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柳 魏 進
江蘇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股份公司
兼顧異味污染因子的環境空氣質量綜合評價方法研究
毛小柳 魏 進
江蘇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股份公司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空氣質量日益下降,居民生活環境日益惡化。隨著對異味污染因子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異味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成為環境空氣污染的重要因素。本文對兼顧異味污染因子的空氣質量綜合評價方法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環境;異味污染因子;空氣質量評估;綜合評價方法
異味污染是指大氣、水、廢棄物等物質中的異味因子通過空氣介質的傳播,引起人類嗅覺神經的不適而形成的一種感知性污染,泛指一切刺激嗅覺器官并引起人們不偷快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氣體物質。這種可感知的異味污染不但嚴重影響空氣質量滿意度,還會在達到一定濃度后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主要表現在:第一,危害人體呼吸道系統,阻礙人體呼吸的順暢;第二,進一步危害血液循環系統,造成人體缺氧;第三,危害人體神經系統,降低神經器官的敏感程度,使得大腦皮層的調節功能失調;第四,危害人體消化系統,影響進食;第五,危害人體內分泌系統,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紊亂;第六,嚴重損害精神健康,影響正常工作和學習。
我國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體系相較于國外起步較晚,發展緩慢,且大多是基于常規污染物的空氣質量評估,對于異味污染因子的研究十分欠缺。隨著未來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的日益提高,將一些公眾能直觀感受到的敏感性異味污染物納入空氣質量評價是必然趨勢,是完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的重要手段,能夠全面真實的反映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對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空氣質量評價因子的確定要遵循兩大原則:第一,滿足預定的評價目的和要求;第二,反映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在選擇評價因子時,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其一,盡可能選取國家相關法規標準中有明確濃度限值的污染物;其二,要選擇特定環境中明確存在的污染物;其三,選擇監測濃度較高且對人體危害較大的污染物因子。污染因子的具體篩選方法如下:
QSPR模型可以根據污染物之間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以及分子結構關系建立起定量分析模型,通過污染物性質和結構參數之間的定量分析比對,運用公式合理表達,從而預測出各污染因子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程度,并根據程度大小排序,科學篩選出關鍵性污染因子。

圖1 QSPR/QSAR模型主要研究步驟
2.2.1 密切值法
在對污染因子進行排序的過程中,通常要對多個不相關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而密切值法就是適用于多目標決策的最優方法,對樣本的優劣排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密切值法可以將多個指標合并為一個單項指標,通過對單項指標的集中分析確定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對應最優點和最劣點,再根據各指標與最優點和最劣點的距離計算,可以進行各指標的最優排序。
2.2.2 Hasse圖解法
該方法是通過一對一的方式比較各向量元素的數值,從而確定物質之間相對危害性大小。根據比對結果,對物質的不同危害程度大小進行排序,運用畫圖的方式將危害性由大到小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一一對應,可以直觀明了的從圖中看出污染物之間因指標的差異而造成不可對比性,便于最快篩選出重點監測的污染物。
2.2.3 綜合評分法
綜合評分法尤其適用于環境和工程建設領域,通過打分的形式對各污染物指標進行分級以及加權賦分,根據各污染物的綜合得分情況進行排序,參照相關分數線標準篩選出特定數量的污染物。
2.2.4 異味指數分級
為了能夠簡單明了的描述異味污染因子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程度,可以利用分級指數法對其進行級別劃分,并以指數級別來命名異味污染指數。通過對異味污染物濃度的監測,可將其劃分為5個等級,分別對應的異味指數為50,100,150,200,300,其中,前三個異味指數依次界定為異味因子的一級、二級和三級濃度值。根據不同異味因子對應的濃度值,選取各因子最大濃度值作為分析對象,計算異味因子指數。
2.2.5 環境空氣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上一階段的異味指數分級方式,可以有效測算出每日的異味指數級別,從而得到異味指數優良級別天數比例,反映不同異味指數優良天數和監測天數的比值。由于異味污染的可感知性極強,直接影響到公眾的嗅覺感官,其污染影響程度必然和污染地的人口密集程度有所關聯。這種情況下,相關學者將惡臭污染投訴記錄數與人口密度值之積定義為惡臭污染投訴強度,并將兩者之比的10倍用于反映單個地區人口對惡臭污染的投訴情況。通過對上述指標的計算和分析,可以對地區不同時間尺度下的污染物變化情況作出說明,有效界定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等級,為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管理提供依據。
本文對兼顧異味污染因子的環境空氣質量綜合評價方法進行研究和探討,通過對異味因子污染程度大小的排序和異味指數的分級,為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管理提供更為科學的參考依據。
[1]普映娟,王琳邦.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方法探討[J].環境科學導刊,2010(2):9~394.
[2]陸旸.從開放宏觀的視角看環境污染問題:一個綜述[J].經濟研究,2012(2):14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