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墨成
一名“追雨記者”的無人機航拍歷程
□ 文/張墨成
編者按 今年下半年以來,南方各地不斷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汛情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本期刊發新華社第三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相關案例,分享與抗洪報道相關的新聞實踐、采訪感悟、心得體會。也歡迎各媒體推薦精彩“故事”。
每到汛期,生活在長江邊的記者通常會陷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段——追隨暴雨的步伐,逆風前行,沖向一個個抗洪現場。
如今,活躍在抗洪現場的不僅有戰士們的抗洪“神器”,還有記者們的“十八般兵器”——無人機、VR攝影器材、社交媒體直播設備等。在洪水面前,新華社記者利用這些新技術立體呈現抗洪第一線情況。
從抗洪報道的歷史來看,“千湖之省”湖北經歷過兩次比較大的戰役性報道,一次發生在1998年,一次發生在2016年。相隔18年,抗洪報道形式更加豐富,技術更加成熟。筆者全程參與了2016年抗洪報道,在風雨的洗禮中,開啟了個人的無人機航拍歷程。
2016年7月,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多地降雨量、江河湖庫水位均超過1998年同期。
災情就是命令。新華社湖北分社全體采編人員日夜奮戰,眾志成城。從6月28日到7月27日,我帶著無人機穿越大半個湖北去追雨,從空中記錄下荊楚大地的抗洪全景。
2016年7月14日清晨,天色微亮,我爬上餐館的屋頂,取出無人機,安裝好槳葉,伺機起飛。一公里外,牛山湖大堤上空飄著烏云,雷聲時不時從湖面上傳過來。這并不是適合起飛的天氣。我的任務是航拍牛山湖大堤爆破的瞬間。
為了完成這次挑戰,我提前謀劃。爆破前夜,為了離起飛點更近,我睡在一家餐館的大廳。沒有床,我用四個凳子拼成一排。沒有電,天太熱,蚊蟲肆虐,我用衣服把自己裹起來。在這難眠的一夜,我爭取了三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起飛前,有人問我:“中途有可能碰上大雨,冒這個險值得嗎?”我認為,奮不顧身抵達新聞現場才是記者的使命。
轉眼間,我的無人機接近牛山湖大堤。手機屏幕上的回傳畫面變得斷斷續續。此刻,十幾架無人機在大堤上方盤旋,彼此干擾非常嚴重。我調整好懸停方位,屏息凝視著手機屏幕。突然,巨響劃破天際,塵土騰空而起,爆炸物形成了一道高度超過100米的移動墻!正在這時,我的手機操控界面黑屏了!五秒,十秒,二十秒過去了,仍舊是黑屏……我果斷執行返航操作。失聯了約四十秒后,通訊重新建立。
當無人機穩穩落在手里的那一刻,我的后背已經濕透了。事后了解到,在這次歷險中,有些無人機被炸毀沉入湖底……但即便面臨再大的危險,出發,永遠是我無悔的決定。
對我來說,這一個月的無人機航拍就像一次“長征”,在自己的崗位上克難奮進。
這個月,越野車是我們移動的帳篷。我在車上吃飯,在車上睡覺,在車上發稿。越野車穿行在大別山的紅色旅游公路,冒著沿途70多處塌方的險情,我們挺進災區;越野車在月夜馳援一線,不料道路被水沖斷,我們嘗試了三條路,結果不斷上漲的洪水差點把我們包圍。
這一月,沖鋒舟載我走過“長征路”。我與同事一行五人,乘坐空降兵的沖鋒舟前往天門市受災最嚴重的黃潭鎮直擊災情。忍受著沖鋒舟表面上的滾燙高溫,聞著水質惡化后的刺鼻氣味,冒著感染血吸蟲病的風險,我們和災區人民一同經歷“水深火熱”。
不忘初心,勿忘人民,這就是一名記者的職責。
新華社湖北分社)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