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深
賡續和美家風 潤澤傳統文化
文/長深
一提到家風,就想起老一輩經常講的“孝婦泉”的故事。一兒媳背著年老多病的公公逃荒,到一山坡后,公公口渴難忍,到處找不到一滴水。媳婦掘地尋水,挖得十指血流不止,感動了上蒼,冒出一清泉,救了老人一命。為了紀念這位孝順的兒媳,后人便把這處山泉叫“孝婦泉”。
“孝婦泉”穿越時空,在江海大地流淌至今。被評為江蘇“最美警嫂”的沈亞秋,是如東高新技術開發區人,丈夫是名交警。這位性格活潑、風度翩翩的文化站長,除了親生父母外,還有3對“父母”(丈夫前女友的父母、公公婆婆、伯父伯母)。10多年來,她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伺候孝順這3對老人,至今已有5位老人相繼離世, 后事全由她一手操辦。特別是她與丈夫前女友的父母組成的特殊家庭,更是演繹了一場跨越血緣的人間大愛。她的善行傳為美談,“百善孝為先”在當地蔚成風氣。
重視家教家風是南通人的傳統,從“桑樹苗趁早役”、“從小一看,到老一半”、“嚴是愛松是害,放任自流要變壞,嚴教嚴管苗成才”的民謠中可見一斑。家風家教滲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共同性,又有側重點。從職業方面看,農耕之家強調勤儉為本、為人厚道、尊老愛幼;文化之家強調崇文尚讀、好學上進;尚武之家強調愛憎分明、仗義疏財;商賈之家強調童叟無欺、買賣公平;醫藥之家側重醫德醫風、懸壺濟世;工匠之家講究心靈手巧、工藝無欺,等等。從內容上看,有催人奮進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鼓勵勤奮刻苦的“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提倡勤儉節約的“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提倡做好人的“跟好人學好人,跟猴子學翻騰”;教導與人為善的“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誡吹牛浮夸的“牛皮不是吹的,汽車不是推的,狼山不是堆的”等。家教家風常常是一些不成文的口頭禪,或是家中的一個故事,或是長輩的一段回憶,更多的是寓理于事的家常話?!凹彝ナ巧鐣幕炯毎f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才有基礎?!保暯秸Z)家風小善,最為動人。家教家規看似平常,沒有驚天動地,只有和風細雨,但正是這些不成文的條條規規,卻照見了時代的影子,折射出精神之美,使家族建設與社會發展同步,個人成長與社會文明同頻。國家是放大了的家庭,家庭是縮小了的國家。外地人經常羨慕“南通基礎教育好”,這與家教家風分不開。世風寓于家風之中,若干家風之和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良好風氣。正因如此,建設好家風,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風,漸成社會自覺。
如果說普通百姓家的家教家風是散落在民間的珍珠的話,那么通城近代第一人張謇的《家誡》則是家風中的瑰寶,它集名人賢士家教家規之大成,成為傳誦在江海平原上的現代版《弟子規》。這份《家誡》書于1922年8月,共輯錄了劉向、諸葛亮、朱熹等七位先賢家教警句,書刻于石,以此誡勉后人。《家誡》石碑至今仍陳列于濠南別業三樓廳堂。去年7月被中紀委宣傳、推廣,成為家教家風中的范本。其中“以敬德而繼業”、“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不失字字珠璣、句句經典,至今仍熠熠生輝。
好的家教家風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結晶,是一部鮮活的教科書。各家各戶的家教家風,以各自不同的內容、姿態和表情,匯入了江海文化的涓流,看上去都是私家的個案,卻是整個時代的文化映襯。別以為家風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