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研究員 周少鵬
鋰電池:如何從寧德IPO中淘金
本刊研究員 周少鵬
鋰電池絕對龍頭寧德時代準備在A股創業板上市,按照發行10%股權募集131億元的資金,公司未上市估值就超過1300億元,上市后極有可能超越溫氏股份成為創業板市值最大的標的,市值完全可與目前火爆的360比肩。
這種大市值行業龍頭上市受益的A股標的會很多,但市場僅停留在誰持有寧德時代股權就炒誰的層面。通常這種巨無霸公司上市前披露的信息會比較全面,通過招股說明書,我們對行業趨勢及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梳理,或許可以找到跟巨頭一起成長的標的。
2014-2017年上半年,寧德的動力電池銷售均價分別為2.89元/WH、2.28元/WH、2.06元/WH和1.52元/WH,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個價格與國軒公開披露的價格相近,客觀反映了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目前最優的成本水平。
不過,從國內政策角度看,這個價格還不是最低的。今年3月四部委曾引發《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要求到2020年鋰電池成本下降至1元/WH。而且與國外相比,特斯拉MODELS的平均電池成本約為1.4元/WH,MODEL3采用21700型號電池后規模成本可下降35%左右,基本上已經下降至1元/WH以下。數據對比來看,未來國內動力電池的價格可能還有一定的下降空間。
當然也不一定需要價格下跌,電池技術改進帶來的單體能量密度提升也是讓成本下來的主要路徑,按照政策規劃,2020年要提升至300WH/KG,目前特斯拉平均是250WH/KG,而我國主流大廠三元電池的能量密度比最好也只有200WH/KG,相比而言,只要我們的技術上去了,能量密度還是有較大提升空間。
經過近兩年的擴產,鋰電池已經進入產能過剩階段,由于國內補貼政策以及電池白名單存在,電池價格下行將倒逼中小廠退出市場,類似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天津力神等龍頭企業通過綁定下游整車大廠,最終可“以量換價”實現業績長期穩定增長。因此在中游鋰電池制造上,投資者只需關注國軒高科、堅瑞沃能、億緯鋰能以及擬上市的寧德時代等幾家龍頭公司即可。
站在原材料的角度,寧德是國內動力電池產能最大的企業,其采購的原材料價格變化一定程度上代表各細分原材料的價格趨勢。
首先看正極材料,公司采購的三元材料價格一直都是上漲的,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同比上漲了6.47%、13.9%和12.66%,而同期磷酸鐵鋰則為-3.34%、9%和-18%。兩組數據對比可以發現,鋰和鈷過去兩年都出現暴漲,可唯獨三元保持連年上漲走勢,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三元價格繼續保持上漲,但磷酸鐵鋰在上游鋰大漲的背景下,其采購價格價格竟暴跌了18%,我更傾向于認為,這主要是下游需求格局變化所致。
在電池技術上,日韓走的是三元路線,中國學習的是美國,走的是磷酸鐵鋰路線,兩種路線各有優點,但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比低是一道無法突破的瓶頸。能量密度低導致續航里程短,而后者決定了整車廠補貼的高低。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主要依靠補貼拉動,整車廠為拿到最高補貼會想方設法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比,三元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顯著高于磷酸鐵鋰,這也成為今年大廠新增產能最主要的方面。以磷酸鐵鋰產能占比最大的比亞迪為例,2016年全是磷酸鐵鋰產能,但政策推動下,今年連比亞迪也開始投建三元產能,可以預見,三元電池正逐步成為主流產品,未來下游需求爆發,對上游的三元材料價格將形成強力支撐。
其次看隔膜,今年隔膜的價格降得最多,同比下滑22%,判斷主要是中低端干法工藝產能過剩,導致干法隔膜價格暴跌所致,濕法隔膜目前供不應求,價格較為堅挺,預計單價維持在4元/米,而干法單拉隔膜均價已經跌破3元/米,雙拉更是跌至2元/米。今年6月末隔膜龍頭星源材質曾在機構調研中則表示,之前隔膜在電池中的成本為20-30%,現在只有10%,未來可能還會有下降空間。
另外,電解液去年漲太多了,今年價格基本維持穩定。石墨作為負極,過去本身產能就嚴重過剩,雖然這兩年需求上來了,但是價格還是一路下跌,只是跌的慢一些。
整體來看,為應對政策要求,目前國內電池廠主流技術路線正在向三元電池傾斜,高鎳三元電池受益明顯,下游需求旺盛有望刺激三元材料價格繼續走高。建議關注當升科技。
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一般為5-8年,2009年開始推過至今,按照電池壽命,最早批次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即將退役,根據GGII的數據,2014-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報廢回收量分別為0.72萬噸、1.02萬噸和1.39萬噸,增速較為平緩,但到2017年將達到2.79萬噸,增速超過100%。2014——2015年動力電池市場快速增長,回收將在2018年后迎來高峰。預計到2020年回收量將達到24.76萬噸,維持高速增長趨勢,整個回收產業鏈產值將高達300億元以上。
目前國內此前出臺了多個政策約束電池回收產業鏈,但多數是非強制政策,而且回收電池本身成本較高,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經濟效益,所以電池報廢領域進入者甚少。目前積極布局電池回收的企業有兩大類,一是電池生產企業,主要是產能排名靠前的龍頭公司,如比亞迪、國軒、寧德、比克等。二是第三方的電池回收拆借企業,比較耳熟能詳的是格林美、南都電源等。
寧德時代去年整體產能約為10GWH,2017年市場預計產能為16-18GWH,穩居國內第一。據測算,如果2020年公司到達50GWH,將帶動正負極、電解液、隔膜需求量分別為8.5萬噸、5萬噸、6萬噸和9億平米,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中國特斯拉級別供應鏈。
從供應商的角度看,公司采購很集中,2014-2016年進入前五大供應商只有新能源科技、科達利、泰豐先行、先導智能、杉杉股份、德方納米等6家公司,2017年上半年嘉能可進入前五大供應商名單,主要提供的是上游原材料。
A股相關公司有以下幾家:一是做鋰電設備的先導智能;二是做結構件的科達利;三是做原材料的杉杉股份。其中僅有先導智能和科達利是常駐供應商,前者是產能擴充最先受益的標的,本次擬上市募集的資金大部分將用于新增24條生產線,鋰電設備大概率會從先導智能手中采購。后者是國內鋰電池結構件龍頭,2015年和2016年都是寧德最大的供應商,未來只要寧德的訂單有增長,公司的成長性就在,建議重點關注。

表:部分受益股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