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晶 于 佳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建筑傳統期刊與新媒體的研究對比
武 晶 于 佳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當代建筑傳媒發展迅速,人們獲取新信息不再有限制。簡述國內紙媒和互聯網新建筑媒體兩類建筑的信息傳播渠道,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出發,對比分析兩類方式的優勢與不足之處,以期為現代建筑傳媒提供的信息傳播參考方向。
建筑期刊,建筑理論,新發展,自媒體
今日建筑媒體的發展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表現非?;钴S,扮演著多重角色。它是中國建筑成長全過程的紀錄者,是多元思想集合的平臺供應者,是聯系建筑師與使用者的紐帶。身處信息大爆炸的社會,碎片化的數據、圖片、信息無所不在,始終圍繞著我們。建筑媒介要有從海量的素材里迅速捕捉有價值的信息的眼光,與從大眾洶涌的意向潮流堅持自我定位的勇氣。建筑媒介作為信號的發送者,利用信息技術的普及,內容更加講究迅速和高效,提高用戶參與度,實現互動。
2.1專業紙媒
文章列舉在國內創刊發行的幾本中外建筑雜志作為代表(見表1),對傳統紙媒在國內發生的變化與秉持做一個分解、梳理與總括。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隨著建筑業的進步,僅有的建筑期刊由官方承辦,例如《建筑學報》。這一期間主要刊載各院校的科研機構的學術成果,解讀傳達國策方針,理論焦點圍繞“形式—內容”關系展開,對外交流局限在蘇聯與第三世界國家等,與西方國家建筑交流比較少。
改革開放之后,與之前的期刊僅是官方創辦相比,以高校、各級地方和設計院作為主辦單位的期刊蓬勃發展,出現了《世界建筑》《時代建筑》《華中建筑》等等至今在建筑界有很大影響力,幾乎所有建筑學生都會閱讀學習的優秀期刊。這些期刊出版當時,建筑界的思想改革行動可稱大刀闊斧。這一時期,思想束縛微微松動,西方先鋒理論還未如20世紀80年代后期大量涌進,建筑師開始重視現代設計思想,如何看待傳統建筑,如何傳承傳統建筑保有民族風格的話題討論的如火如荼。20世紀80年代中期,期刊實行“西風東引”,將西方建筑文化及諸多先鋒理論,經典作品分析登載在期刊上。如建筑學報設置國外建筑專欄,介紹經典的國外建筑作品,獲獎作品,建筑理論,建筑師的翻譯引介和個人、官方游記見聞。20世紀80年代中“西方中心論”在中國大行其道,建筑界盛行“文化嫁接”,建筑師急迫的學習西方所有的理論、方法和概念[1]。90年代則開始反思與討論西方建筑文化是否適用于中國本土。
2000年后,本土逐漸成熟的刊物不斷尋求變革與創新,內容不斷細化跟隨數字時代的新發展[2]。同時高校、出版社等與國外著名的建筑期刊合作,引進國外期刊的中國版。這些國外期刊的中文版以原版譯本為主,又增加了部分本土化內容[3]。中國建筑界已經不再信息匱乏,不再有“時差”和“距離”。諸多國外期刊進入市場之后,本土期刊也在進行積極的革新,尋找“本土”的優勢建筑期刊的多樣化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建筑對專業媒介的需求多方位、多層次發展。

表1 專業雜志概況
2.2互聯網新媒體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終端的大范圍普及,建筑媒體種類日益豐富。主體除了原來的紙媒雜志社外,更增加了大量的專業建筑網站、論壇小組、建筑微信公眾號等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新媒體(見表2)。并且現代人越發依賴手機,習慣于在細碎時間“刷”出各種新聞,這就更顯出建筑新媒體推廣的重要性。
專業媒體網站如ArchDaily、谷德、有方等在報道各項建筑新聞的領域里有極大的優勢。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使得網絡媒體在更新速度、信息檢索和互動性方面比傳統紙媒更加吸引受眾,這是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的角色替代[4]。網絡社區如豆瓣建筑學相關小組,每個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文本的發布者,可以成為明星作者、閱讀他人推薦的課程、軟件應用經驗和讀物等。每個人都通過自主選擇架構多重層級的圈子[5]。由于以前微博有140字的限制,而且閱讀者比起文字說明更青睞圖像信息,多半微博id發布精煉文字介紹配上盡心挑選的圖片吸引受眾眼球。微信以真實手機號注冊為條件,不同于其他媒體的匿名性,建筑師在朋友圈上傳自己的工作進程,日常生活,自身即為焦點。而微信在國內使用人數之多,占有市場之大,不管是傳統雜志還是媒體網站都會設置公眾號。公眾號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除了傳統的建筑新聞報道、新事件新案例、工程圖紙分享;還有受建筑學子青睞的軟件交流;以鑒賞大師作品為主題的建筑之旅;以建筑師為中心的文化故事等等。

表2 網絡媒體分類
2.3兩種媒體的優劣比較
傳統建筑期刊和互聯網建筑新媒體各有優勢和劣勢(見表3)。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其報道的深度,嚴肅性和可靠性,報道速度則受限于出版周期。對比傳統建筑類媒體,新型媒體本身有更多的參與和互動性,建筑信息的傳播極為自由[6]。弊端是人們辨別真假異常艱難,有的時候謠傳比真相更容易深入人心。信息結構的扁平化也比較明顯,人們更愛好快速瀏覽圖片而不是深入思索批評。新興媒體在規范運作和信息選擇上仍需要借鑒經驗豐富的紙媒,開拓新思路。

表3 媒體優勢與不足之處
建筑傳媒發展迅猛,媒體不僅僅是建筑事件的旁觀者,更深入其中,成為建筑事件的推力之一。建筑媒體在建筑界和大眾媒體內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但是,傳統紙媒和新興媒體不光扎根在本土,還要“走出去”為中國建筑師走向國際平臺提供橋梁。傳統紙媒設置公眾號彌補紙質出版時間周期長的不足,結合自身的歷史積累與專業視角開拓領域;新生媒體不限于建筑本體,對消費、旅游、人物、技術、社會涉及更廣泛?,F在的建筑媒體正在揚長補短,建立建筑傳媒體系上多元化系統,逐步實現信息傳遞高效化。
[1] 章 明,張 姿.對當代中國建筑文化價值取向的反思——以1978年—2014年《建筑學報》為參照系的研究[J].建筑學報,2014(Z1):26-31.
[2] 蔣妙菲.建筑雜志在中國[J].時代建筑,2004(2):22-28.
[3] 李凌燕.從當代中國建筑期刊看當代中國建筑的發展[D].上海:同濟大學,2007.
[4] 張 利.今日建筑媒體的五種取向[J].時代建筑,2014(6):58-59.
[5] 馮 路.請點贊 自媒體時代的話語危機[J].時代建筑,2014(6):49-51.
[6] 柳歆雨,王 蔚.建筑師與建筑傳媒的“前世今生”[J].中外建筑,2016(12):49-50.
Comparisonofarchitecturaltraditionalperiodicalsandnewmedia
WuJingYuJia
(CollegeofArchitectureandArt,HebeiUniversityofEngineering,Handan056038,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media, there is no limit to people’s access to new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domestic media and Internet media two new build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hannels from the research point of view.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types of channels are compared, so as to find a more effective way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rchitectural periodicals, architectural theory, new development, self media
1009-6825(2017)30-0223-03
2017-08-19
武 晶(1974- ),女,教授; 于 佳(1992- ),女,在讀碩士
G2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