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子
別把“守護神”讀成“緊箍咒”
文/穆子
新頒布的《準則》和《條例》堅持問題導向,列出“負面清單”,《人民日報》歸納為“30個不”:“1個不做”(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2個不得”(任何黨組織和黨員不得侵害黨員民主權利等);“6個禁止”(禁止利用權力和影響力為家屬親友謀求特殊照顧等);“6個不準”(黨內不準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諛奉承等);“7個不能”(執行中央決定不能偏離和動搖等);“8個不允許”(不允許欺壓群眾、損害和侵占群眾利益等)。
從嚴治黨的“發條”越上越緊,每一個“不”里都透出濃濃的“嚴”味。太嚴了不習慣了,“黨員越來越不好當了”,“官越來越不好做了”的抱怨,時有耳聞。管嚴了真會誤傷到黨內民主、黨員的自由?
“水與堤” 寓言是這么說的。河水認為河堤限制了它的自由,一氣之下沖出河岸,涌上原野,吞沒了房屋與莊稼,給世間帶來了災難,它自己也由于蒸發和大地的吸收而干涸了。由著性子的自由,不但危害了他人,也毀掉了自己。
英國政治家伯克說過:“與制度相結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僅要同制度并存,而且還須臾缺不了它們。”人是水,制度是堤。每個人都渴望自由,但要享受真正的自由,就不能突破制度的框框。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民主,也沒有絕對的自由,沒有無自由的制度,也沒有無制度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對的,人生不能越界,底線必須堅守,別人要尊重你的自由,你也得尊重別人的自由。當你的自由影響到他人的自由、社會的自由,制度就會出面干遇。“自由是每個人據其人性所擁有的一個唯一的和原始的權利”(康德),離開了人性,離開了理性,離開了制度的籠子,自由就會跑偏。黨規是把“雙刃劍”。對不守規矩、不講紀律的人來說,是個“緊箍咒”,就是要管住這些人,就是要管住不上規矩的嘴,管住不守規矩的手,管住不講規矩的心。這些人感到“不自由”,感到“官不好做了、黨員不好當了”,這就對了。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政黨之所以成為政黨,是有其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認定和理想模式標準的,黨紀黨規是其外在表現。沒有規范,政黨就不成其為政黨,沒有規范,社會就不成其為社會。如果讓不守規矩、不守紀律的人到處“自由”,黨內秩序就會亂套,黨風黨紀就會遭殃,管黨治黨就成了空話。而對守規矩、講紀律的人來說,黨紀黨規是種保護,專門保護這些人的自由。黨紀黨規不僅是黨員廉潔自律、保持本色的守護神,也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守護神。
“嚴是愛,松是害,放任自流要變壞,嚴格要求人成才”。黨規從嚴的人文關懷,有三個層面的支撐。一是從黨紀黨規制訂的出發點看,目的就是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風清弊絕,從政環境天朗氣清,正氣上升、濁氣下沉,好人就有了施展才華、自由發展的機會,負面就沒了擠壓正面的市場。二是從制度的雙重功能看,既可有效阻止不上規矩不守紀律、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又可有效保護守規矩講紀律人的積極性和發展空間。制度不但約束人不做什么,更鼓勵你應該做什么,激發黨員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性,指明黨員自由發展的路徑。三是從從嚴治黨的實際效果看,從嚴要求才是政治上的愛護。新一屆黨中央從嚴治黨抓得又嚴又實,用老百姓的話說,“沒想到中央的措施這么給力,沒想到一些老大難解決得這么快,沒想到這幾年變化這么大”,觸及靈魂的“政治洗禮”直抵人心。回頭看,一個貪字毀了多少黨員干部的大好前程?毀了多少和睦家庭的幸福時光?這“不能”,那“禁止”, 讓多少人迷途知返?讓多少人懸崖勒馬? 又挽救了多少人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