向上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形成了城鎮與山水相依、景觀立體多維、空間豐富多變的山地歷史文化遺產的建成環境。
山地城市的悠久歷史和得天獨厚的地域文脈,強調了人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相輔相成的特殊關系。山地自然環境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系組成部分和環境要素。通過對地段街道的分布格局和空間構成的分析,并了解民居、環境、歷史性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體量、風格、材料、顏色等。自然環境和人工建設的巧妙融合,對環境的保護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有著必要的意義。
嚴格劃定保護區和風貌協調區,明確保護要素的保護措施。歷史文物建筑、街巷、構筑物等劃定為核心保護區,明確建筑控制區或者環境協調區,包含在城市紫線的控制范圍中。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鎮遠古鎮,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于貴州省東部。有貴州高原規模最大的青龍洞古建筑群,城鎮靠山臨水,貼壁凌空,妙在與周圍的環境地貌巧妙結合。
位于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

鎮遠民居因受山地的制約與地區文化及民族習俗影響,形成了特殊的空間布局、依山就勢的建筑形態和獨特的建筑風格。
鎮遠民居的文化氣息濃厚,從庭院大門的裝飾到建筑尺度比例都端莊大方,有別于江南民居的靈秀。民居依山而建,成片封火墻院落由巷道相連,四合院的外形轉折自由,隨山轉折而建,依山就勢、建筑基底標高大于自然地面標高,由大門至后面建筑逐步升高,構成獨特的山地特色人居環境。
由于傳統街巷群體的平面結構類型的多樣化,鎮遠古城街巷群體的平面結構也呈現多樣化,這不僅得益于鎮遠山地水系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族群的生產與自然地形的完美結合。在城市建設上依山就勢,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
潕陽河將鎮遠分為南北兩城,南岸為衛城,北岸為府城,在府城東西走向的主街道北側有數十條南北走向的巷道順著斜坡向石屏山上延伸,在巷道臨河的出口一般都建有碼頭。
合理的政策引導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更新工作順利進行的保證。保護文物古跡、保護生態環境,建獨具特色的山地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景觀,打造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保護整治的同時著重改善居住生活設施,提高生活質量。
為了更好的保護歷史古跡,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段、街道等,不僅需要居住在歷史古跡中的居民意識到保護的重要性,進而加大保護力度,同時還需要法律手段進一步完善很遠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
3.5.1 規劃對原來建筑外部功能混沌空間精心梳理,形成多級網狀的外部交往空間。
3.5.2 對居住建筑單體改造應充分尊重傳統文化,貫徹生態的觀念,弘揚傳統建筑同自然的和諧共生的哲學觀。
3.5.3 對居住室內的改造和內部設施的改造以適應核心家庭增多的趨勢:食宿分室、衛浴分離等。傳統居住模式也豐富了很多住宅建造過程中的創造力和實用功能。
3.5.4 在建造過程中,一定要對傳統居住空間和生活模式進行細致的了解。杜絕簡單片面理解,杜絕套用現代城市住宅的建造方式,并防止居住建筑模式的單一,失去原有傳統建筑的獨特性和原有的風貌特色。
山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延續和傳承獨具特色的山地文化的重要途徑。在發展建設的同時,注重保護歷史文物以及關注歷史地段與周圍環境的控制,保護古城周邊自然環境,為古城形成一道自然的保護屏障,維系山地歷史文化名城人居環境的特殊性。
[1]羅德啟.中國民居建筑叢書—貴州民居[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2011—2030鎮遠縣縣城城市總體規劃[J].工程文本.
[3]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J]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