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縣關工委
抓好科技教育 發展特色農業
藍田縣關工委
陜西省藍田縣關工委農業科技報告團,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走生態、環保、優質、高效農業之路,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重大決策以來,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工作方向,把培養農村新型人才、振興農村經濟作為主要任務,為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做貢獻。
過去,農村基本都是單一種糧,粗放經營,農民收入很低。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農業科技報告團組織各村干部和青年農民認真學習外地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總結自身農業發展落后的教訓;制定具體規劃,動員“五老”積極參加,教育農民轉變思想觀念,走生態環保有機農業之路;把以提高農產品產量為主,轉變為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為主,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夢”和農業精神的新一代農民。
6年來,關工委組織科技人員對各大生產基地,進行無公害標準化栽培管理培訓和技術指導,在田間地頭現場解決出現的問題。農業科技報告團科技人員先后15次深入普化鎮楸樹廟村圣女果大棚,引導農民良種良法配套,增施農家肥和有機菌肥,減少農藥、化肥用量,推廣順水沖施和葉面噴肥技術,從而延長了掛果期,提高了含糖量和果實光澤度,連續3年獲得豐產豐收。
與農業院校掛鉤,指導心連心種養專業合作社把林下養雞產業做強做大。6年來為解決林下養雞關鍵性技術問題,農業科技報告團先后3次與農林科技大學動物學院聯系,組織合作社骨干成員赴國家級農業示范基地楊凌,現場聽取專家講授科學飼養管理方法,解答養殖戶疑難問題。選養專家推薦的農大3號良種雞,在養殖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飼養管理的合理流程。如今,農大3號已成為藍田縣土種蛋雞主養品種,并注冊了“藍關春”商標,獲得了無公害證書。
以心連心種養科技協會為平臺,指導農戶進行農家品種和野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科技報告團成員同心連心種養科技協會科技人員一起,先后多次深入秦嶺山區,對原有的洋芋、玉米等農家品種和獼猴桃、山韭菜、野人莧、馬齒菜、洋槐花、苜蓿、野菊花等野生資源進行調查研究,指導農戶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改善采收加工流程,增加農民收入。
良種良法配套,幫助果農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三里鎮袁溝村鮮食桃生產基地,過去由于品種老化,管理粗放,經濟效益差。在農業科技報告團成員幫助下,先后引進沙紅、冀東一號等優良品種,進行規范化管理,增施優質農家肥和生物有機肥,重視夏剪整枝,及時疏花疏果,進行葉面噴肥,改進產品包裝,大幅度提高了產量,品質得到了改善,經濟效益也得到提升。洩湖鎮大櫻桃原先由于管理粗放,病蟲害嚴重,樹體早衰,產品質量差。通過連續3年技術培訓和田間技術指導,培養的5個重點科技示范戶,畝收入均達兩萬元以上。三里鎮陳溝岸村永光葡萄專業合作社種植的50畝葡萄戶太八號,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規范化管理,使產品產量和品質大幅度提高,畝效益均在兩萬元以上,最高達三萬元,被藍田縣定為無公害優質農產品。